无论是支付宝还是Google Translate,通过微博旅行最终收获的不仅仅是营销效果,还有服务转型。得益于微博、旅游局、景区、酒店、航空公司、OTA等的海量大数据积累和LBS整合。可以获取精准的用户消费数据和旅游行为分析,进而圈定目标用户群体,完成精准投放。

“微博旅游”为何能实现社交赋能?

无论是支付宝还是Google翻译,通过微博旅游它们最终收获的不仅仅是营销效果,还有服务转化。这得益于微博积累了海量大数据和LBS整合,旅游局、景区、酒店、航空公司、OTA等均可获得精准的用户消费数据和旅游行为分析,进而圈定目标用户群体完成精准投放,微博的做法类似于搜索引擎,后者的核心在于索引信息,后来逐渐递进为索引服务。

用户搜索信息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即希望获得或使用某种服务,搜索引擎即缩短了这个过程,从搜、看、找、用到搜、用,微博也是如此,旅行用户从发现内容、浏览内容,到成为粉丝、使用服务,微博的定位就从内容媒介变成了服务媒介。这也是微博旅游为何能实现社交赋能的一个原因,定位的变化直接关系到用户运营,就像杨祎提到的,要做基于粉丝红利的流量循环,

什么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人认为旅游毫无意义?

从2008年起,我们决定环游世界,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这十年除了体重没怎么变,好像什么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不少人问这些年的侣行,我的感悟是什么。我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最后的答案是——这十年,大概有三个阶段: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到最后见山还是山,最初,2008年,我俩订下了一个“十年之约”,五年准备,五年行走。

前五年,我们规划路线,学习各种知识:野外生存、机械维修、户外救援、攀岩,还有各种车、船、飞机的驾照,干这些事的时候,说实话,那种感觉跟当年没钱时想挣钱的感觉很像,就是觉得生活重新有了奔头。路上的事儿就太多了,我们先去了北极圈旁的奥伊米亚康,在零下52℃的极寒里露营,在那里我还向梁红求婚了,这个事情的浪漫先抛在一边,室外露营这一趟,让我们知道了自己身体的极限,我们原来还可以完成一些曾经只敢想的事情。

接下来是索马里,那是我的一个愿望:去看看那个充斥着海盗和恐怖主义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后来深入切尔诺贝利也是如此。核电带给了这个城市什么?是幸福,还是伤痕?还有垂降马鲁姆火山,在那些地方,确实很危险,但那种危险不是抗力,反而是吸引力,吸引着我们去接近它、了解它,然后在行动的过程中享受这种感觉。那是一种实实在在活着的感觉,

如果在这时,再让我来定义生活和生死,我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离开原来固定的生活程式,你能感觉到一切都是新鲜的。走在路上,看见了一个全新的自我,索马里难民营里的生活,那是我们没有想象过的画面;西伯利亚极寒下,切尔诺贝利周围,那些始终不肯离开的人们,他们故土难离的坚守,在我们这些习惯了都市迁徙的人身上是看不见的。

还有马鲁姆火山看到的那种震撼,让我们第一次对天堂和地狱有了直观的感受,也知道了有些地方,死在那儿也是值得的,还有南极结婚的梦——那时我和梁红在一起二十多年了,我们都三十好几,婚礼一直拖着没办。买船、改船、熟悉船,了解航线和天气…7个月的海上漂泊,20000海里的远行…在德雷克海峡,收到南极长城站信号的那一刻,我们不约而同地热泪盈眶,

在那段旅程中,我们真的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考验。茫茫大海,狂风巨浪,洪亮严重的晕船,我甚至一度崩溃,怀疑自己:为什么要带着爱人和朋友踏上这样一段苦难甚至大概率死亡的旅程,仅仅是为了承诺,还是为了自己的个人梦想?最后,我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并肩走过来了,这辈子也值了。还有一些其他的:男人的责任与担当,团队与爱人之间的信任,对自然的敬畏,对世界的新认识……路上的每一站都在给我们回炉,给我们上新的一课。


文章TAG:为什么研究旅游微博  旅游  微博  意义  研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