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主要是不带电的中子。为什么它的磁场这么强?中子星内部也有很多自由电子和质子。这些电荷会在中子星高速旋转时产生电流,因此会形成宏观磁场。太阳磁场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理论,是内部带电物质运动的不平衡造成的。中子星有磁场是很自然的。你对问题的思考比较理想化,没有量子概念。

地球为什么有磁场,其他星球有吗?

磁场是如何产生的,这是地球物理学的最基本问题之一。可是,从1600年英国的吉伯提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石”开始,400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然没有一个确信无疑的答案,地球磁场是如何产生的?就此科学家们提出过非常多的假想。现在广为人们所接受的说法是,地球磁场的形成是因为地球内部融化的铁镍等物质的流动,导致了地球磁场的形成,并主导了地磁的变化,

似乎很有道理,这能够解释为什么火星的磁场本来存在,但因为火星内核的冷却,最后导致其磁场急剧变弱,这也造成了火星环境的剧烈变化。但,真的是这样简单吗?实际上这一观点很容易反驳,要知道磁铁在770℃的情况下,磁性就会消失,这被称之为“居里温度”,地球内部温度肯定要超过这一温度,为什么地磁依然存在呢?另外,太阳也有强烈的磁场,中子星等大质量的天体,内部不存在铁镍的流动,它们又为何能够形成稳定的强磁场呢?天体磁场的形成还是一个谜题,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它的形成与自转有直接关系,只要转起来,块头又够大,那就会产生磁场,

中子星都是由电中性的中子组成的,为什么会有磁场?

谢邀,中子星并不是由我们常说的微粒子中的中子所构成的,也就是说中子星的中子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与质子相对应的中子一词完全不是一回事。与质子相对应的中子是一种微观不显电性的粒子,所以称作中子,而中子星所表示的中子一词,则是由于强大的引力作用把核外电子挤压到原子核之中,而使这个原子核中质子的正电性与电子的负电性进行中和,而不显电性所产生的一种现象。

中子星上主要是不带电的中子,为什么其磁场那么强?

中子星上主要是不带电的中子,为什么其磁场那么强?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中子星是怎么来的?有资格形成这种天体的恒星质量必须大于太阳的8倍,小于太阳质量的30~40倍,这种大质量恒星在寿终正寝时会拼尽全力来一个回光返照,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将大部分质量散尽回归太空,中心留下一个至密的核,这个核有太阳质量的1.44倍以上到3倍左右,这个核就是中子星。

这个核有多大呢?半径10~20km,有人老不相信中子星有那么“重”,每立方厘米质量达到1~20亿吨,想想就明白了,一个10~20公里半径的球,浓缩了1.44个太阳以上的质量。要知道太阳质量是1.9891x10^30kg,半径为69.6万km,掰下手指头,用太阳质量乘以1.44,再除以半径10km的球体积,其密度不就出来了?上面这幅照片显示的就是距离我们6300光年的蟹状星云,这是在1054年爆发的一颗超新星遗迹,其中心就是一颗中子星,也是一颗脉冲星。

中子星的几个极端特点,中子星的特点除了密度大,还有自转速度超快、温度超高、压力超大等特点。中子星自转主要是继承了原恒星的角动量,这有点像跳冰上芭蕾,当运动员缩紧身体时,缓慢的旋转就会变得快了起来,原恒星都是数十万甚至百万千万km半径,缩小到10来km,因此转起来就快多了。最快的毫秒级脉冲星,如代号为J1739-285的中子星,自转速度达到每秒1122转;已知最高转速的中子星PSR0535-69,转速高达每秒1968转,

中子星刚形成的时候,温度可以达到10 ^ 12k,也就是一万亿开尔文,而太阳表面温度只有6000K,中心温度只有1500万K,中子星的温度比太阳高几亿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子星的温度经历一个“Uka”过程。一万年后,中心温度下降到1亿K,表面温度下降到100万K,中子星压力达到10 ^ 28地球海平面大气压,比地球海平面高1万亿倍,比地球中心压力约300万海平面大气压高30万亿倍,比太阳中心大气压高3000亿倍。


文章TAG:中子星 为什么有磁场  磁场  中子星  地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