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大约45-50亿年后,太阳将不再是主序星,而是变成红巨星,然后是白矮星,最后是黑矮星,慢慢失去光泽。太阳将在大约50亿年后变成红巨星,太阳系暂时不会终结。太阳可以在红巨星状态停留10亿年,然后变成白矮星。之后,太阳可能存活数千亿年,成为黑矮星。

太阳在天文学中是如何称呼的?50亿年后地球还在吗?

我们都知道,太阳属于恒星,这就是天文学中的称呼方式。当然,恒星并不是完全一个样,在恒星的统称里,也有很多细化分类。恒星分类按照恒星大小(半径或质量)分:一般有矮星、巨星、超巨星三大类,按照恒星光线颜色(即温度)分:黑矮星、棕矮星(褐矮星)、红矮星、黄矮星、白矮星。红巨星、蓝巨星、红超巨星,其中黑矮星是冷却后不再发光的白矮星。

蓝巨星是初生的大质量恒星,棕矮星是质量太小,只能发出红外线和微弱红光的恒星。按照恒星演化阶段(或寿命)分:原恒星、主序星、红巨星或红超巨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其中,原恒星是刚刚形成的恒星;主序星是恒星的青年期到中年期;红巨星和红超巨星是开始接近老年的恒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则是晚年到死亡过程中出现的三种形态之一。

按照所在星系恒星数量划分:单星、双星、三合星、四合星、星团,按照恒星的光谱型分:从O型星、B型星、A型星、F型星,到G型星、K型星、M型星。其表面温度由高到低排列,以及与K型星光谱类似的S型星、与G型星光谱类似的R型和N型星。此外,还有变星、新星、超新星、脉冲星、X-射线星......其中变星有食变星、脉动变星(不是脉冲星)、爆发变星等,

脉冲星就是高速旋转的中子星。当恒星光谱中有较强的X射线时,就叫X-射线星,其形成机理有多种,新星和超新星都属于爆发变星。所以,太阳作为恒星,在天文学中又可以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将其称之为:单星,黄矮星,主序星,G型星(光谱为G2V),科学家的主流观点,黄矮星的寿命一般是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正值青壮年时期,

也就是说,在大约45-50亿年后,太阳将不再是主序星,将成为一颗红巨星,然后成为一颗白矮星,最终会成为一颗黑矮星,慢慢失去光泽。地球的过去与未来·地球生命的诞生,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物证据来自西格陵兰发现的37亿年前变质岩中的生物物质石墨,及西澳洲34.8亿年前砂岩中的远古生物化石,)。·地球爬行动物的兴起,要追溯到大约3亿年前二叠纪至7,000多万年前的三叠纪时期,

(盾皮鱼,这是一类已灭绝的原始颌鱼类,4亿年前开始出现,直到3亿年前灭绝,早于恐龙)·地球上人类的出现,从有据可查的能直立行走的早期“湖滨南猿”起算,大约500万年。地球对于我们来说,既陌生,又熟悉,熟悉,是因为我们生于地球,长于地球,天天踩在地球的一方土地之上。陌生,毫无疑问,我们对于它的形成、演化和未来的命运都不了解,只能从一代又一代伟人的不懈探索中,获取有限的信息,并加以推测,

毕竟人类短短百十年的寿命,相对于星系动辄亿年的演化周期,堪比人生中的一次眨眼瞬间,太过于短暂。在基于科学界主流观点上,我们认为地球的形成,大约于46亿年前,比太阳略晚,在生命诞生之初到泥盆纪早期(距今约4.05亿年前),地球生物并没有太大进化,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基于海洋中的单细胞生命体、藻类、远古鱼类为主,犹如黎明前长长的夜晚。

而当太阳露脸的那一刻,光明随着到来,温度逐步攀升,生命被唤醒,安静大地上短时间内充满生气,地球,是太阳系中重要且独特的一员。假如人类能共同维护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那么理论上地球可以与太阳为伴,寿终正寝,至少还有50亿年的周期,直到太阳耗尽其内核能源的最后一程,超级膨胀(100~10,000倍),变成一颗红巨星,吞噬包括地球在内的类地行星。

虽然当时太阳释放的能量远小于现在的功率,但在红巨星的直接包裹下,其温度可以达到2,000 ~ 4,000K,地球上大部分物质都会被融化或气化。那时,生命的陈述将不再有意义。k(开尔文)是热力学的国际温标单位,与常用的摄氏度单位相差273.15。换算关系为:K =℃


文章TAG:太阳将在约50亿年后 成为什么  太阳  中是  亿年  天文学  称呼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