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恒星和行星的质量差太大了。它们共同的质心一般位于恒星内部(不在恒星的几何中心或质心),所以看起来像是行星围绕恒星旋转。其实准确的说,行星不是围绕恒星转,恒星也不是围绕行星转,而是行星和恒星同时围绕行星和恒星的共同质心转。从字面上来说,类星体是一种与夜空中的恒星非常相似的天体。

什么类星体距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如果类星体距离只有几千光年会对地球有多大的影响

简单地说:类星体就是黑洞在吞噬周围星际物质形成的类似恒星的星体,其基本表现为体积小于星系但能量远大于星系,因此超高的能量对周围所有的星系都会有影响,如果足够近的距离,比如离地球只有几光年或几十光年,那么地球会被类星体超高的引力所拉近并将地球撕裂成碎块,最后融入类星体中。好在类星体在宇宙形成的初期和发展过程可能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而远离银河系100亿光年之外,所以其超高能量形成的引力对银河系的干涉较小,当然更不可能影响到太阳系中的地球了,

为什么都是行星绕着恒星转?就没有恒星绕着行星转的吗?

事实上,准确地说,行星不是绕着恒星转,恒星也不是绕着行星转,而是行星和恒星同时绕着行星与恒星的共同质心转。只不过恒星与行星的质量相差过于悬殊,它们的共同质心一般位于恒星内部(不是位于恒星的几何中心或质心),所以看起来就像是行星绕着恒星转,以地球和太阳为例,地球质量m为5.965×10^24kg,太阳质量M为1.9891×10^30kg,日地的平均距离r为1AU(149597870700m)。

假设太阳中心到共同质心的距离为x,则可以得到如下的计算式:m·(r-x)=M·x化简可得:x=mr/(m M)代入具体数值,可以算出x≈450km,即地球和太阳的共同质心距离太阳中心450公里,相比之下,太阳的半径为69.6万公里,所以这个共同质心位于太阳之内,非常靠近太阳的中心。如果是木星,则共同质心更加远离太阳中心,

除太阳之外,木星是太阳系中质量最大的天体,是其他七大行星总质量的2.5倍,达到了1.90×10^27kg,大约是太阳质量的千分之一。木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5.2AU,把这些参数代入公式,可以得到x≈742725km。因此,木星和太阳的共同质心位于太阳之外,距离太阳表面大约4.7万公里,太阳也会绕着这个共同质心做近似圆周运动。

我们整个太阳系也有一个共同质心,它是太阳系中所有物质的质量中心,太阳、地球以及其他所有的行星都是绕着这个质心运动,不过,太阳系的共同质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它的位置取决于行星在其轨道上的位置——范围从太阳中心附近到太阳表面之外。从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到,两个天体的质量越接近,m/(m M)的值越接近1/2,即它们的共同质心就越靠近两个天体连线的中点,

类星体是怎么形成的?

类星体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首先谢邀。类星体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常在问答上被提及,在我以往的回答中,有好几个回答都与此相关,或许是有人对此真的感兴趣,或许是有人在以此为话题反复进行提问。目前的天文观测研究表明,在几乎所有的大星系的星系中心都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但大部分超大质量黑洞并不活动,没有在吸积吞噬星系中的气体和尘埃,这就是我们说的普通星系;而有些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处于活动状态,不断吸积吞噬星系中的气体和尘埃,这类就是活动星系核,

从字面上来说,类星体是一种与夜空中的恒星非常相似的天体。本质上,类星体是相对明亮的(专业上讲,光度大于每秒10的46次方尔格)活动星系核。那些亮度较低的活动星系核一般被称为赛弗特星系。因此可以说,包括类星体在内的所有活动星系核的核心都是一个活动的超大质量黑洞。这里的活动是指黑洞不断地从星系中吸收物质,而这些被吸收的物质在下落过程中具有引力能量(即


文章TAG:类星体为什么像恒星  恒星  类星体  行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