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修建长城防御而不是积极进攻匈奴?02长城修建历史秦汉时期,长城不仅由北方附近的许多诸侯国修建,如燕、赵、秦等,内地的许多诸侯国为了防止对方入侵,也修建了长城。其中规模较大的南方长城,如楚、齐等,任何朝代都没有修建。现在已知的有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汉长城,甚至后来的明长城。我认为长城至少有两个作用。首先是防范外界。然后就是划定国界(边界必须多是高山,有了长城,边界就安全了。另外,只有高山才是真正的长城,是用来防御游牧民族的真正屏障。

秦朝长城是谁建的?为什么要建呢?

谢大圣邀!处于信息化时代的普罗大众,被视屏霸占了业余时间,垄断了求知的途径;它轻而易举地隔断了人和书本的姻缘,俘虏了人们的身心,头脑里除充斥大量毫无用处的资讯外,并没有增加多少知识,同时也固化了人的思维,限制人的认识能力(当然正面作用更大,没必要详细列举)。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康熙王朝》红遍天,其中康熙皇帝“只要善待臣民,富民强国,百姓就是朕心中坚固的长城,从今以后,世世代代,永远不许劳民伤财,再修长城”这句豪言壮语,引发了多少人的共鸣,当然也有意无意地嘲笑自战国至明代二千年间几十个朝代修筑长城的举动,认为他们只守不攻,甚至闭关锁国,固步自封,

这就是思维固化的例证。言归正传,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边患主要是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秦始皇为什么修长城防御,而不是主动攻打匈奴呢?首先要对比中原农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有那些不同,一,进化程度一一也即文明程度不同。中原民族最迟自周王朝已进入人类文明的发达阶段,确立了城邦,建立了政府,诞生了律法,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改造自然),至秦已相对成熟和完善,

而游牧民族还停留在半信史的部落时代。二,崇尚一一也即崇拜或者信仰不同,中原民族崇尚礼仪,崇拜圣人,遵守等级和秩序,功名求取凭才干、贤孝(读书和修为),财富积累靠勤俭、劳作。一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游牧民族崇拜武力,喜好杀伐,只遵从征服同类异族的传统,只要马快、弓硬、刀锋利,别人的土地、金钱、财物、女人都可以据为己有。

三,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原民族占据亚热带和北温带地域,利于农作物生长,大部分时间都可以保证自给自足,极端灾荒年份也有丰年的储备和家族乡绅的救济以及政府的赈灾。游牧民族纯粹靠天讨食,正常日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有酒醉,从不计划和节余,一旦遇上旱灾、雪灾和鼠疫,草枯畜牲死,只有打马南下掠夺中原人民以活命,

四,生活方式不同。中原民族喜静,自上古开始就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开垦,精心耕耘,顾家守业,多数人一生未出方圆几十里一步;你不看,一代代人下来,黄河流域的土地被修整的阡陌纵横,黄土高原的山坡也被铧梨翻成了梯田,游牧民族好动,逐水草而迁徏,流动半径至于千里,走到哪,吃到哪,从不耕耘治理,直到现代,草原的地貌还与上古无异。

部落间相互吞并不绝如缕,征服与被征服是家常便饭,没有多少家国概念,四,对待战争的态度不同。中原民族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言战争,即便开战,也是为了以战止战,争取持久和平;就是人民个体的朴素认识,也是为了他这一代人把仗打完,让子孙后代过上安稳的太平日子。

而游牧民族正相反,他们为战争而生,以征服为荣耀,视快马弯刀为生命,战争伴随着他们的一生,五,作战样式一一战术手段不同。中原王朝的军队除一部分守卫京畿外,其余的分驻在边境关口、城镇,为防边将坐大,一般互不隶属,调动程序复杂,也很耗时,主动出击,一是兵力集合困难,二是找不到对手,三是作战工具落后(战车),四是单兵能力不及,五是粮草供应困难。

匈奴都是兵,军民往来,来去无踪,忽隐忽现九天,忽隐忽现于建筑群中,忽聚于边关四周,忽远忽隐于密林中。总之中原军队对匈奴军队是无敌的,防不胜防。以上是中原王朝对匈奴的大致情况,直接原因是匈奴一直占据河套地区,直接威胁帝国首都咸阳的安全,最近直线距离不到150公里。


文章TAG:为什么要建长城防火墙  要建  防火墙  长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