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圈层营销,那就不得不提口碑维护了。对此去年电影《全球风暴》《金刚狼3:殊死一战》等好莱坞影片营销方“十方娱乐”,其联合创始人张敏认为,口碑对一个电影的成败十分关键,只有好的口碑影片才能更好的进行圈层。现在很多电影在宣传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口碑策略,点映、活跃板块加大了投放力度。再加上上映之前的路演和点映的铺垫,上映前后营销方把“带着爸妈去看芳华”的话题进行社会化扩散,影片最终凭借口碑逆袭。

反感。口碑的维护很重要,不过过度吹嘘的营销无疑也值得营销团队的警惕。把握观众心理变化的情感营销“传统的电影欣赏,前几年集中在大片的体验感、都市类喜剧的存在感上。但是从2017年开始,一部影片能激发人民优越感、抚慰某种焦虑的话,票房可以走得更远。” 光合映画总经理陈炯在MS2017全球移动营销峰会上表示。

陈炯认为,影视内容跑不出体验感、优越感、存在感、焦虑感这四个象限。且影视产业发展到今天,从内容口碑、票房,也能看到观众的心理在发生着转变。影视营销也应跟随观众的内心情感的转变进行情感营销。情感营销就是从观众的情感需求出发,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摔跤吧!爸爸》激发了对于父爱伟大的理解之情;《战狼2》激发了国人爱国之情;《芳华》激发了“好人受了委屈”的无奈之情;《二十二》激发了对慰安妇老人的关注和同情之情。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导演张扬的作品《冈仁波齐》,影片“记录”了11位藏民从芒康到拉萨再到冈仁波齐的朝圣之旅。在《变形金刚》的夹击下,这部电影不仅取得了近1亿元的票房收入,还引发了广泛关注。电影上映前后,“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这句宣传语成为朋友圈传播的金句,这样的宣传slogan的提炼无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切中了那些无暇顾及诗和远方的中产阶级和白领,使得一部纪实题材的电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无论是,“欠星爷一张电影票”的《美人鱼》《西游降魔篇》营销,方励“跪求排片”的《百鸟朝凤》营销,还是“国漫情怀”的《大鱼海棠》的营销,这种“鸡汤式”的情怀营销,无论是是从海报、预告片、文案等宣传物料,都从情怀卖点出发,让观众毫无免疫力,不知不觉中被“套路”。不过情怀营销最忌讳的就是重复的滥用,去年重映的加长版《大圣归来之大圣娶亲》的营销,启泰文化推广上注意对经典影片的唤醒,强化加长版的印象,对观众错过这次就会“后悔一生”的概念灌输,虽然也是情感营销,但是规避了用烂了的“欠星爷电影票”的人情。

说到情怀营销的滥用,那就不得不提去年紧随《冈仁波齐》上映之后的姊妹片《皮绳上的魂》。这部同样是西藏的题材,同样是信仰的主题,同样的制作团队,在《冈仁波齐》取得成功之后,宣传方几乎运用同样的情怀套路,进行《皮绳上的魂》的推广。结果影片只是五日游,成为暑期档的炮灰,究其原因《冈仁波齐》因信仰、西藏等情怀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紧接着几乎同样感觉的《皮绳上的魂》上映时,许多人已没了新鲜感,也没了太大兴趣,对于电影的关注随之下降。

影视营销的成功套路很难复制,即使同样是出自自己之手。大鹏的《缝纫机乐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众所周知,2015年的暑期档,大鹏承载着电影情怀的《煎饼侠》创下了40城路演的记录,取得了高达11.59亿的票房。两年后的国庆档,承载着摇滚情怀的《缝纫机乐队》,扬言要开启50城的路演,最终影片不到五亿的票房显然很难与影片质量相匹配。

电影票房的成功与否十分复杂,与影片自身的题材、演员阵容以及主题、宣传的策略、档期的选择、排片占比、票补的策略、同档期的其它影片,甚至上映的天气等诸多因素都有关。任何一部影片的营销策略都很难复制,回顾一些营销大获成功的影片,无不是精准的找到适合影片自己的宣传卖点,恰恰满足了观众不断变化的的情感需求。就像前几年,从《那些年》《失恋三十三天》开始,《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青春片突然爆发,是因为切中了观众对爱情的期待和憧憬以及对青春的缅怀。

而近两年的青春片《小时代》《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等都是毫无诚意的烂片,却极大的透支了对青春爱情片的期待。整个2017年,回归理性的中国电影青春爱情片整体偏少,一部港味浓厚的《春娇救志明》未能满足内地大众的情感需求,反而年底一部《前任3:再见前任》横空出世,十分接地气的切中了当下男女之间的恋爱观的痛点,极大满足了年轻观众的情感需求,已经斩获超过19亿的票房。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峰会  年度人物  十五届  营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