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受普朗克等人的启发给出“光电效应”的理论解释,为光的粒子性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依据,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4. 麦克斯韦是英国有名的天才,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在此之前人们知道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年轻的麦克斯韦是法拉第的忠实粉丝,对法拉第的著作深入研究之后,以其哲学家的巨大脑洞——大自然一定是优美的、对称的——猜想变化的磁场一定也能产生电场(忽然觉得跟太极阴阳理论好像的),由此推测磁场或电场的周期性变化会持续下去,得出空间中存在电磁波的结论。

然而他并不是异想天开的民科,猜想过后立马以扎实的数学功底去描述,在法拉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用完整的数学语言建立了一整套电磁学理论。后来电磁波的存在被赫兹证实。依靠麦克斯韦的脑洞,我们才有了今天的电话、电视机、互联网等等如此精彩丰富的电磁生活。5. 自托马斯·杨之后,人们普遍接受了光的本质是波这一观念,直到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并用光的粒子性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而有一个博士生脑洞非常大,认为人们对光的认知一直偏向于波,会不会对实物粒子的认知正好是反的呢?(跟麦克斯韦的猜想几乎一样啊!看来老祖宗的阴阳理论真是棒棒哒)由此提出“物质波”这一概念,并把这个猜想写到了博士毕业论文里,爱因斯坦看完后都懵逼了半天。我们身体也是一个波动,你能想像?关键是物质波的存在后来还被人证实了。

这个博士生叫德布罗意,唯一一个靠毕业论文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6. 汤姆逊父子,父亲证明了电子的存在,打破了“原子是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这一观念,儿子证明了电子的波动性,证实了物质波的存在。父子二人都与电子结缘,都因此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7. 据说牛顿名言“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讽刺皇家学会著名物理学家胡克身材矮小的。

8. 在19世纪末这个时代交替的节点时期,整个科学界孕育著一场旷古绝今的革命。时任皇家学会会长的威廉·汤姆生爵士发表如下宣言:“物理大厦已建立完毕,未来的科学家只需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即可。只是晴空中还飘着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结果被跨世纪打脸了。他做梦也没想到,两朵“小小的乌云”几乎颠覆了整座大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宏伟的摩天大楼!这两朵乌云,一朵是光的波动理论还不够完善,另一朵是热二定律对黑体辐射的解释与实际偏差太大。

而在后来的革命中,对前者的研究得出了光速不变原理,促使了狭义相对论的诞生。至于后者,则催生了能量量子化观念的形成,成为量子力学理论的基石。两朵边缘的乌云,却铸成了现代物理学的根本,不得不令人感叹大自然的玄妙莫测。9. 来自奥地利的物理学家泡利以尖利刻薄的言论和一针见血的评价著称。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能得到他的赞许对任何科学家来说都是荣幸,连当时的大牛玻尔和爱因斯坦也对他的观点极为重视。

他从来不给任何人留面子,最爱做的事就是当面打脸,而且一打一个准,让人毫无还手余地。但打脸者人恒打之,他也有认栽的时候。年轻的博士生克罗尼格怀着对大师的崇敬之心,诚惶诚恐地将自己关于电子自旋的假设论文递给泡利,希望能聆听他的意见和教诲。泡利告诉他这个猜想与现实毫无关系,劝他早点放弃这条思路,走上正途。这给好学的克罗尼格泼了一头冷水,出于对大师的敬重和信任,年轻的博士生选择了放弃。

而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电子自旋的概念被两个荷兰人提出,推导出的结论与实验符合得很好,得到学界认可。泡利后来也承认自己看走眼了……由此可见当时被公认最聪明的科学家也会犯错,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至于那位苦逼的博士生作何感想,我们就不得而知了。10. 最后说一个,关于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理查德·费曼。

提起费曼,更多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可能不是他的卓越贡献和诺奖荣誉,而是帅气的外观和凄美的爱情故事。他与他青梅竹马的阿莲自高中相恋,二人交往多年,后来阿莲被诊断出患有结核病(在当时几乎是绝症),费曼不顾家人反对毅然与阿莲结婚,婚礼仪式是在去一家医院的路上举行的。而当时的费曼已经参与原子弹的研发工作,每周末去医院陪老婆,工作日就互通书信,但对于自己的工作内容,费曼却始终保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越闻  惊艳  奇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