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自行车是所有自行车共享骑行中最好的一辆。蓝色单车创始人兼CEO李刚对媒体信心满满,甚至多次强调,蓝色单车是市面上最好的自行车共享,用户会用脚投票。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小蓝单车拥有最好的用户体验却依然失败?自行车共享并非无利可图,而是一个少有的现金流健康的项目。市面上的自行车可能因为渠道加价卖几百到几千元。而共享单车的企业直接在工厂下单,成本很低。像OFO的自行车成本可能只有50-100元,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回成本。即使损坏率很高,整体成本很低,也能实现短期盈利。即使单车在成本收回前抛锚,也有用户的99元押金。

为什么共享单车接连倒闭?

以小蓝单车为例仅仅一年的时间,依靠资本的力量,单车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一片蓝海也迅速演变为红海,第一梯队的ofo与摩拜走向合并的趋势愈加明显,而处于第二梯队的单车企业非死即伤,小蓝单车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今年1月,成立仅2个月后,小蓝单车获得黑洞资本领投的4亿元A轮融资,估值10亿人民币,当然这也是小蓝单车最后一次获取资本投资。

小蓝单车创始人兼CEO李刚曾面对媒体信心满满,甚至多次强调小蓝单车是市面上最好骑的共享单车,用户是会用脚投票的。实际上用户也是很买账的,小蓝单车从9月份陆陆续续地爆出押金难退的问题后,依然有部分忠实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对小蓝单车表示惋惜,并称小蓝单车是骑过的所有共享单车中最好骑的一款。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小蓝单车拥有最佳的用户体验却还是失败了?导致小蓝单车失败的直接原因是现金流中断,截至目前,小蓝单车对外披露的单车投放总量为70万辆,即便全部按照1000元的标准来计算,总成本就已达到了7亿元人民币,而其披露的融资总额却仅有4亿元。

从一开始,小蓝单车就要踏上了现金流断裂的不归路。现金流是任何一家健康企业的基础,仅仅是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这一项,有时就能决定一家企业的成败,但从这一点来看,小蓝单车的成绩是不合格的。企业需要足够的现金流或资金来支付运营成本和执行商业计划,如果一家企业无法掌握生产所需的材料,那么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来向它下订单也没用。

个人感觉共享单车明明无法盈利,为什么还能一轮又一轮的融资?

符合投资逻辑本轮共享单车大战,与2014年打车软件大战极为相似,都是出行场景的刚需,潜在用户群体大吃穿住行都是每个人绕不开的,复用率高,符合投资人的逻辑,区别在于打车软件是不造车的,而共享单车是要委托自行车厂为自己定制自行车的。刚需,吃穿住行都是刚需。大城市原来有租赁自行车,但是很麻烦,一是要定点借车和停产,一公里的路,我借车要走500米,好多人就不用了,并且借还车的时间长,界面不够友好,共享单车一扫码就骑走了,随停随取,比较方便。

并且这个东西比较大,不方便携带,如果想通过自己购买的方式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在上下班的地铁都准备自行车,不划算。潜在用户人数众多,这个领域的市场就很大,盘子就可以做的很大,比如B2C领域的京东天猫,社交网络中的微信,杀毒软件中的360外卖的美团饿了么,这些产品用户都是以亿计的,即使前期不赚钱,只要用户规模大,流量大,找很多方式可以进行流量变现,想出个盈利的点子太容易了。

共享单车解决了大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链接了公共出行系统到家的这尴尬的1-2公里,在小城市或乡村也会因为使用方便而有巨大市场潜力。复用率高,就是每个用户使用的频次高,比如微信今日头条,每天使用时间在70分钟以上,打开此次在6-7此以上,电商外卖也都是使用频次极高的,这样的行业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收益实现的可能性,而有些行业的频次比较低,比如装修婚纱,可能每人一辈子也就一两次,这样的领域投资人一般是不投的。

自行车共享每天至少通勤两次,加上白天的出行,所以汽车的日常使用频率非常高。符合上述投资逻辑的,容易出现独角兽企业,可能会出现滴滴这样高市值、高速成长的企业,投资人自然更青睐。有了这些逻辑,就可以很容易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比如王思聪嘲讽陈欧投资的共享充电宝。首先,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很多人都是几十块钱买的,而且小巧便于携带,根本不用租。况且使用频率有限,所以是伪需求。


文章TAG:共享单车为什么还不了  一轮  单车  共享  融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