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虚拟化的能力,肯定比24-702.8强很多。大光圈、中长焦更能表现出浅景深、背景模糊、气割机的效果。感谢邀请佳能50/1.8。三代和一代没有太大区别。对焦和产品性能有一点提升。如果你想要人工光影,点亮任何一个工作室,拍一张特写。

佳能50 1.8小痰盂和24—70 2.8的50端相比拍人像怎么样?

我的一点观点不同档次的比较显然存在着不客观的评论,247O是专业级的成像效果也相当优异当然价格也是上乘的。5O/18属于低档镜头除了通光量略大以外成像质量无优势,应该从锐度折射率,色彩还原,饱和度,以及使用的灵活度。因此不能作为比较的对象。最关健的是先进的光学玻璃的运用决定了成像的有力保障。。

索尼16-35/2.8和24-70/4好,还是16-35/4和24-70/2.8?

这位影友的购镜计划还是动过脑筋的,既考虑到了镜头的品质,又考虑到了镜头的实用性。这两种方案都涵盖了16毫米至70毫米这个最常用的焦距段,也就是从超广角到中焦都有了,而且每种方案都含有一个都有一个2.8大光圈的镜头。待经济条件允许,再上一个70200/2.8的中长焦,那就可以带着它们走天涯了。我认为第2个方案稍微好一点。

佳能50 1.8三代画质和虚化能力能赶上24-70 2.8二代吗?

谢谢邀请佳能50/1.8三代和一代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一样的镜片结构,一代是金属卡口,二代变成了塑料卡口,三代采用了STM步进电机作为驱动马达。在对焦和产品的性能上有了一点提高。但本质依然如故。谈到虚化能力,一定是比24-702.8虚化的要好很多。毕竟是1.8的光圈。更主要的是价格的区别,特别是50/1.8价格在几百元,而24-70的价格在数千元,将近十分之一的价格。

旅行以及人像都有需求,佳能24-70F2.8和24-105F4到底该选哪个

这两个镜头都不是人像镜头,旅行使用只能说半斤八两,各有千秋。摄影圈里一提人像镜头,立马就得大光定大光圈定焦镜头。老法师们甚至连1.81.4都嗤之以鼻,50f1.285f1.2这样的人像镜皇才能算人像镜头,其它的都不值得一提。因为啥呢?1.2的大光定大光圈定焦镜头,画质好,轻松数毛,背景虚化好,特别是有光影的时候,能营造出梦幻般的五彩光斑。

而1.8小光定,虽然画质也不错,也可以数毛,但是虚化效果远远没有1.2光圈的好,当然,画质也差一些。佳能50f1.8,俗称小痰盂,没涨价只有五六百块钱,咸鱼上二三百就能淘到。新手和穷人必备的人像镜头。而佳能50F1.2,画质美丽,虚化美丽,价格更美丽,直接迈上1个W,是小痰盂的十几二十倍。rf85/1.2则直接迈上2个w的台阶。

一些懂点摄影见过世面的妹子似乎也染上小富贵病,鄙视那些拿50f1.8给自己拍照的穷人摄影师。为了自己不掉价,用郭德纲的话说在马路上被车撞死,最低也得是宾利。然而,人像到底是拍什么?你把背景都虚化了,那还出门旅行拍啥?楼下花坛里的背景足够春夏秋冬拍几年了。要人造光影,随便哪个摄影棚,打上灯光拍特写。

拍人像,还能给你拍走样?旅行拍什么?人像拍什么?旅行人像拍什么?前面说了,大光定才能拍出梦幻般的背景虚化。还有一个条件,是需要背景与人像之间,有一点距离。大光圈,中长焦,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浅景深,虚化背景和空气切割机的效果。这个效果,24-105f4 肯定不行,即使用长焦端,背景延伸出去,光圈开到最大4,也不行。

24-70,覆盖24°广角端,3550°人眼视角,加上70mm中长焦,f2.8的恒定大光圈大三元的镜头质量远高于24-105,兼顾旅行和人像,成像效果远好于24-105f4。如果两个选一个,那就选24-70f2.8不过,旅行就是要穿越山河,欣赏风景和人文,体验异国风情,品尝特色美食。除了热爱摄影的摄影师和发烧友,或者有更专业摄影需求的旅行者,让别人随时随地带着一个大单反和一个笨重的三元镜头,相当于背了几瓶矿泉水,不能喝,以减轻负担,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


文章TAG:24端和70端哪个虚化  虚化  1.8  痰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