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现在中国影院的电影普遍都是3D的?

国内影院普遍放3D版本影片是多种因素合围下的结果,具体来讲,有如下方面:一. 需求2010年《阿凡达》上映,在国内掀起了两个高潮:3D观影和IMAX观影,同时带动了影院这两方面的基础建设。《阿凡达》用震撼的3D特效表现征服了整个国内影市,加之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让“看电影就要看3D、看3D最好选择IMAX”的观念深入人心。

哪怕自《阿凡达》上映过去了十年的2019年,仍有观众在影院前台询问有哪些3D影片可看-在他们心目中,2D影片已经从一开始就排除了。很多人简单粗暴地将3D和特效以及大制作划上等号,从而在市场层面制造了巨大的需求。二. 供应有市场需求必然有供应,观众制造了如此大的3D观影潮,很自然就会反馈到电影制作上,于是,大部分影片都打起了电影3D版本的主意。

3D电影正常是指用3D摄影机拍摄的影片,但用3D拍摄成本太高了,于是,市场诞生了一种“后期转制”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将原本2D拍摄的影片转制成3D影片,而且效果也能以假乱真,因为成本相对3D拍摄甚至可以便宜十倍之多,后期转制成了大多数片方的首选。我们目前市面上看到的很多3D影片都是后期转制的伪3D片,包括IMAX电影也同样充斥着后期转制的“伪装”问题。

三. 提高收入3D电影除了迎合市场需求外,还能进一步提高收入,这里的收入提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1. 无论是真3D拍摄还是后期转制3D都面临成本上涨的问题,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这笔费用还是由观众来承担。比如,进口片普通2D版本最低限价统一是20元、3D版本统一25元(最低限价的意思是影院对外售价不得低于它售卖,高过最低限价售卖按实际售卖价格上报票房,低于最低限价按最低限价上报票房-中间的差额就叫票补),中国巨幕和IMAX版会对应地提高五元左右票价。

而国产片最低限价不会像进口片那样以2/3D区分,大部分不是30元就是35元。但很多国产片都会有2D和3D两个版本,而3D版本的最低限价正常都高过2D版本。2. 由此,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影片有2D和3D版本,但我们通常看到的只是3D版本?同样,也是收入提高的原因。这里的收入提高主体已经不是片方而是影院方了,当然,最终片方也会“沾光”。

影院在选择播放影片版本的时候,一是因为大部分观众喜欢看3D影片,二是因为3D影片的最低限价高,三是在目前大部分影院都采取3D眼镜售卖的情况下,可以带动卖品收入。如此,既能讨喜观众又能多方面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而片方呢?影院的票价提高了,自然它的票房也高了,票房高了,分成也就多了,如此,更加推动了片方转制3D的盛行。

四.政策3D电影的盛行也有政策导向的原因。目前我们国内每年有34个进口分账片名额,其中硬性规定了20个名额属于普通分账片、剩下的14个名额属于特种分账片-目前,我们全年能看到的进口片远不止34部,原因在于其它进口片是以“批片”名义进来的,分账片和批片的差别在于批片属于一次性买断的形式,而分账片是按票房分账的。

普通分账片和特种分账片的区别在于特种分账片没有2D版本,就这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好莱坞海外第一大市场-甚至很多好莱坞进口片的中国票房还高过北美大本营。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片方为了争取34个分账片名额争破了头,而在普通分账片名额已经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只能以特种分账片名义进来,这就意味着如果影片本身是2D的,为了适应内地市场,必须转制成3D-不管影片本身是否适合3D版本,这叫内地特供版3D。

这方面最为大家所知的就是2016年上映的《谍影重重5》,由于影片含有大量的手持拍摄镜头、以及导演为了增加现场感采用的快速剪辑,导致内地特供3D版上映后很多观众感到不适,最终,片方跟有关部门协商后,“回归”了2D版本。由上可知,市场需求、片方、影院和政策导向四方面影响下,国内大多数影片为3D版本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章TAG:左眼影院是暴风科技的写轮眼么  为什么叫左眼影院  左眼  影院  暴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