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里面罗辑发射的坐标是以什么为中心点的?

我觉得题主有点钻牛角尖了。虽然书里在揭晓黑暗森林法则后经常使用“坐标”一词,但坐标不一定就是我们平时理解的数字标识。而且,罗辑所发射的“坐标”,在书里也描述得很清楚,其实是三张图片,图片上是目标恒星系187J3X1周围大约三十颗左右的恒星的相对位置。再具体一点,就是三张充满“黑点”的图片,其中某个黑点周围有箭头标示,表示那是需要关注的目标。

所以首先,不要用我们熟悉的数学术语“坐标”去理解罗辑发射的东西,直接想象三张充满黑点的图片就好。其次,既然只是三张图片,就不可能有十分精确的“坐标”意义。也就是说,图片上各黑点的“绝对位置”以及“相对位置”都是模糊的,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还是目测的范围,而不是精准的可以用数字确定的某个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中心点”是地球还是太阳并没什么区别,毕竟在那么大的范围内,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如果一定要回答,那只能是太阳而不是地球,因为罗辑制作的图片,上面的“黑点”都是恒星,或者说恒星系。实际上,罗辑发射的图片上面既没有太阳也没有地球,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中心点”,那就是目标恒星187J3X1。详细解释,下文再说。再来说第三点,不但罗辑发射的图片实际上只能确定一个范围而不是精准的位置——但已经够用了,而且理论上不管发射什么图片,或者发射的不是图片而是别的什么形式的信息,都没办法标示恒星精准的孤立位置。

或者说,宇宙中恒星的位置,只能通过和周围恒星的位置关系来体现。下面进行详细说明。相关内容在第二部《黑暗森林》罗辑悟出黑暗森林法则之后和天文学家林格的对话中表现。罗辑先向林格确认,叶文洁之前和三体通信的行为并不会暴露地球的坐标,具体就不解释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翻书,或者看我之前对相关问题的回答。简单地说,就是书中林格那个比方,你坐飞机穿越撒哈拉沙漠时,听到了一粒沙子对你喊话,但你并不能因此确定到底是哪一粒沙子。

更何况宇宙中的恒星比沙子多多了,光是银河系就有两千亿颗恒星。接着罗辑又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一颗恒星引起“外界”注意,林格的回答是让恒星自己用恒星级功率发出甚高频电磁波,简单地说就是让恒星自己闪烁,成为一座引人注目的“宇宙灯塔”。我们知道罗辑问话的目的就是想知道怎么让宇宙中其他文明注意到他准备拿来做试验的187J3X1恒星,本来最简单的就是让187J3X1自己“闪烁”,但当时的地球人类完全不具备这种技术能力。

只能另想他法。于是林格提出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对地球人来说非常简单,就是有本事发射啥信息就发射啥信息,但是有没有效果,就取决于接收到信息的宇宙文明是不是有足够强大的解读能力了。这里我打个比方,就好比地球人不掌握其他宇宙文明的语言,只好用地球语言发送一段信息,但是寄希望于有特别强大的外星人能够破译出地球语言。

林格的具体方法,也就是最后罗辑所采用的方法:向宇宙发送某个宇宙区域的图片,图片上的信息就是这个区域范围内的恒星,或者说这个区域范围内的各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然后用一些特殊标记,比如箭头,标出其中目标恒星所在,引导潜在的宇宙猎人从这张图片中“认出”这颗恒星是茫茫宇宙中的哪一颗,然后——根据黑暗森林法则——把它消灭掉。

罗辑的目标当然是187J3X1恒星系所带的行星,因为黑森法则的恐怖之处就在于智慧生命和文明在黑森打击中覆灭,而智慧生命和文明只能在行星上存在——当然罗辑在选择试验对象时,从理论上认定了187J3X1的行星上没有生命,而后来的人们以不能排除有生命为由,判决罗辑犯有世界灭绝罪,那是后话了。总之打击的目标肯定是行星,但实际操作起来不用区分行星和恒星,因为一来行星太小难以确定位置,二来消灭恒星也就顺带消灭了行星。

所以如果要回答题目描述中的“罗辑发的坐标是以地球为中心点还是以太阳系为中心点”,可以明确地说一定不是以地球为中心点,因为行星的个头之小,完全不足以登上向宇宙发送的这图片。当然实际上也不是以太阳系为中心点,而是以187J3X1恒星系为中心点。因为罗辑的目标是187J3X1恒星系,一来那里距离太阳系有50光年左右,而罗辑只选取了187J3X1周围大约三十颗恒星的范围,不可能把太阳系包进去,二来罗辑本来就是要避免波及太阳系才选择这么远的试验对象的,怎么可能让太阳系出现在图片中?最后来说说为什么题主不必纠结所谓“中心点”。

如果所谓“中心点”指的是目标恒星,那很简单,不管它是什么位置,图片上它就是一个黑点,一个用箭头标示出来的黑点,如此而已。箭头和充满黑点的图片一样,都是在罗辑的假设中,超越任何文字符号的更高级别的“通用”型宇宙语言,让不管使用怎样的语言文字体系的宇宙文明都能一眼看出其意义的表达方式。所以,就表达所谓“坐标”而言,数字标识肯定不如图片直观易懂。

再解释一下为什么所谓“中心点”不可能是一个确定的“坐标”。因为:第一,那图片上的一个黑点其实就是一颗恒星啊,你如何定义这么大一颗恒星的精准“坐标”?用题主的话说,是用恒星表面或者内部的哪一点为基准?不可能定义嘛。第二,图片表示的是目标恒星与周围恒星的相对位置,而恒星本身是在不断移动的,各个恒星移动的速度及方向也不可能一致啊,所以这个相对位置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这就是为什么罗辑要用三张图而不是一张图来表达,至少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帮助“锚定”目标位置。即便如此,对人类来说,仅仅从包含三十颗恒星的三张不同方向的“某区域恒星团”图片中辨认出这是宇宙中哪片星空,其中被箭头所指的是哪一颗恒星,也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因为那要求掌握整个宇宙星空的所有恒星位置,并且掌握所有这些恒星的移动规律,可以实时掌握恒星相对位置的变动。

这样才能在接收到这样一张不知来历的星空图时,在庞大的“宇宙全星域动态图库”中比照检索出这是什么区域的什么星星。人类没这个能力,就好比你没办法仅仅凭借一张包含几栋小房子的图片就辨认出这是地球上的哪个角落——除非你刚好知道这个地方,但在书中,罗辑和林格假设宇宙中有其他比地球文明厉害得多的文明,他们拥有超级庞大的宇宙图库,他们有能力辨认出这张图是宇宙的哪个角落。

《三体2》中为什么花大量篇幅描写罗辑和庄颜?有什么寓意?

首先明确我的一个观点,罗辑的真爱是庄颜。有的人认为罗辑喜欢的是杨冬,或者认为庄颜是联合国派出的间谍,罗辑知道真相后将不可能再与之相爱。我认为这些猜测都不成立,罗辑的感情线很简单,他就是借助面壁者的身份便利,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而她的名字叫庄颜。罗辑和庄颜是相爱的,这份感情持续了一辈子。1.在庄颜出现之前,罗辑已经有了一个在想象中创造出来的完美爱人,而庄颜恰好与这个梦中情人的形象高度吻合。

通过罗辑创造这个人物的过程,可以看出罗辑玩世不恭的外表下有爱的本性所在。题主说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罗辑和庄颜,其实在此之前,书中花了同样大量的篇幅描写罗辑在脑海中从无到有地创造一个完美梦中情人的过程。只不过后来大史帮他找到的庄颜,基本上和他的设想完全一致,因为大史就是按照罗辑的描述去找的。初看这段描述其实是很无味的,很多读者到这里都有点想弃书,我开始也不明白作者花那么多笔墨写这一段干什么,后来想想明白了:那时的罗辑,表面上就是一个玩世不羁的浪子、学术混混,感情上也很浮夸,常常连身边女伴的名字都记不住。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人居然会设想出一个如此完整的人物形象,而且还在想象的过程中沉迷进去,以致于再也无法继续现实中的恋爱呢?要知道这种状态下的罗辑,是完全真实的,只面对自己的内心,所以这时候他的感受,就是他最真实的本性。这样的本性,和他表面的放荡不羁大相径庭。这一段详细的描写,也为他以后的转变埋下了伏笔。罗辑是科学家,哪怕他靠着跨界的“宇宙社会学”出了名,那也依然算是人文科学家,但创造一个人物形象却是他当时那位身为小说家的女友白蓉的主意。

在此之前罗辑从未进行过文学创作,结果这一尝试,就把自己给搭进去了。白蓉用专业的眼光看出,罗辑其实很适合进行文学创作,更看出罗辑已经把自己的感情投注给了自己虚构出来的人物,所以她和罗辑分手了。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这段意外的创作经历反映出罗辑许多不为人知的潜力。就像当初叶文洁看出他可以研究“宇宙社会学”,白蓉也一样看出他在理性外表下的浪漫温情一面。

当她断言罗辑适合进行文学创作时,其实是暗示罗辑具备文学家的素质:强大的想象力、丰富的情感、潜藏于随性外表下的悲悯和真情。罗辑一开始漫不经心地创作,后来欲罢不能,也说明罗辑对细节的创作、挖掘、记忆和关注程度是惊人的,这表现了他技能方面的潜力。不仅是堪比专业作家的创作能力,而且自身也投注其中不能自拔,这又反映了罗辑心底有爱,不是表面上的花花公子。

这一切,都是罗辑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这反映了他处理独处时光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平时貌似不起眼,但是当命运把他推到面壁者那个位置时,这些潜藏的素质和能力,就暗示了罗辑最后一定能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所以,这一大段罗辑如何创造出一个梦中情人形象的过程,其实是对后面故事的铺垫。罗辑在现实中难以对人投入真情,但对于自己创造的这个人物却是真心爱上。

那么,当现实中真的出现这样一个人时,罗辑迥异于混世不羁外表的本性也就该流露出来了。2.看似普通平凡的庄颜是罗辑的力量源泉。庄颜的信任和忠诚是罗辑最需要的,从其他人身上,罗辑得不到这些。表面上,庄颜也很普通,除了美丽和温柔,没有更让人记得住的特点。然而,她和罗辑想象中的爱人高度一致,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让罗辑第一眼就爱上她。

不仅外表和气质相像,庄颜在和罗辑相处的时候,那种安静和温和也是和罗辑想象中俩人相处的气氛一模一样的。甚至包括庄颜对罗辑的绝对信任,以及彼此心照不宣、只用眼睛说话的浪漫,都是罗辑想象中完美情人的样子。所以罗辑对庄颜的感情越来越深,以致于从来不愿意被束缚的他,愿意为了庄颜的回归答应联合国的条件,真正负起面壁者的责任。

有人认为庄颜是联合国派出的间谍,理由是联合国秘书长萨伊在回答罗辑关于是否一开始就计划如此的时候所做的肯定回答。但我认为这不能证明庄颜是间谍,只能证明联合国早就计划用庄颜来牵制罗辑,庄颜只不过是顺从和配合而已。她不必非得是一个间谍,即使她只是一个普通学生,但心中有英雄主义情结的话,也是很容易配合联合国的。

正因为她爱罗辑,所以才希望罗辑完成任务,然后可以一家永远相守。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庄颜是谁,她和罗辑之间的感情是真的。罗辑也确实因为她才由玩世不恭的浪子变成负起重大责任的面壁者。人类因为罗辑而被拯救,焉知背后没有庄颜的功劳呢?毕竟除了庄颜,没有谁能让罗辑负起这份责任。3.庄颜虽然平凡但是美丽,虽然柔弱但是坚定,实际上她就是罗辑所爱、所愿意倾尽全力去保护的人类的化身。

庄颜是罗辑的真爱。尽管他们真正在一起的时光很短暂,但是罗辑一生都在惦记着她。在准备好一切,带上手枪到墓地给自己挖好坟墓,等待向三体人摊牌之前,罗辑搭便车却因为被人认出而不得不下车,他在雨夜中狼狈地追着那辆远去的车,只为听一听车里开始播放的《山楂树》——那是罗辑在创作那位酷似庄颜的梦中情人时出现过的歌曲,他和他想象中的爱人一起静静听的歌曲。

太阳系被二维化之时,罗辑指导程心和艾AA把冥王星博物馆里的文物搬上星环号,但却要求留下了《蒙娜丽莎》。两百岁的罗辑抚摸着画框喃喃自语:“早知道你在这里,我会常常来看你的。”——他心里始终记得的,是他和庄颜在罗浮宫《蒙娜丽莎》画像前定情的那一刻。所以,没有理由认为是庄颜之外的哪个女孩子给了罗辑那么大的力量。

能够激发出罗辑真正的责任心和能力的,只有他深爱的庄颜。问题是,看似普通的庄颜,除了美丽似乎没有更多优势的庄颜,凭什么成为罗辑心中分量最重的人呢?或者,正是庄颜的普通,反衬出罗辑的不普通。庄颜虽然普通,但是她很美,很纯,虽然外表柔弱,但是实际上很坚定,对罗辑坚信不疑。她就是罗辑理想中的爱人,不用很有才华、很出色,但是有着让他愿意去保护的美丽和纯真,有着能给他力量的信任。

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不就是理想中的人类代表么?普通人都向往被英雄保护和拯救,而英雄却会对普通人付出关爱,这份爱就是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动力。罗辑表面玩世不恭,本质是一位隐藏的英雄,只有庄颜那么理想化的人,能激发出他作为英雄的那一面。打个比方,罗辑心里的火种,只有庄颜能够点燃。或者这就是书里要花大量篇幅描写罗辑和庄颜的意义所在。

《三体》罗辑在提出面壁者要求时,庄颜为何能完美匹配所有点?

能不能无厘头地说一句?因为作者拥有点金之手啊。写作的乐趣不就在这里吗?想怎么安排怎么安排。当然,安排得是否有逻辑,有说服力,那就看作者的水平了。《三体》之所以是神作,就因为一般人想都想不到的脑洞,大刘都能展现得让人心服口服。庄颜能够完美匹配罗辑的要求,当然也是有原因的。1.罗辑的要求看似很高,其实并不抽象也不复杂,而且有个理解能力超强的执行者史强,一下子就把罗辑的要求具体化了,“按图索骥”自然不是一项困难的工作。

庄颜是罗辑很早就在前女友要求的写作练习中不经意幻想出来的一个梦中情人形象。罗辑很有想象力和写作天赋,在这段写作训练中他不可遏止地爱上了自己幻想出来的这个女孩角色,结果直接导致和前女友分手。所以,这个女孩的形象在他心中早就是熟稔无比,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很具体的。虽然后来罗辑利用当上面壁者的机会让大史帮他寻找这样一个人时,描述得仿佛很抽象,但那是因为他陷入了自己的幻想情绪,带着主观的感觉去讲述的缘故。

富有经验的大史一听就知道这样一个人物其实可以有很具体的形象,唯有那样的形象才会让人产生罗辑所描述的那种感觉。打个比方,罗辑就像一名编剧,想象中的女主有怎样的气质、怎样的性格……而史强像一名经验丰富的导演,光是看剧本就可以把这个角色具象化。编剧幻想的气质、性格,到了导演那里就变成实实在在的外化的形象,史强甚至可以报出身高、家庭背景、学历、日常衣着这些罗辑并未想到的部分,正因为好的导演就是这样,不但可以把人物形象立体化、具体化、细致化,还知道通常在怎样的范围内会有符合形象的人物。

只要具体化了就好办,当史强用电脑打印出罗辑所描述的这位少女的画像时,罗辑“像中了魔咒似的一动不动盯着看”,对这幅画像提不出一丁点修改意见,就说明史强精准理解了罗辑的意图。网友心中的史强有了这样一幅堪称百分百匹配罗辑想象的画像,要找具体的真人就不难了。可以参考《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人人都说不出黛玉具体应该是怎样的长相,因为书里从未仔细描述过这一点,只是很朦胧地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气质很仙”的印象。

但黛玉应该是瘦削的,娇弱的,神态常带淡淡忧愁的,这些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就能看出来。为什么观众会觉得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里的黛玉是经典?自然是因为在选角时,演员的形象符合以上描述的缘故。2.罗辑的要求看似理想化,其实并未逾越传统东方男性对另一半的经典标准,他的梦中情人就是传统的东方女孩,纯净、温婉、小家碧玉型的文艺女孩。

既然这标准并不特别,可选范围自然也不会小。罗辑想象中的梦中情人,看似非常理想化,其实说白了也就是东方文化中经典的传统型。用几个关键词形容,也不过是清纯、温婉、善良、可爱……估计谁都会立马联想到安静、文艺的邻家女孩。罗辑那些加了情感滤镜的文艺化描述,大史都一一转化成具体可视的事物。比如“垃圾堆里长出了一朵百合花”,大史就转化成出身高知家庭、家境富裕但不是富豪、在父母呵护下长大、很少接触社会、身高一米六左右而且身材纤细、衣着偏素净而且一定有白色的部分。

又比如“她有知识,但那些知识还没有达到学问的程度去僵化她,只是令她对世界和生活更敏感”,大史就转化成学历在大学以上博士以下,最后找来了中央美院学国画的庄颜。大史作为资深警察,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多了,在看人寻人方面的能耐,不知道超出罗辑多少个数量级。罗辑自以为自己这个幻想中完美得不应该在世上存在的梦中情人,在大史看来不过是一个寻常女孩,寻常到他认为是有缺点的。

但凡是人就有缺点,有缺点就说明这样的人存在于世上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大史认为是有可能找到的。书里这段话很有意思:……史强轻蔑地一笑:“罗教授,你能见过多少人?”“当然无法与你相比,不过我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更没有完美的女人。”……“……你心中完美的人在别人心中不一定完美,就说你梦中的这个女孩儿,在我看来她有明显的……怎么说呢,不完美的地方吧,所以找到的可能性很大。

”至于史强为什么觉得罗辑沉迷的这个梦中情人并不完美,他也给出了答案:……罗辑仍看着远方,说了一句别人也用来评价过史强的话:“大史,你真是个魔鬼。”大史很疲惫地坐到沙发上:“没那么玄乎,都是男人嘛。”罗辑转身说:“可每个男人的梦中情人是大不相同的啊!”“但每类男人的梦中情人大体上是相同的。”……在史强看来,罗辑描述的这个女孩,其实就是罗辑这一“类”男人所喜欢的古典美类型,这对于识人无数的大史来说,判断起来太容易了。

所以史强并不觉得罗辑喜欢的人有什么特别,也不觉得有多完美。因为这种女孩是罗辑这一类男人的心头好,不代表所有男人都喜欢,都觉得完美。当然,以大史的严谨,他不能打包票说一定能找到,毕竟在罗辑所喜欢的这一类文艺型女孩中,他描述的这个形象算是顶尖的理想状态了。只不过罗辑本人因为情感滤镜放大了自己心中的“完美”,所以以为自己心中的女神稀罕得不可能找到罢了。

罗辑……问,“你能找到她吗?”“我现在只能说有很大的可能,但也不排除根本找不到。”“什么?”罗辑停下了手中的操作,转身吃惊地看着大史。“这种事,怎么可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嘛。”“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正相反,我以为你会说几乎没有可能,但也不排除万分之一的偶然找到了,其实你要是这么说我也满意了!”他转头看着再次显示出来的画像,梦呓似的说:“世界上怎么可能存在这样的人儿。

”其实在务实的人比如大史看来,“这样的人儿”并不特别,可以找到的范围,还是挺广的。3.普通人一生中活动半径有限,即使有完美匹配自己理想的另一半,也要看命运是否能安排遇见。但面壁者拥有无条件调用全球资源的权限,罗辑利用这项特权来寻找另一半,成功概率自然与普通人不可同日而语。庄颜作为文艺型古典美女的代表,在罗辑这一类人眼中是女神一般的存在。

只是普通人终其一生未必能如愿遇上自己的女神,毕竟世界那么大,每个人活动半径有限,识别能力有限,遇不见才是常态。每个人都有理想型的对象,但能够实现的确实是凤毛麟角。这是人生的真相,有点人生阅历的都懂,不用多说。但如果在一种极端设定下,某位“天选之子”有了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任意挑选的机会,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除非世上没有这样的人,又或者因为某种原因,这样的人不会到他身边来,否则找到这个人的机会是非常大的。罗辑恰巧就有了这样的机会。阴差阳错当上面壁者的他,被告知可以无条件调配全球资源以供使用,而且不用解释理由,那不就等于可以合理合法举全球之力为自己找梦中情人么?既然他想找的这个人其实并不特别,可筛选范围很大,而且执行这项任务的大史又是寻人方面的行家里手,而且目标人物的单纯性格以及罗辑身上的面壁者光环足以使这个被找到的人心甘情愿来陪伴他,那么最终找到庄颜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么?顺便说一下,我并不同意那种认为庄颜是联合国派来监督罗辑的间谍的猜想。

但可以从这种猜想倒推,庄颜其实就是一个长相甜美、气质温和、善良敏感的普通文艺女生罢了,如果庄颜并不普通,有着鲜明的有别于其他女孩的个性特征,那这位“间谍”要训练模仿起来还未必有那么容易。越是特立独行,越容易穿帮不是么?综上所述:罗辑能够找到完美匹配他所有要求的庄颜,并不是庄颜本身有多完美,而是罗辑的要求不算特别,在面壁者权利的帮助下,达到这些要求并不困难。


文章TAG:科技评价还应认什么  罗辑是什么  科技  评价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