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是在二世纪从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并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所谓“印度教”是存在于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

印度教与佛教等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印度教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以僧侣贵族为主的第一等级婆罗门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为主的第二等级刹帝利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雅利安人自由平民是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牧、渔、猎等,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第四等级首陀罗,只能从事农、牧、渔、猎等以及其他低贱的职业。种姓制度规定: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

印度教就是印度剥削阶级世袭地统治印度被剥削阶段的工具。婆罗门和刹帝利是印度的剥削阶级,吠舍和首陀罗是印度的被剥削阶级。至于印度人今天为什么更多的信印度教而不是佛教,是有历史原因的!早期的印度民众普遍信奉婆罗门教,后来在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22~前187),婆罗门教因佛教与耆那教等的广泛传播曾一度衰落。

当时的孔雀王朝有一位著名的君主阿育王,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阿育王时期,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传播!后来孔雀王朝末期的部将普舍耶密多罗,于公元前180年篡位建立巽伽王朝后,婆罗门教得到复兴。据记载,普舍密多罗曾举行过两次规模盛大的婆罗门教的祭祀──马祭。

继巽伽王朝的伽罗维拉王朝亦信奉婆罗门教,在印度“南北朝”分立时,南方的刹塔瓦汉王朝(前281)及案达罗王朝都奉婆罗门教为国教。他们编纂法典,推行种姓制度,举行大规模的祭祀。4世纪笈多王朝崛起后,婆罗门教文化空前繁荣。在笈多诸王统治时,编纂了很多经书、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信仰,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甚至、的思想内容,崇拜“三神一体”的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并且根据对主神的崇拜创立了各种教派,建立了寺庙等。

这样,婆罗门教就完成了向印度教即新婆罗门教的转化。印度教和佛教一段时间内在印度不分上下!可是印度的高种姓阶层也就是雅利安人游牧民族,为了奴役印度土著居民,继续保持所谓的种族优越性;在印度教里增加了所谓婆罗门刹帝利等几大种姓是梵天所舒于的优越子民,大力炫耀印度教,而首坨罗贱民等是梵天脚里生出的,天生就是为婆罗门,刹帝利服务的!由于推广力度非常大信仰的人很多。

而佛教则宣扬平等,当然是印度高种姓教徒所无法忍受的。所以会被排斥,逐渐被主流社会边缘化!总之,印度教符合印度高种姓利益,而佛教则破坏这种利益分配,所以佛教就被抵制甚至逐渐的退出。再有一点,从社会经济角度去看,佛教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印度的发展传播中受到了比较大的阻碍。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供养系统出现了一个大问题。

大量出家人成为一个社会阶层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看,无力承担供养这么多非生产人口。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一个负担,他就必然无法在印度维持下去,必然会被其他形式的宗教所取代。总的来说,由于佛教自身的原因,佛教在印度宗教发展史上就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宗教阶段。从整体上看,印度宗教兴衰是经过婆罗门教---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印度  难以置信  山川  著名  难以置信这里是印度  印度的著名山川有哪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