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寿作为一种古老的习俗,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增进了长辈与晚辈的感情,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郑州地区的礼仪、风俗,与中原各地的习惯大体相近或相同,但在很多细节上又有明显不同。同类事情的办事习惯、方法、程序,即使在同一地方,甚至同一村庄中也存在差异,形成了“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的有趣现象。

就说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过年吧,过年在郑州是个比较大的概念,有的地方特指除夕腊月三十,有的特指新年正月初一,农村所说的过年则是指农历腊月下旬到正月上旬这段时间的统称。这样,在过年的时间上就形成了明显的“分水岭”———除夕这天,大部分农村人就开始忙着过年了,很多地方的规矩,是除夕饭吃得越早越好,越早越有福。

而城里人仍在正常上班,他们是从正月初一才正式开始过年的。“吃罢祭灶饭、就把年来办”,农村的传统,腊月二十三祭过灶就着手准备过年了。过年之前这段时间的日程如何安排,多年来也形成了古老的习俗,各个地方流传的有关此类习俗的顺口溜有多个版本,如一些地方流传的是:“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杀肥猪;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豆腐,二十八,剃傻瓜(指理发);二十九,门对(指春联)有;年三十儿,吃扁食儿(指饺子);年初一儿,撅起屁股乱作揖儿(指互相拜年)”。

一些地方流传的顺口溜则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宰只鸭;二十九,买坛酒;年三十儿,贴门神儿”……过年时贴春联的习俗也不尽相同,有些地方在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就已将春联贴上,有的是在除夕这天贴春联,有人则是在正月初一才贴。很多地方春联一般只贴门窗、厨房、猪舍羊圈等地方,但有的农村除了门窗外,在水缸、衣箱衣柜、车辆甚至连织布机、桌椅板凳上也要贴上春联。

拜年的习俗在郑州也有差别,大多数地方的人们是口头互致新年的问候和祝贺,有些地方则为鞠躬拜年,有些讲究传统习俗的地方采用的是磕头、作揖的礼仪,给长辈拜年时,男孩磕头、女孩作揖,称为“磕头礼”。除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外,郑州一些农村还曾经时兴“青龙节”、“乞巧节”、“牲口节”、六月过小年等不常见的习俗。

农历二月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俗称“青龙节”。这天,农民要休息一天,不许挑水、动土,妇女不做针线活,怕动刀剪伤了龙体。太阳未出来前,农民用草木灰撒成圆形粮囤,中间放上小麦、大豆、花生、芝麻等,口中念诵“大囤满、小囤流”,祈求当年丰收增产,还用双手拿瓦片,边碰撞边念叨:“拼拼瓦、拼拼瓦,蝎子蚰蜒都没爪”,祈求神灵保佑,使蝎子、蚰蜒、蜈蚣等毒虫不来侵袭。

中午饭都是吃捞面条,称为龙须面,祈求捞住富贵和健康。这天人们还做些炒制食品,如炒花生、炒黄豆、爆米花等,有“二月二、吃炒豆”之说。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在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7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

有的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7样瓜果,烙7张油馍或糖烙馍,包7碗小饺子,做7碗面条汤,还要单独包7个大饺子,饺子馅由7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7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7样东西,要能代表7位姑娘的心愿。晚上,7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

念完祷语后,姑娘们分吃水果和小饺子,然后把油饼和大饺子放在竹篮内,挂在树上。夜晚,7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篮子,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7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篮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谁就是未来的巧手。农历七月十五,农家称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供奉在案桌上,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农家这天都要停止役使牲口,把供奉后的羊羔馍给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精饲料的,晚上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民谣曰:“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农历六月初一,民间有过小年的说法。这时,麦子刚打下不久,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桃、李等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斗上贴着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感恩节  活动  小米  手机  推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