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直壳鹦鹉螺直壳鹦鹉螺是奥陶纪海洋生物中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就目前已发现的直壳鹦鹉螺化石看,最长的可达10米,在当时生物都普遍比较小的奥陶纪,直壳鹦鹉螺是不折不扣的巨型生物。当然,在奥陶纪也不是只有直壳鹦鹉螺是巨型生物,早在直壳鹦鹉螺之前,奇虾曾经是海洋中的“霸主”,不过它比直壳鹦鹉螺找灭绝了约1000万年,作为同时期出现的两种巨大的海洋生物,最终体型更大的直壳鹦鹉螺取代了奇虾的“霸主地位”。

02 恐鱼恐鱼是盾皮鱼纲下最具代表性的鱼类,它出现在泥盆纪的晚期,其中最有名的恐鱼无疑就是邓氏鱼了。邓氏鱼是从寒武纪到泥盆纪海洋中出现的最大的硬骨鱼类,在当时的海洋中,体长超过10米,张开嘴巴直径超过一米的邓氏鱼无疑是海洋中最强悍的食肉动物。古生物学家根据邓氏鱼的头骨化石推断,它可能拥有超过5吨的咬合力,可见其恐怖。

而且邓氏鱼的颈部和头部都有坚硬的外骨骼覆盖,这就让邓氏鱼拥有了最强的防御和最强的攻击性。但是,即使如此强悍的邓氏鱼也仅仅在海洋中生活了约7000万年(从距今4.3亿年前到3.6亿年前)就灭绝了。03 “巨虫时代”的“巨虫们”石炭纪之所以被称为“巨虫时代”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在石炭纪的地质层中,科学家发现了超过500种不同种类的昆虫;第二就是石炭纪的昆虫体型远超任何时期的昆虫。

在石炭纪出现的昆虫就像是我们现在看的一些科幻片一样,蜻蜓有着超过1米的翼展(现代的蜻蜓翼展一般只有5公分左右)、蜘蛛有着超过30公分的体长(现代的蜘蛛一般只有几厘米)、千足虫有着3米的体长(现代最大的千足虫非洲巨人马陆不过只有不足40公分的体长)等等。这些巨型的昆虫放到现代每一种都足以让人不寒而栗。远古生物的体型很大与什么因素有关?目前关于远古生物体型很大的原因有一个很主流的说法:那就是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含氧量)。

关于含氧量的假说最有利的证据就是有着“巨虫时代”之称的石炭纪了。科学家通过石炭纪地质层中的氧放射性同位素断代推断,石炭纪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约为32.3%,比现代氧气浓度(21%)要高1.5倍左右。因此,许多人说,生物体型大小与氧气浓度有很大的关系。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我认为不是的。因为体型大的生物不只是石炭纪才会出现的,而在整个的恐龙时代,大型的恐龙不在少数,而且更是有体长接近50米的易碎双腔龙的存在。

但是根据科学家对该地质年代的氧气含量测定发现,当时的氧气含量甚至不如现在(不足20%)。所以,仅仅是以石炭纪氧气含量高且有巨型生物出现就说生物体型大小是氧气浓度决定的,显然是不科学的。(下图为各地质年代氧气含量的演算图)那么,生物体型很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认为生物体型很大与三个方面有很大的关系:第一就是竞争者相对较少在整个的奥陶纪时期,海洋中的巨型生物满打满算就只有直壳鹦鹉螺和奇虾,而在整个的泥盆纪,能够称得上的是巨型生物的也不过只有恐鱼,到了“巨虫时代”,巨型的昆虫虽然有很多,但是能称得上是巨型的也不过只有昆虫。

因此,一个时代出现巨型的生物与同生态位的竞争者较少有很大的关系,这样这种生物就能慢慢的发育起来。第二环境地球上的生物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开始才有了多样性,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地球经历过一次全球冰冻现象。全球冰冻现象的解除,为生命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生物想要发育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温度。纵观整个生物的进化史,出现巨型生物的时代,大都是温暖、湿润的环境,这种环境下,植物得以繁盛,植物的繁盛给许多生物提供了发育的机会,这个时候总会出现一些生物通过不断的进食和捕猎,慢慢的增大体型,最终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地位。

总结根据地球上各个地质年代出现的大型生物来看,它们的出现与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长期温暖湿润的环境下就容易出现大型生物。不同的生物在进化的路上会选择不同的进化方向,比如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选择了大脑的进化,才有了今天。所以,哪些大型生物们的出现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不过,从这些大型生物最终的下场和存活的时间来看,虽然它们短暂的占据了食物链的顶端,但是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出现竞争着,它们的末路就不远了。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远古  生物  稀奇古怪  中国有哪些远古生物  稀奇古怪的远古生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