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理学”?

理学,也称道学,是宋代儒家在诠释经典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阐述传统。理学以阐释义理、性命为主,以“理”为世界本源,故称理学。理这个概念,在理学中多是作为哲学最高范畴使用,如二程讲“万物只是一个天理”的命题,就是说世界万物都是从“理”中出去,表面上看千差万别,但是实际上却是“万物一体”。这样,世界就在“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后来朱熹在这一问题上阐述的更进一步,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唯有“理”是永恒不变的。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无天地,无人无物。理学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当时的社会纲常制度就是天理。朱熹这样讲:其张为三纲,其纪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理学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当时等级制度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这也是后世王朝都钦定理学为官学的重要原因。理学之所以有这样强大的解释力,是因为它的形成融合了当时文化的精华,糅合儒释道三教,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理论思维为补充,形成了一个比传统儒学精致得多也深刻得多的庞大理论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百年的酝酿。

早在北宋初期,名儒孙复、胡瑗、石介在宣扬儒家道统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不重训诂而重义理的风格,奠定了理学的基本阐释风格,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此三人可称得上是理学的先驱,被后人称为“宋初三先生”。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在其《太极图·易说》和《易通》中首先使用了“理”这个概念。朱熹、张栻称之为“先觉”、“道学宗主”,可见其对后世影响至深。

北宋张载,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对举,进而提出“立天理,灭人欲”和“理一分殊”等重要命题,开后来程朱理学之先河。而理学的真正奠基者是二程,在二程的体系里,“理”已经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进一步提出了格物致知、格物穷理的方法论,完成了儒家理论的本体化过度。给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心学与理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心学与理学,应具体称为‘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合称为‘宋明理学’或‘宋明道学’。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儒学,都朝向着‘成圣’、‘天理’这些儒学的最高目标,两者的区别是‘成圣’道路的区别,是认识‘天理’的方法上的区别。就好像登山,程朱理学强调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上山,陆王心学则认为应当坐直升飞机上到山顶。

程朱理学是向外的,通过对外在事物的观察而反省内心,所以才有‘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方法,自外而内地认识‘天理’。陆王心学则不同,强调的是直指本心,澄清并根除心中的各种‘私心人欲’,就能获得‘天理’,不必向外去探求,默坐澄心,是心学的主要方法。因而,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道路上的不同。


文章TAG:曾国藩深受影响的宋明理学是什么  中位理学是什么  曾国藩  深受  影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