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东青岛,说一下我们城市的情况 从今年5月开始,青岛银行等多家银行确定上浮房贷利率,其中首套房利率上浮15%,二套房上浮20%、个别达到25%。具体来说,目前除了邮储银行首套房上浮15%、二套房上浮25%外,中、农、工、建、交五大行,以及青岛银行、汇丰银行、光大银行等均执行“人行指导价”,即首套房上浮15%,二套房上浮20%。

而在5月份,个别银行首套房利率能做到基准上浮8%,二套上浮16%。虽然利率上浮了,但是如果资料齐备,放款速度却是很喜人的,三五天放款差不多。这一手对青岛的楼市降温效果我感觉挺明显,该买刚需的增加了一些成本 会更慎重,投资客看到机会成本高了,也更冷静了。今年下半年青岛一些新楼盘的价格明显比之前可爱,二手房的价格也接连跳水,法拍房货也很多,刚需是可以出手的,地产商除了融创一枝独秀,其它卖的好的不多。

3月7日海南最新房地产政策出台后,对本省居民将有什么影响?

最近各地都在推出各项促经济稳就业求发展的工作,海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战略层面上的高标准,只可惜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即便给了“自由贸易港”的最具开放性的政策,可也是不见起色。如今,在各地都在如火如荼进行经济建设时,海南总不能闲着什么都不做,只可惜海南除了旅游业,就只剩下房地产业了。旅游近期进入冰点,那也只能拿房地产说说事。

房地产决策层的目标很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而且对于2020年的前期目标本身就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而这个“稳”字也是意味深长,经过了2015年以来的大幅上涨,房价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高点,未来分化将于更加明显,三四线城市下跌风险巨大,这“稳”字里其实包含着防止大幅下跌的含义。可海南这次在3月7日出台的《关于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城市主体责任制的通知》,其中的寓意在于防止房地产市场上涨和外来人员的抢购。

估计早已把当年的海南房价暴跌和银行倒闭的事情忘了,如今可不是防止海南房价上涨的时候,而是担心海南房价扛不住的时候。在通知中很多都是老调重谈,没有特别的深意。只是其中的要求新房按照装修后进行交付,这真的“哪壶不开提哪壶”。目前各地最头痛的问题就是装修问题,一个偌大的海南又没有多少人居住,还怕装修干扰到别人呀。

要知道,装修后销售在房价上涨中还可以承受,要是在房价下跌时那可把开发商坑苦了。随便一套房子就可以找出几十个装修类质量问题,那不等于把房地产开发商往火里烤吗!还有,装修不仅增加了开发商的投入成本,减少资本金回报率,降低投资热度。在工期上还要以后一年、二年,那么增加了大量的财务成本和资本回收期。最终让本来可以适当降价促销了房产,更加无法达到减价快速融资的目的。

证监会准备就有关再融资的政策作再评估,A股再融资或迎来松绑,对市场会有什么影响?

按照传统说法,A股有三驾抽水机,IPO、减持、再融资,相对于IPO而言,再融资更是猛于虎,这话还是不无道理的。 根据有关资料,13-19年再融资数据为; 年度 再融资公司数量 增发融资规模亿元 13 267 3584 14 473 6842 15 813 12253 16 813 16879 17 540 12705 18 267 7523 19 67 2224 可见15/16/17三年是再融资最为疯狂的三年,主要是鼓励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并购做大做强自己,定向增发并购门槛越来越低,出现了定增的泛滥,再融资越来越猛,再融资金额是IPO的数倍,市场颇有怨言,实际上也对市场资金面造成巨大冲击。

17年以后开始IPO常态化改革,消除IPO堰塞湖,支持更多IPO,再融资开始为IPO让路,再融资门槛逐渐收紧,不仅仅是为IPO让路,实际上也是为了照顾市场资金面和投资者情绪,IPO常态化17年一度是每周十家左右IPO,两市存在巨大压力,但是某些资金极力通过买进权重白马股维持上证综指稳定,但是这不能改变科技题材股下跌的事实,到了18年年底出现了股权质押风险,这就是副作用。

市场呼吁进一步规范再融资的呼声日益高涨。 2017年2月,证监会发布了《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非公开发行增发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20%,遏制上市公司再融资圈钱过度问题。另一个是有了一个时间间隔,原则上与上一次募集资金间隔不能少于18个月。规避上市公司频繁融资。

三是非金融企业不能持有数额较大的委托理财等金融资产,防止上市公司一边融资圈钱一边投资理财。 这一监管问答还是很有针对性的,对于再融资具有非常的针对性意义,所以再融资数量猛跌。18年开始再融资泛滥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作为投资者可能是深感政策的有效性,可是上市公司可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在投资的冲动下,资金链日益绷紧,不断的质押股权融资,而股市在IPO重压下,在去杠杆、贸易摩擦、经济下滑压力多重打击下,市场不断创调整新低,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股权质押风险,并出现了恶性循环,股价下跌-股权质押风险暴露-平仓-股价下跌。

为了进一步缓减上市公司流动性风险,证监会一方面是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股市活跃度,另一方面是加大保险资金、资管资金、外资资金的引进力度,改善市场流动性。市场交投活跃以后,两市承接力增加,证监会适度放开了再融资政策,2018年11月9日证监会修订发布《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

主要是两点放宽募集资金补充流动性资金的 限制,通过其他方式募集资金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的比例不得超过募集资金总额的30%;对于具有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特点的企业,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超过上述比例的,应充分论证其合理性,另一个是缩短间隔时间,前次募集资金基本使用完毕或募集资金投向未发生变更且按计划投入的,可不受上述限制,但相应间隔原则上不得少于6个月。

前次募集资金包括首发、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优先股和创业板小额快速融资,不适用本条规定。 随后有关会议和部门均指出要加快民营企业首发和再融资的审核力度,市场对于再融资进一步放宽已经有所预期,最近再融资进一步放宽传闻再度响起。 一个是放宽发行规模,从不超过总股本20%提高到50%,再融资的泛滥在于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太任性,根本不在乎股权被稀释,而是尽最大比例发行股票再融资,好像融到钱就是天大的好事在,至于这个钱能不能产生效益给投资者带来回报是另一码事情。

在笔者看来,面对上市公司的自己饥渴症,还是需要严格限制融资规模,放开发行股份比例限制,难以解决上市公司资金问题,关键在于约束上市公司盲目扩张问题,不要想着总是成为行业老大,不断扩张规模造成恶性竞争,像钢铁、煤炭、火电、锂电池、风电、新能源汽车等等行业均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另外就是梦想上下游通吃,攫取垄断利润,一个企业不可能无限制的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

其次是主板和创业板定增对象从10和5名一律放宽到35人,放宽定增对象,等于上市公司更容易资金完成发行。,也有利于发行规模的扩大。 三是原来规定12个月内减持不能超过50%,新规删除了。定增规模缩减,在于减持限制约束,机构风险增加,不愿意参与定增,导致很多定增自动失效。一旦放开减持限制,等于机构获利出局更加容易,参与热情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定增更加容易。

四是删除了创业板定增连续两年盈利要求和募集资金使用良好。等于是放宽了再融资资格,即使募集资金使用存在问题,比如更改募投项目、募投项目效益不佳、募投资金补充流动资金等等违规问题,也不会影响创业板个股的再融资,笔者认为不太妥当,资本市场资源优化功能不可忘记,募投资金使用效果不佳,应该取消重新募集资金资格,前一次资金未能产生回报,再度募集资金谁能保证不被挪用,谁能保证又会产生效益,要把资金配置给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上市公司。

最终,再融资需要通过二级市场套现或退出。因此,无限扩大再融资规模会影响二级市场资金的流动性。一个市场一定时间内的资金增加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增加。在IPO节奏不变的情况下,过多的再融资会导致二级市场存量资金不足,影响市场走势,而市场调整又会影响新资金的进入,导致股市出现更多的调整。这不是良性循环。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链有  两会  政策  重心  影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