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击运动员可以当狙击手吗?

射击运动员和狙击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射击运动员成为狙击手需要更多的条件,而狙击手转换为射击运动员则容易了许多。射击运动员和狙击手最大的区别不是射击的精度或准确度。而在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对环境干扰的把控能力。狙击手是杀人利器,从狙击镜里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开枪击杀都必须承受很高心理素质。

《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第一次击杀毒贩后的反应可见一般。另外狙击手要求的身体素质更高,以命相搏的职业没有相应的身体素质,持久耐力甚至是近身格斗都是难以取胜的。运动员则对天赋的要求更高。最后,射击运动员所处的环境比较封闭。射击环境单一,不用考虑影响射击环境的因素。而狙击手则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潮湿,风速,射角等。

在现实中当一名狙击手很难吗?

成为一名狙击手,最难的并不是射击技术和精度,这个都是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的。最难的是战术素养的养成,对战场态势的感知,分析和判断,对当前任务目标和后续行动的执行和规划。有些东西是天生的,很难后期培养。所以部队在挑选狙击手的时候都会进行一些性格心理和逻辑思维测试进行初选,当然后期的训练和考核中,淘汰率也是很高的。

为什么感觉狙击手都是打胸不打头?

狙击手有战场幽灵之称,在很多人眼中狙击手那是“百步穿杨”的神枪手,在日常的训练中也寻求高难度,比如打鸡蛋、硬币大小的目标,更有甚百米打牙签或者打刀刃“一弹两孔”,那么实战中却是多打胸部而不是头部,这是为何?原因很简单,首先理解上的误区是根本原因。前文我们提到了训练中的狙击手,极为严苛,对于训练所使用的标靶是越小越好。

但是在实战中随着交战环境和交战对象的转变,训练和实战就不能混为一谈,因为狙击手根据交战距离和任务性质也会有一定的区别;比如部队狙击手的一般执行的是中远距离高价值目标精准狙杀和中近距火力压制任务,这也是专用狙击步枪和欧美所谓的精确射手步枪之间的本质差别;然而警方或者城市反恐作战环境下,狙击手多以执行近距离精确击杀任务为主,交战距离通常在70米以内,最远也不会超过200米。

由于打击目标和任务性质的不同,不同作战环境下狙击手实际瞄准的参照点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在城市反恐或者人质解救任务中,世界各国多遵循“人质优先”的原则,对于射击目标的部位选择也略有不同,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人质的安全,通常会选择一击致命的头部三角区、中枢神经等要害部位,强调的精度射击,毕竟所有的国家都不是毛子,端着机枪一顿狂扫,无论人质、恐怖分子一概歼灭,有人质幸存算是意外的收获。

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另外在训练中也有侧重,比如解放军特种部队在狙击训练中除了打一些近距小靶标之外,更多的是练习中远距离的射击,同时在训练中带有诸多战术背景,比如隐蔽渗透接敌、长时间潜伏等等;在武警部队的训练中又是另一番景象,武警特战狙击手日常训练狙击距离大多集中在200米以内,且在目标的选择上也侧重于小目标,同时还加入了一些识别射击等训练在里面,两者还是存在很大的训练差异和理念差异的。

其次,胸部的射击面积要远大于头部。很多人有理解上的误区,认为想要一击毙命最好是选择头部,理论上也是这样的,命中头部射杀的概率也更大一些;但是命中胸部同样能够致命,因为胸部是人体很多重要器官的所在位置,子弹命中心脏固然最好,但是命中胸口三角区同样是致命的,所以说有些人心脏不在左边的说法可以歇着了,这种概率有但也是少数。

另外,现代弹药的发展已经不再是过去了,狙击步枪多采用的是7.62mm中口径,虽然侵彻性略低于小口径枪弹,但是其毁伤威力并不小,简单点讲就是子弹在击中身体之后,前部只有一个小弹孔,但是子弹在进入人体之后,会产生翻滚运动,在人体内造成大面积的创伤,这才是导致致命的根本原因,因此打击胸部照样能一击致命。人体头部的着弹面积只有胸部的三分之一左右,听起来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在瞄准镜世界里差的很远。

通常当射击距离超过600米之后,整个人体在瞄准镜中的大小也就只有一个指甲盖这么大,此种条件下选择瞄准头部的难度可想而知。举个例子我国高精度狙击步枪瞄准镜放大倍率可达32倍,但是百米距离上打刀刃在镜子中几乎和刻度线一般粗细,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打弹着面积大的目标肯定比弹着面小的目标命中率要高得多。最后就是考虑到对狙击手心理影响。

战争是残酷的,不是手游中那般简单。根据美剧在中东地区的实战经验,狙击手患有心理疾病以及自杀率要远高于其他专业兵种,因为长期直视战争的血腥会对人的心理产生诸多的影响,子弹命中人体头部之后,血肉横飞的场景会成为很多人的噩梦,毕竟所有的人都是畏惧生命的,这就和很多杀人犯长期生活在一个精神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反而被抓了之后,都是及其冷静的根本原因。

为了降低战争创伤疾病的发病率,很多国家的狙击手在实战中大都选择射击人体胸部,因为作战人员所穿着的迷彩作战服,在视界有限的镜子中,看到的只是一些局部的花纹,就算是观看了子弹命中身体的整个过程,也不会有太多的血腥感。很多人说可以选择不看,不看怎么确认是否击中目标?确认目标死亡也是计算战果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军用狙击枪在射击前,都要考虑到哪些外在因素?

一般来说特警的狙击一般来说就是在100码之内解决问题的事情,所以一般来说就算是精度不是特别好的枪支,射击精度也可以满足要求,并且由于100码之内各种风偏也不会相差太多,所以呢也不需要纠结太多,归零归好了,一发上去解决问题。而军用狙击的主要任务基本是就在400码以上的目标了,距离远了风偏就会变大,从而需要考虑的变量就会增强。

笔者曾经使用自己组装的20寸枪管AR15射击500码的钢靶,在准确归零过后依然要考虑不少东西。首先第一点,风偏,风偏这个东西除了考虑风速,还要考虑风的方向,由于风大部分不是确定的从侧面正90度的方向吹来的,所以从不同方向吹来的风就需要用不同的速度分量来测算侧向风速以及正向的风阻。其次是子弹,子弹的具体数值每一个都是需要测算的。

首先子弹弹重,子弹的质量决定了子弹对抗风阻的所具有的能量大小,其次子弹的弹道系数,不同的子弹形状决定了子弹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不同,而空气阻力会使得子弹的速度产生降低,而弹道系数就是依靠100码的距离上速度的变化量来进行测算的。一般来说弹道系数数值越大,子弹可以保持速度的能力越强。子弹的初速,初速不同会直接导致子弹的弹着点高低的变化。

并且火药这个东西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很高,所以相对来说冷管热管初速相差200fps变化还是很大的,就165gr 弹道系数为0.304初速为3000fps的与3200的子弹对比,在5000码高低上可以相差7英寸。其次枪械的归零位置与枪械的瞄具中心与枪管之间的距离也会有直接的影响。由于其实枪械的枪管延长线与瞄具的视线始终是一个夹角,调节这个夹角可以使得子弹在一定距离上瞄具中心与弹道产生一个交点,而将目标放到这个交点就是狙击所需要的。

为何电视剧中有些狙击手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喜欢吃点零食?

并不是“零食”,而是高热量的维持机能食物(营养能量棒)。战场上狙击手在执行行动中,错过饭点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持续潜伏中会消耗身体的很多能量,(W君建议大家试一试半小时内趴在草地上一动不动的姿势,还要盖上吉利服)同时还要克服排泄等小事件带来的战机延误。因此,狙击手在执行任务的24小时内只会进食一些必要的食物,用吸管喝少量的水。

早期的美军K-口粮,二战时中国远征军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的D-口粮(块状巧克力)是狙击手的基本生命维持食物。目前美军使用的是Soldier Fuel的营养能量棒作为狙击手口粮配发。一般是MRE口粮的甜品部分存在。一份MRE包含主菜、配菜、面包、点心、和无焰加热器。而高热量的食物有时就是一块糖果,因此部分电视剧中就将零食代入“狙击手食品”中用来创作。

特种兵的最大狙击射程范围是多少千米,有什么狙击技巧吗?

多少千米!世界狙击记录是3450米,一般的特种兵有效射击(步枪)不到400米而已。高级狙击步枪AWM的有效射程是1500米左右,大名鼎鼎的巴雷特(12.7mm)也只有1829米。前面说的世界狙击纪录使用的“狙击技巧”只能说是“撞大运”。需要上战场的狙击小组“800里开外干掉鬼子的机枪手”剧情看多了吧?所谓狙击技巧没有什么,就是野外觅踪、熟悉枪械性能,弹道如何计算的知识。

但作为狙击手需要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这才是最基础的要素。精确识别远距上的射击目标,冷静判断周围要素,扣下扳机时对全身的控制力等等,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利用精神力就控制得了的事情。所以,心里过关才能学习技巧。狙击手是特殊兵种,并不是特种部队战士至于题主提出的特种兵,并不是专业的狙击手。他们的射击战位,有一个术语,叫做“精确射手”(shapshooter)。

狙击枪为何总要缠上布条?瞄准镜和枪管为何不在一条直线上?

狙击手是非常神秘,也非常神奇,就像江湖剑客一样,能在瞬间取人性命,干净利落,让敌人闻风丧胆。狙击手的影像资料看多了,你就会发现两个秘密,一是他们喜欢把狙击枪缠上布条,二是瞄准镜和枪管往往不在一条直线上。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基本上没有超出我们的常识。狙击枪为什么缠布条,主要原因如下:隐身我们知道各国军队的钢盔上都罩着一层“渔网”,渔网的颜色是绿色的,也有是随着环境变色的。

渔网起的作用就是阻挡钢盔发射的光线,便于士兵隐蔽。狙击枪上缠着布条,也是出于这种目的,为了隐身。狙击手为了猎杀一个目标,事先要隐蔽起来,等待目标出现,说白了就是守株待兔,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能让对方察觉。给狙击枪缠上布条,就可以减少枪支反光,不会暴露自己。消音狙击手的工作环境往往非常复杂,不是丛林,就是山坳,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埋伏,移动枪支的时候会跟周围物体发生碰撞,发出声音,也会打草惊蛇,暴露自己。

给狙击枪缠上布条,就能降低碰撞产生的声音,达到最佳隐蔽效果。保持稳定狙击枪用布缠上之后,放置枪准备射击的时候,跟周围物体接触产生的震动就非常小,提高了射击精确度。防滑我们喜欢给爱车方向盘戴套,是为了防止手心出汗打滑,给枪缠上布条也可以起到相似作用,使枪支更好把握。调温在酷暑环境作战的时候,枪支缠上布条,就会避免枪身晒得发烫;在严寒环境中作战的时候,缠上的布条又可以起到增温作用,狙击手避免接触冰冷的枪身。

瞄准镜和枪管为何不在一条直线上?有人说二战的时候,步枪装弹方式是桥夹装弹,也就是要从枪的正上方把子弹压进去,瞄准镜在枪身正上方,影响装弹。所以有的狙击步枪在设计的时候,就将瞄准镜安偏一点,比如英国的李恩菲尔德狙击步枪,美国M1C狙击步枪,这样可以加快装填速度,提高射击连续性。其实这种回答比较外行,现代狙击步枪的瞄准镜也是偏的,不信的话,去看看我国的88狙击步枪就明白了。

狙击手业务水平再高,也需要时间对目标瞄准,并非是连珠炮似的一发接着一发设计,那样根本不能命中目标。对他们来说瞄准镜的精确度直接影响他们的战绩,宁可牺牲装弹速度也要保证瞄准镜精确度,所以瞄准镜安偏并非是因为桥夹,也不会影响射击精度,而恰恰相反,是为了保证射击精确度。那么瞄准镜安“偏”之后,还能保证精确度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是因为,子弹从枪口出来的时候,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并不是我们用直尺划直线那样直射过去的,而是以曲线(不对等抛物线)抛射的轨迹抵达目标身边,哪怕是在射程内,也有一个小小的倾角。用专业的话说,是散射误差。所以为了准确击中目标,就要借鉴标尺相应把枪口抬高一点。狙击枪的准星在射击过程中,也是对狙击手起到参考作用。

因为子弹轨迹不是直的,狙击手视线却是直的,这就决定了人眼到准星的瞄准线也是直线。如果瞄准镜跟枪管是平行的话,就会偏离目标。上世纪90年代,某地发生过一起绑匪劫持人质事件,而当时的中国特警在营救活动中使用的是服役不久88式狙击步枪,正是因为散射误差,打出两发子弹,一发误中人质面部,另一发从匪徒颈部擦过。

因此从理论上讲子弹打中的地方就是子弹画出的抛物线与人的瞄准线相交的那个点上,所以瞄准镜与枪管不能平行,只可以是近似平行,在射击不同距离的目标时,有经验的狙击手,会考虑到不同距离,子弹轨迹的不同变化,将瞄点调高或调低。也就是说,要射中目标,不是参考那瞄准线的终点,而是考虑弹道线的终点,两者是有误差的,瞄准镜充其量只是可以起到放大的作用。

多数狙击手电影里,狙击手不用弹夹,而是直接拉开枪栓把子弹放到枪膛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但战场上的狙击手可能并不像电影中描写的那么风骚。真相往往令人失望,二战时许多狙击手非要一颗颗上弹,原因出在他们的狙击枪上。二战时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订制狙击枪,人们从制式步枪中优选或加工出一些品相较好的,去掉机瞄,拧上枪瞄座,将之作为狙击枪使用。这些半路出家的狙击枪常常受枪瞄占位影响,无法采用桥夹将子弹压入,故而只能一颗颗的塞弹,被人误认为狙击手逼格高,装子弹都与人不一样。

比如因为“吃鸡”而热度暴起的德国毛瑟98k步枪就是如此,枪瞄影响了桥夹供弹,只能单发塞弹。有些普通步枪也有单发装填情况,如美国春田M1903步枪和英国的李恩菲尔德,它们专门有个“弹夹阻断器”,使用时阻断器会隔断枪械弹仓,士兵们只能以打一发装一发的情况战斗。当年的堑壕战无所谓火力持续性,因此这种设计影响不大。

一旦需要快速射击,取消阻断器即可恢复弹仓供弹。现代狙击手也有一些手动供弹行为,主要是为了快速更换不同种类的弹药,以方便执行战术任务。比如使用穿燃弹攻击油料、易燃物,通过普通弹射杀人员等等。不同弹药的功能不一样,弹头重量不一样,弹道性能也不一样。比如巴雷特反器材步枪使用的12.7mm子弹,其弹头也拥有不同格令,不同的飞行速度,代表着不一样的射击需求。

上一刻你需要使用消音器配合亚音速子弹隐匿狙击,下一刻你需要确保穿墙毙敌,下下刻你要打爆对方的燃料制造混乱……为了更灵活的运用弹药,要么准备不同的弹匣,要么准备不同的子弹。更换弹匣未免容易贻误战机,当然是上部供弹显得更加专业。然而,这种玩法多见于枪械玩家和电影段子,战场上的士兵老实的很,基本没那么多眼花缭乱的骚操作。

巴雷特这类反器材狙击枪,属于半自动武器,很多时候它的使用者会采用连续的攻击确保对目标的毁伤,而非打一枪就玩换弹游戏。与之类似的还有M14、SVD等狙击枪。虽然使用高精度狙击枪的特种狙击手很看不上导气式武器,认为它们过多的机件活动破坏了精度,但前线神枪手与特种狙击手的任务本就不一样。有时候前线狙击手还得负责一定的压制射击任务,根本没功夫玩换弹游戏。


文章TAG:当狙击手心率要多少  真的敢当狙击手吗  狙击手  手心  心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