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在挖掘前烧香。为什么?考古发掘时,往往是在农村。考古队基本都是技术人员,整体实力有限。所以需要就近花钱雇佣村民承担挖表土、运土的工作,也就是考古队俗称的“民工”。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搞这些“鬼神”的东西呢?在很多偏远的村庄,别说挖坟,盖房子或者砍树都是常有的事。你得请人做点什么安慰一下神仙。

考古队员在开挖古墓时,为什么要烧香做法?

不请自来。考古队员在发掘之前烧香做法,为什么呢?相信是很多朋友感兴趣的问题,答主也曾多次参加考古发掘,虽然不是每次都有,但确实存在过这样的做法,比如摆上香案,祷告一番,还要杀鸡放炮。可能很多人会猜想,是不是因为迷信呀?不作法的话,万一惹到了神灵或者“粽子”怎么办?实际上大多数的考古工作者,当然都是秉持唯物主义的,否则也不会来做这份在很多圈外人看来属于“挖坟掘墓”的工作,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搞这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呢?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安抚众心。考古发掘时,经常是在乡村地区,考古队基本上是技术人员,总体力量有限,因此需要就近花钱雇佣村民来承担挖表土、运土等工作,也就是考古队俗称的“民工”,俗话说,入乡随俗。在很多偏远一些的村子里,别说挖墓了,就是普通的盖房动土或者伐树,都得请人作法一番,告慰各路神仙,

郭沫若为什么热衷于皇陵考古?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郭沫若作为文人,却对挖帝王陵墓情有独钟,甚至到了近乎痴狂的程度,确实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的挖掘多少陵墓,只不过一直以来,郭沫若对于挖掘帝王陵墓的执着,以及亲手酿成了我国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等原因,让人们形成了思维定式,觉得郭沫若天天不干正事,就琢磨挖人家祖坟。

而对于郭沫若本人来讲,他的一生也充满着争议,他的文学造诣非常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但他的人品,却让后人众说纷纭,有人评价他是“才子加流氓”,甚至拿他举例子,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其实,郭沫若在古文字以及古文学方面的贡献也非常大,但也正因如此,才使他打起了帝王陵墓的主意,文人喜欢历史本无可厚非,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可郭沫若并不满足于研究那些史料上的历史,而是喜欢更直观地审视历史,也就是挖墓。

郭沫若最想挖的其实是,秦始皇陵和武则天陵墓,但始终没有获得批准,于是他又把目标瞄准了朱棣的长陵,最初并没有人赞同他这种疯狂的想法,但他不断地提交报告,论述挖长陵的好处,并且郭沫若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出发,说挖掘之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细节,也可以让很多稀世珍宝重见天日。加上当时多人联名要求挖掘长陵,于是,国务院就批准了,郭沫若等人组织联名写的《关于发掘明陵的请示报告》,得到批复后,郭沫若等人立即组织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

相传,郭沫若之所以挖掘长陵,真实的目的是为了那套著名的《永乐大典》,有传言《永乐大典》正本就藏于长陵之中。但帝王陵墓岂是那么好挖掘的?考古专家们在长陵那挖了一个星期,也没有找到长陵地宫的位置,“长陵发掘委员会”经过讨论,就决定先找一个小点的皇陵练练手,于是,大家就把目光转向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当时的理由是,万历当了48年皇帝,陵墓里面可能有很多丰富的历史资料。

(话说万历也够倒霉的,当皇帝时间长,还有错了,)1956年5月,挖掘定陵工作开始,同样也非常不顺利,挖了一年多,才找到地宫的入口,当时的考古人员非常兴奋,觉得自己似乎马上要见证历史了。可谁成想,灾难也即将开始,受限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考古人员的经验不足等问题,定陵在被挖开后,大量空气进入,破坏了里面的环境,

导致大量珍贵字画、丝织品瞬间被氧化破坏。就这样,那些充满历史感的文物瞬间被一扫而光。定陵损失惨重,无数人为之悲痛。可以说是考古史上最惨痛的悲剧。然而,定陵是第一座出于考古目的而被积极发掘的帝王陵墓。这种悲剧的发生,是人们没有想到的。幸运的是,定陵也成为最后一座被积极发掘的陵墓。


文章TAG:考古队为什么要挖墓  考古队  皇陵  郭沫若  热衷于  考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