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并不是诸葛亮妄自菲薄。首先,这个问题缺少主语“你为什么这么说?”谁说的?如果你在一篇文章里说“诸葛亮奸诈如忠义”,那一定是某个特定的人说的。为什么提问者不问说这话的人?而是来到问答的公众平台上询问。”毕竟这句话的意思是贬低。三国时期诸葛亮不是很厉害吗?贬低的时候为什么要借诸葛亮?

为什么说诸葛亮大奸似忠?

当前浮躁反智的网络环境的熏陶下,很多人原来越忽视表述的严谨性,很多逻辑不通顺、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话能得到网友的广泛点赞。说明当前社会,不论是激怒还是感动,只要能引起网友感情共鸣的话不论多么不靠谱也能得到网友认可,比如说这个问题:“为什么说诸葛亮大奸似忠?”每个词都可以理解,但是合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狗屁不通啊。

首先,这个问题缺主语,“为什么说”,是谁说的?当然,中国的语言需要用中国式的语境来理解,中国话的语境里也不是没有缺主语的问句,一般在某种观点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共识才能说“为什么说XXX”(XXX填充某种观点)。那么“诸葛亮大奸似忠”成为普遍共识了吗?你觉得要成为普遍共识需要多少人认可?个人觉得就算不达到百分之百,好歹得过半吧?这种观点过半了吗?我在网络上搜也没搜到多少啊,

用搜索引擎搜,从2015年到现在,讨论“诸葛亮 大奸似忠”这个话题的也才10多条啊,而且有不少是反驳“诸葛亮大奸似忠”这个观点的,还有很多只是凑巧文章里即出现了诸葛亮的名字,又出现了“大奸似忠”这个词的。目前头条话题里讨论三国的话题2.8亿,讨论三国演义的话题2亿,讨论诸葛亮的话题1.3亿,加上周边零零总总话题总数超过8亿条,

而头条话题仅仅是网络言论很少一部分,即使拿头条话题这一小部分作为分母,这种观点达到百分之50了吗?好的,三国类的话题也许内容五花八门,讨论诸葛亮“奸不奸”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我们只拿讨论诸葛亮“奸不奸”的话题作为分母也打不到50%把,仅仅是搜索到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名言的文章帖子都比“诸葛亮大奸似忠”的多。

那么,既然没有成为普遍共识,也分两种情况,提问者是自己认为“诸葛亮大奸似忠”呢,还是看到某篇文章说了“诸葛亮大奸似忠”就来发问呢?如果是你自己认为“诸葛亮大奸似忠”,那么你应该知道为什么啊,你应该是回答问题者而不是提问者。如果你是某篇文章说了“诸葛亮大奸似忠”,那么必定是是特定的某个人说的,提问者为什么不去问那个说的人,而是来到头条问答这个公众平台问呢?当然,也不是不行,提问者也许不明白某某人说“诸葛亮大奸似忠”这个话的用意,希望网友帮忙分析下,也可以提问,

但是提问者总得告诉我们是谁说的吧?总得把这个人说“诸葛亮大奸似忠”这句话的来龙去脉告诉我们把?文章里应该做过分析,更应该已经得到了“为什么说诸葛亮大奸似忠”的答案了。不管你是否同意那篇文章,至少应该把文章大概内容告诉我们,然后贴出链接或者原文,让我们分析分析文章说的有没有道理,然而,而不是在这里无头无脑的发问,

诸葛亮很厉害,为什么会被说是事后的诸葛亮呢?

事后诸葛亮,贬低的并非是诸葛亮本人。这句话出自向春的《煤城怒火》“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后来比喻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后来人们又改成“事前无意见,事后诸葛亮。”这句话毕竟是贬低的意思,诸葛亮不是在三国时期很厉害吗,为什么贬低时借用诸葛亮这个人呢?正因为诸葛亮太厉害了,太神机妙算了,才用他来衬托事后叨叨没完说自己本来觉得该如何如何的人,

如果有可能,您是愿意当事前诸葛亮还是愿意当事后诸葛亮?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你仔细想想,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站在金钱豹的角度,诸葛亮事先预测了一些事情,做到心中有数。事后诸葛亮就是事后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正确对待这类事情是有益无害的。但是,很多人的认识和行动并不完全相同。表现之一就是喜欢下结论,在事情没做好之前就说会成功会失败。第二种是事后抱怨,说一些讽刺的话,比如我说不是,你就是不信,很伤心情。


文章TAG:为什么说诸葛亮是事后诸葛亮  诸葛亮  事后  厉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