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现在中国安心做科研的人越来越少?

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一:繁重的经济压力。这是先决条件,科研人员也是普通人,也需要成家立业。国内生活经济成本高昂,尤其是房价高、医疗成本高,让科研人员长期陷入相对贫困状态。而国家对于科技研发的一线人员没有给予很好的安顿。对于科研工作,只有先解决经济压力,才能轻装上阵,遵循科研规律和个人兴趣,安安静静的搞科研。

这一点像欧美国家就做得很好,只要安安心心做研究,剩下的后顾之忧国家给你解决!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国是人情社会,是关系社会,尤其是在科研领域这种体制中,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说在国内搞科研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轻则影响你在单位生活工作的融洽度,影响心情;重则影响你申请、运作项目能力。盗取研究成果、各种潜规则、关系户获利等。

因此,科研人员每天都要勾心斗角,要捧着上级,搞得每天心里累。三:繁重的科研琐事。内卷是当下比较火的一个词,这在科研领域尤其恐怖。例如各种的项目申报、各种的总结检查、财务报账难、各类会议多不胜数、繁琐而又需要极其重视……科研人员长年累月与非科研本身创新核心有关的外围工作,消耗了精气神。回首一天的工作内容,全是花在表面功夫上,让科研人员与科研的精髓渐走渐远。

我国古代人为什么不喜欢搞科研,而只喜欢琴棋书画?

这要从社会根源说起。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都是农耕文化,生活、劳动相对稳定,缺乏对新生事物的探求。历来的封建阶级只强调封建文化,保守、因循守旧,历来是封建阶级强调的主题。好像只要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循规蹈矩就行了!经常鼓吹万物皆备于我,守住封建礼教的老摊子,不敢越雷池一步。什么发现呀探索呀,历来得不到重视甚至可能认为是异端。

历来的封建社会取士 ,主要考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述。只要把这些儒家经典搞透彻了,就有被录取做官的可能。知识分子都以当时的所谓学业为重,不学自然科学,这样寄托知识分子发明创造就成了泡影,所以,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发明创造乏善可陈。看来,不是中国人不聪明不喜欢发明创造,而是社会环境和单一的取士制度,让中国人失去了发明创造的机会。

为什么都说中科院是真正搞科研的地方,而不是高校?

不同意这个说法,这个话以前这么说是对的,现在可能还真不是了。中科院现在的这种玩法,逼得很多人确实是疲于“搞科研”,但是真正在“研究科学”的人又有多少呢?这种体制,还能玩多久?中科院从一开始设立,确实是国家层面研究科学问题的主要场所(苏联模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二者分工定位不同,至少在90年代之前,迟至2000年前后,很多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装置都是中科院挑头研发、建设的,它对于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比如之前那一批国家实验室(不是国重)里面,中科院占了很大比重,为什么近年来地位下降、吸引力不足、人才流失了呢?我认为原因有:①PI制。

这种玩法从北京开始推向全国,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原来的研究室结构被打破,变成了一个个科研“小作坊”,形成了“大老板-小老板-博后-学生”这种金字塔层级,组里面分工基本就是大老板到处搞钱、小老板写文章追热点、博后带学生做实验、学生让你干啥你就干啥、高年级带低年级,每个人都在为PI大老板服务,没有了科研协作,只有流水线作业、生产文章。

还有一个恶果就是,真正的助研、副研等科研人员、这些应该做实验的人、善于做实验的人不做实验了,他们主要负责写文章、找idea、开会、写本子等等,一线工作都是学生来干(等技能和经验积累差不多也该毕业了),真正有实验技能和独立思维、经验的人却在干一些办公室工作、在电脑前面“做实验”“搞科研”。②唯论文。在“破四唯”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中科院系统是一切以文章说话,追热点、炒概念、follow、idea、credit、seminar,这些东西,懂的人自然都懂,笑一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成批量制造热点、高IF文章,真正的用处和转化呢?很难说。

科研人员天天面对巨大的文章压力、升职压力、基金压力,一切以短平快出文章为主,研究基础科学问题?埋头解决“卡脖子”问题?嘿嘿嘿。③配套设施和服务不行。这是现在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原来很多大型单位,都有“办社会”的职能,比如科学院原来附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还有分房子、澡堂、理发店、卫生所等等,在原来起到了很大的“后顾无忧”的作用,现在这些都没有了,为什么人们挤破头去大学?小孩入托入学都不解决,人都没有地方住没钱买房,怎么科研?工资水平除了大老板,副研、助研跟大学的副高、中级差不多甚至更少,大学的一些隐性福利也没有(比如附属学校和食堂),实际上收入还不如大学。

利益相关,祖辈1955年开始就从兰州军区调入、参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建设,父母在中科院兰州某所工作,本人科学院家属院长大,硕士博士在中科院北京某所就读,算是“科三代”,对于中科院有很深的感情,同学邻居有很多科院子弟,但是目前很少见有子弟继续在这里工作的,中科院的吸引力在逐渐减弱,中科院科研水平吊打大学的现象也在快速消失,如果中科院还是这个玩法,未来科研主力就不会是科学院了,请看现在的重大计划、大科学工程、杰青优青、学生考研保研去向等等,这里面中科院单位还有多少优势?科学院该何去何从?。

中国高端机床为啥起不来,是因为与南方企业没参与研发有关吗?

高端数控机床前面有三座山,一座是代理的外资品牌,一座是合资的外资品牌。还有一座是挣快钱的国人心思。是不是感觉得很费解?怎么都是外资品牌,为啥要分开来说?理解中国高端数控机床的发展历史,你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原有一、中国最早的机床发展,真的是坚持自己研制的道路,但是太艰难,同时跟国外差距较大建国后,国内百废待兴,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那真的到了要啥,啥没有,干啥啥不会的状态中。

为何国内互联网巨头企业不去搞火箭、芯片和光刻机等高精尖科研?

这问题问得就像:“为什么星巴克不去搞高铁”一样没有水平,既然说是互联网巨头当然就应该搞互联网相关业务,跟火箭有什么关系?跟芯片和光刻机有什么关系?简直就是为黑而黑。全世界的互联网巨头都不会去搞火箭、芯片和光刻机,火箭、芯片和光刻机都有本身专业的机构去搞,轮不到互联网机构插足。题主似乎本身就对这几个行业搞不清楚。

首先在中国,火箭是随便可以搞的吗?需知道去弄点炸药开釆矿石都十分多的手续,不要说到BAT很容易就可以搞火箭一样。至于芯片和光刻机,这是硬件制造,即是开工厂,跟互联网没有什么关系。但由于卡脖子问题,中国的所有互联网巨头都已经投入巨资去支持国内搞芯片和光刻机的企业了,比如中芯等,也都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团队一起去攻关了,最终专业的工作还得由专业的机构去做。

看得出来题主是想质问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为什么不去多搞高科技创新的事业?但问题问得实在太糟糕了。而事实上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是有投资研发高科技的,比如阿里达摩院,是有很多黑科技的,阿里云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领先的,量子芯片的研发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不要怀疑中国科技人的努力,一直在厚积薄发,未来终有一天将会有很多中国自主的先进科技喷薄而出的。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除了莫言),基础学科研究水平真的是那么差吗?

最近是诺奖颁发的时期,尤其我们的近邻日本平均每一年一个诺奖,已经十八年了。而我们除了莫言的文学奖外就是屠哟哟的生理医学奖。相比两国的科研人员体量和科研经费投入,若以诺贝奖作为产出指标的话,那我们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日本在2001年出台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50年里培养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按现在的势头,日本提前完成这个50年计划是极有可能的。而我们也有各种雄心壮志的科技计划,这些计划的确为我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国防军工领域除外,我们其他领域有诺奖级的成果的确不多,这是为什么呢?一、历史原因的人才断档,是我国包括科技领域在内的各领域均引人才断档而产生巨大的后遗症二、科研体制,我国科研人员巨多,但实际上很多科研机构或院校的科研实力与科研生态是差的触目惊心的。

这些机构和人员的存在大大的浪费了宝贵的科研资源。应该裁撤这些科研机构以及转变一些人员的职能。让做科研的人尽情的做科研,让教学的全身心教学。三、评价体制,基础科研注定是漫长而没有确定性的。那么就要让做基础科研的人员充分发散思维自由探索,不要搞什么考核,真正做科研的人,成就感才是最大的鞭策力和动力。当然,若这样,不排除一些人会因没有考核压力来耗日子浪费科研支持资源。

那么就去研究一些其他国家支持基础科研的方式与方法。四、时间。虽然我们目前落后,但随着更多真正做科研的英才的积累和海龟人的归国,良币在政府与社会“觉醒”中护航慢慢的在驱逐劣币。相信未来10-20年我国也会有一个重大成果爆发期。当然,若我们的科技相关体制若能更早的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那么我们重大成果会更早更多的出现。

为什么中国三甲医院的医生要一边做着基础科研一边抓着临床,而不能兼顾的人怎么办呢?

现在国内的三甲医院从国家、省、市、县,各个行政级别的都有,跨进三甲医院只是第一步,还得努力在同级别三甲医院里矢志不移地想办法把位置向前挪。业内热衷排名的人不少,关注排名的人更多,普通老百姓也被带动起关心排名了,这也是一项无形中考核医院管理者的内容,至少是加分项。评估医院排名的非常重要指标包括科研、论文等等这些技术指标,得看科研项目的数量和档次,论文也是如此。

这样事情就来了,仅靠诊治过的病人来分析、总结写出的论文,无论哪一级医院医生都可以完成,只是论文里的病人数量有差异。怎么来体现出技术水平的差异呢?不同级别的医院虽然都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工作,大型医院还有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全方位研究,对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的研究和制定以及改进,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等等,这就得进行大量基础研究。

另外在与国外同行交流时,得拿得出来中国自己的权威说法、做法,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制定出国际标准,以及推出最佳诊断、治疗手段。那些属于国家级、省级或者医科院校附属医院的机会就来了,人家有这个实力,实验条件、科研条件、人才基本都是现成的,医院级别在那里,申报的科研项目怎么着也是省(直辖市)级、国家级的,少有人去申请什么地市级,再不济也得申请个院级的(本医院)项目,市、县级三甲医院那也得照猫画虎呀,只不过项目级别依次往下降,如果能申请到国家级、省级项目,哪怕几年里有那么一次,真是烧高香了,难啊,科研条件肯定不容易达到。

多年前,在省医院学习时,就目睹了一位能干的女博士科主任同时主持四个省级、副省级市、院级临床科研项目。至于说县级三甲医院能申报市级科研项目获得批准,不错了。申报科研项目成功,就有了相应的的经费保障,可以诞生一系列高质量论文出来,还有最终的科技成果奖,相关单位和个人都会皆大欢喜,多了超过同级别的排名在前的一些医院了,其他项目指标也不滞后,排名得前移了。

总之,只要有利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事情,国家肯定是鼓励的。至于说医院里不能兼顾的人多了去了,越是基层医院,就只能以临床工作为重,那也没有办法攀比,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干好自己工作也挺好。大医院同样存在此类情况。现在的问题是科研、论文和职称挂钩,自然要耗去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没有主持或者参与的医生,肯定同等学历、资历前提下,晋职称时拿不出高水平的论文,肯定就竞争不赢。

再说,收治再多的病人,做再多的手术,根本不能成为晋职称的参考指标,所以,就得多熬几年才有可能晋。规则不改变,大家就只能照办,不合理的成分肯定也是存在的,至少在大医院踏踏实实干临床的,没有科研成果、论文,晋职称肯定就滞后。那也只能期待适当时候出来新政策有所改变。我是康医生,谢谢朋友们的关注!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TAG:国企为什么搞不好  中国为什么搞不好科研  国企  为什么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