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姓“刘”、“陈”、“程”者,这些姓氏的谐音都是吉利之语,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块旧布头,老人们会高兴地收下。布块的大小花色不讲究,但以蓝色为好,因“蓝”谐音“拦”,寓意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

这种衣服常在底襟处留个口子,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由母亲缝住,寓意孩子的魂灵已留在了母亲的身边了。郑州民间还有给孩子吃百家饭的风俗。农历正月初一,长辈抱着婴儿,手拿破碗,佯装乞丐沿街乞讨。乞讨的人家以100家为宜,然后将讨来的馍、菜、米烩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寓意这样孩子就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

吃过百家饭后,长辈要蒸100个铜钱大小的麦面馍,用篮子挎上,沿村庄或街道行走,遇到小孩,就送一个馍。馍发完后,灾难也就让别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平安长大成人,俗称“嚼灾”。为老人祝寿的习俗由来已久,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祝寿的名目也不同。古时按甲子、乙丑、丙寅纪年,60年一个花甲,人活到60岁,称为花甲之年。

河南人习惯把60岁作为正式祝寿的起点,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的说法,60岁之后的每五年称作“小寿”,每十年称为“大寿”。祝寿多按虚岁提前一年,59岁做60大寿,69岁做70大寿。做过寿后,往后就不能间断,平常小庆,整十岁大庆。旧时风俗,有做99寿者,谓之“白”寿,意为百岁缺一。百岁老人往往不言百岁,而只言99岁,取“九十九,活不够”之意。

一般家庭在老人每年的生日都要庆寿,但规模比较小,一般是后辈们聚在一起,摆上酒席庆贺一下,出嫁的闺女购置寿糕、将馒头蒸成桃形的寿桃回来孝敬老人。如今,农村地区也接受了新兴的祝寿形式,给老人送生日蛋糕,但很多人避讳“吹灯拔蜡”这类不吉利的词,不在生日蛋糕上点蜡烛。不过,给老人祝寿时,“长寿面”一直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子女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条向老人碗中添一些,谓之“添寿”。

从老人60岁时开始,有些家庭会举办规模较大的庆贺活动,称为“大庆”。大庆时,有的儿女还请来专业剧团唱戏、演电影、请人说书助兴。有些地方的祝寿仪式在早晨,有些地方则在中午。这天,亲戚朋友要来祝贺,主人设宴招待来客。为老人祝寿,客人亲友均要馈赠礼品,所送之礼叫“寿礼”,如果是挂面称为“寿面”,鸡蛋称为“寿蛋”,红糖称为“寿糖”。

贺寿人有送寿幛、寿匾者,但切忌送钟表,因送钟与“送终”谐音。寿日这天,屋内张灯结彩,中间摆上方桌,桌上点燃两支红蜡烛,摆满寿果、寿酒、寿鱼等,墙上挂着寿星图、红色寿幛和上写着“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寿联。祝寿前要鸣放鞭炮,老人穿戴整齐,坐在上首。晚辈们均整其衣冠,依次给老人磕头,恭敬地向老人献上寿果和寿蛋,老人则把这些食品分给众人同吃,参加寿宴时吃东西俗说是替老人“嚼灾”。

然后人们祝酒、品菜,共享天伦之乐,欢声笑语溢满寿堂。老人到了66、73、84的年龄,晚辈给父母做的寿就比较特殊了。/ 按旧俗,有些人做寿不从60岁开始,而是从66岁开始。庆祝66岁大寿,是寿俗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因为这个年龄,占了两个6字,象征着“六六大顺”,老人和晚辈一般对此都很重视。“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这种习俗由来已久。

父母66岁生日那天,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寿,寿礼少不了一块肉。这块肉,意味着女儿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女儿长大了,趁父母生日之时,买肉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虽然是买的肉,也象征着是割自己身上的肉。买肉时不能计较肉的多少,须一刀割下来,以示儿女对老人的敬意。有的儿女则购六斤六两肉为父母祝寿,还要蒸小馒头66个,请老人食之,别人不得分食,否则谓之“夺福”。

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有的老人到了这个年龄,心情比较紧张。做儿女的趁父母生日时,买条活鲤鱼让老人吃。鲤鱼善“蹿”,寓意这一“蹿”,老人就过了难关。这天的早餐,老人一定要吃鸡蛋。鸡蛋煮熟后,女儿在天还未亮时,将鸡蛋拿到麦场上,骨碌几圈后,回家让父母躲在门后吃掉,称为“骨碌运气”,说是吃了这鸡蛋,可以交好运。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感恩节  活动  小米  手机  推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