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的成分中子星被称为中子星,因为它们基本上是由中子组成的。中子星的密度很高,引力场足够强。逃逸速度约为10万公里/秒到15万公里/秒,相当于光速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这意味着当一个物体的速度达不到光速的三分之一时,它就无法脱离中子星的引力束缚。当然,如果一个物体落到中子星上,就没有时间去想怎么逃生了。

中子星有什么特征?

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体(根据最新的假说,在中子星和黑洞之间加入一种理论上的星体:夸克星),同黑洞一样是20世纪激动人心的重大发现,为人类探索自然开辟了新的领域,而且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上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之一。中子星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8×10的13次方克至2×10的15次方克之间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质量为8千万到20亿吨之巨!此密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一百万亿倍,

对比起白矮星的几十吨/立方厘米,后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如果把地球压缩成这样,地球的直径将只有22米!事实上,中子星的密度是如此之大,半径十公里的中子星的质量就与太阳的质量相当了,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引力坍缩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恒星在核心的氢、氦、碳等元素于核聚变反应中耗尽,当它们最终转变成铁元素时便无法从核聚变中获得能量,

失去热辐射压力支撑的外围物质受重力牵引会急速向核心坠落,有可能导致外壳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向外爆发产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恒星的内部区域被压缩成白矮星、中子星以至黑洞。白矮星被压缩成中子星的过程中恒星遭受剧烈的压缩使其组成物质中的电子并入质子转化成中子,直径大约只有十余公里,但上头一立方厘米的物质便可重达十亿吨,且旋转速度极快,而由于其磁轴和自转轴并不重合,磁场旋转时所产生的无线电波等各种辐射可能会以一明一灭的方式传到地球,有如人眨眼,故又称作脉冲星,

中子星具有许多非常独特的性质,概括起来说,这些性质是:大小中子星无例外地都是很小的,它的典型直径有2547米。密度中子星密度很大,密度一般用1立方厘米有多少克来表示,水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重1克,铁是7.9克,汞是13.6克。如果我们从脉冲星上面取下1立方厘米物质,称一下,它可重1亿吨以上、甚至达到10亿吨,

假定我们地球的密度也达到这种闻所未闻的惊人程度的话,那它的平均半径就不是6371公里,而只有22米!温度温度极高。据估计,新生的中子星中心温度约为10的11次方到12次方开尔文,我们以太阳来作比较,就可以有个稍具体的概念:太阳表面温度6000℃不到,越往里温度越高,中心温度约1500万度。中子星形成的初期,它的冷却是经过所谓的乌卡(URCA)过程,内部的温度降到1亿K时,乌卡过程就停止了,其它的中微子过程继续主导冷却,

1000年后冷却由光辐射主导。此后大约1万年的时间里,表面温度一直维持在10的6次方K左右,压强压强大得惊人。我们地球中心的压强大约是300多万个大气压,即我们平常所说的1标准大气压的300多万倍,脉冲星的中心压强据认为可以达到10的28次方个大气压,比地心压强强3乘以10的21次方倍,比太阳中心强3乘以10的16次方倍。

磁场特别强的磁场,在地球上,地球磁极的磁场强度最大,但也只有0.7Gs(高斯是磁场强度的单位)。太阳黑子的磁场更是强得不得了,约1000~4000Gs,而大多数脉冲星表面极区的磁场强度就高达10000亿Gs,甚至20万亿Gs。能量辐射中子星的能量辐射是太阳的100万倍,约为3.826乘以10的32次方瓦特,

中子星为什么会叫做“中子”星呢?有什么依据吗?

中子星的成分中子星被称为中子星,因为它们基本上是由中子组成的。中子星大致可以分为三层。核心部分压力很大,由超子组成,中间层由自由中子组成。因为表面中子会发生β衰变,变成电子、质子和中微子,所以中子星并不完全由中子组成,大部分是中子。即便如此,中子星与大多数天体还是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是怎么产生的?这涉及到恒星的演化,


文章TAG:中子星也可称为什么星  中子星  特征  称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