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海尔成功收购斐雪派克,2016年,海尔第二次成功收购GE家电。与2006年和2008年的两次亏损相比,这两次成功的收购更像是一个新的标志——不是“借船出海”,而是真正以自己的技术、管理、模式优势吸引和赢得海外市场。坦率地说,海尔现阶段的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海尔与国际品牌还有差距。

海尔为什么要自革命,背景和动因是什么?将会带来什么好处,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海尔的价值观是什么?只有二个字,创新,创新就是要不断战胜自己,也就是确定目标,不断打破现有平衡,再建立一个新的不平衡;在新的不平衡的基础上,再建一个新的平衡。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企业竞争力的实现取决于创新的细胞企业一旦站立到创新的浪尖上,维持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要持续创新。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

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在新经济时代,什么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高质量的产品是由高素质的人生产出来的,这就是管理哲学的核心,突破自我,突破思维定势,突破昨天。以上这些耳熟能详的管理名言就是出自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之口,这样言简意赅的名言张瑞敏还有很多,我们不妨借此机会加以学习,

纵观海尔这几十年的发展,有三次革命和三次逆势上扬,几乎每一次自我革命后,都会迎来一次品牌升华。一、砸冰箱砸出质量实现海尔第一次自我革命1984年,中国“下海经商”浪潮兴起,万科、联想、海尔相继诞生,先科、美菱、格力、美的等家电企业,更是雨后春笋,当时的海尔并不突出,但当年“张瑞敏砸冰箱事件”恰恰是让海尔的品质和口碑在这些企业中脱颖而出而成为行也趣话,

80年代中国家电企业并没有自身核心技术,冰箱、洗衣机、空调很多核心部件都是原装进口。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对家电是可望不可及,当时“海尔张瑞敏砸冰箱事件”恰恰是在这种黑箱效应中的一种体现。很多企业因为普通家庭对家电一无所知,所以在生产时对质量把控不严,这也会出现海尔张瑞敏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缺陷的问题。

很多企业对于质量不过关的产品的态度都是“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处理”,事实上,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能有一台便宜的家电就不错了,对于品质并没有太对的追求。不过,海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做法在当时如一阵春风,在国内家电尚处起步阶段,家电尚为黑箱的市场中得到升华,

海尔在这个时代更多输出的是产品,社会对其关注也更多是“品质好”、“有信誉”。但“品质好”“有信誉”也奠定了海尔在2000年代的市场地位,也为此后海尔的国际化铺平了道路,二、国际化崭露头角海尔实现二次自我革命进入2000年代,先科等企业因为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理解不够,逐渐走向没落,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海尔同台共舞的企业变成了美的、格力这些企业。

和竞争对手相比,奠定海尔市场地位的很大原因在于海尔的国际化步伐,2008年恰恰是一个真正的纪念碑。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海尔不像国内其他的老对手,反而呈现出了逆势上扬的态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弥漫着悲观情绪的市场上,2008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20亿元,增长8%,海外营业额增长9.8%,利润增长20.6%。

当时,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性R


文章TAG:海尔为什么会成功  海尔  革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