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究竟何时到来?

3月1日,上汽、蔚来刚刚获得了上海无人车路测的牌照,7日百度李彦宏就对媒体表示正在申请牌照,要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路测;  另一边,  京东与上汽大通、东风汽车研发了新能源无人货车和电动无人货车;  阿里巴巴携手上汽成立的斑马智能解决方案;  腾讯广汽发力多个智能汽车出行领域;  华为东风汽车合作共同打造“智慧汽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未来的城市里到底会出现多少种智能汽车,谁都无法明确地估量。只能确定的是,全世界都在大张旗鼓地步入“无人”时代,无论是工程师、创业者、科学家亦或是投资人,行业人才的需求程度、资本公开支持的力度,2018年也只有区块链能压下无人驾驶的风头。  “传统驾校将逐渐消失、职业司机可能减少、保险费下降、修车员变IT专家、车内空间变消费场景……”才经历了几年,故事就已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8大巨头8大厂商,“中国速度”不容忽视  市场上谁的声音最响呢?都不好说。各方都使出了十足的马力来迎合当下这个巨大的风口。  因为在新格局还没有成型之前,谁最先落地,谁就是老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上,全球至少存在8家互联网巨头和8家汽车制造厂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年年初的CES上,百度首次亮出了自己最新成果的新进展:Apollo和DuerOS。

4月才正式发布Apollo,在短短9个月里发展到2.0版本,它将训练数据和自动驾驶软件免费开放给开发者,通过API或者SDK为开发者提供包括感知体系、路径规划、车辆控制等无人驾驶能力。成为当年全球无人驾驶领域的最大成就之一。  百度的无人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更是引人注目:其中不乏博世、黑莓、微软、福特这样的各领域领先者。

在行业发展的前期,李彦宏势必要向世界展示“百度超级速度”。  但百度仍然有非常大的压力去面对市场上不绝于耳的其他声音。比如:腾讯、阿里,更或者是新出现的对手,像蔚来、景驰、滴滴……  蔚来的出现就号称要与特斯拉对标,那些自带光环的创始人给予了它非常大的厚望:易车网创始人李斌、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还有背后的腾讯、高瓴资本、顺为资本。

  2017年的3月蔚来就表示公司的无人驾驶电动汽车2020年将在美国上市。若此次亮市成功,一方面将无人驾驶的落地又推向高潮,更重要的是背后的资本玩家将回报丰厚。为了达到宏伟的目标,资本势必会更加快速、够量地支持蔚来汽车的无人驾驶的研发,实力不容小觑。  除了这些相对成熟的公司以外,还有一家公司成为了无人驾驶领域最近的谈资——景驰科技。

  因为与百度数不清理还乱的纠纷让景驰登上了台面,即便结果是王劲的离开、百度招安景驰,可除去八卦之外,仅到Pre-A轮的景驰也成为了无人行业里的“代表”了。市场上的目光全都转移到了这个团队:成员背景豪华、技术基础起步高、成长迅速,无人车的技术解决方案、基于软件和算法的知识产权、通过技术授权、联合设计开发运营等业务。

王劲曾经立下的“将在2020年6月大规模量产无人驾驶汽车”的flag依然值得期待。  国际方面,技术基础较强的巨头的野心也昭然若揭。谷歌在2009年就涉猎了无人驾驶技术,谷歌的无人汽车相对于全球其他公司,都是测试里程数更长、经验更丰富、技术也相对成熟。该公司的无人驾驶汽车经过了多次升级换代,并且每周都有1万至1.5万英里的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积累,谷歌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在2015年也曾宣布,希望在2020年实现无人驾驶汽车的量产,未来很可能在每户的门口就会出现一辆谷歌无人汽车。

  包括特斯拉、英特尔、NVIDIA公司也在不断试水,争取汽车早日实现自由,上路飞奔。  提案再登“两会”,政策纷纷“上路”  宏观上的政策总是会适当地倾听市场上的声音。  “打造自动驾驶政策全球新高地、搭建‘中国汽车大脑’平台”这是李彦宏在两会上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提案。  在技术落地的产业初期,李彦宏的一席话将无人驾驶的关注度又摆在了新的高度上。

  中国政策反应并不慢。去年年底北京发布了《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两个自动驾驶的指导性文件。而2018年的开年,上海地区先于北京一步,发放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同时划定了相关测试道路。中国制造2025要求国内企业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十个重要战略行业中夺得主动权。

  大环境上政策并不落后,但相比美国已经有20多个州推出自动驾驶相关的法律法规,迪拜已将无人驾驶出租车投入使用、欧盟无人汽车进入实地场景检测、英政府在2021年前实现无人驾驶上路……只有北京、上海两地推出相关测试规定的中国在政策上的推动力度仍然稍逊一筹。  正如李彦宏所言:“这不够,汽车是一个很大的产业,涉及到很多环节。

比如说自动驾驶高清地图,无人驾驶车辆的反黑客问题。”  在李彦宏看来,在造车上政府并不需要发愁,因为巨头公司们已经在下面你追我赶,不知疲倦。反而政府需要给予更加宏观的支持,在道路和基础设施上开始大的作为,比如降低自动驾驶的技术开发难度等等。  “非客用”更易落地,溢出市场将是万亿量级  “敢为天下先”,必定要攻克一系列难题。

  对于无人驾驶车而言,跑上1000亿公里,才能够安心乘坐。但是走在最前沿的谷歌也只测试了644万公里,安全性到底怎么样都难说。  “这里面需要很多感知技术,车开在路上,要能感知到前面有一辆车开到哪儿,车往哪儿走。但下围棋是没有感知的。”吴恩达毫不遮掩地提到了无人驾驶的问题所在。  人工智能虽然作为无人驾驶的技术基础,但无人驾驶的应用比人工智能更复杂。

那些所谓的盲点、技术不透明都与生命息息相关。当Google的自驾车坠毁,Uber的自驾车闯红灯、驾驶方向错误,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事故导致司机身亡。这些严重的事故会很大程度影响人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及期待。在中国,每年有超过26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保守态度之下,社会真正接纳无人车还是要越过一定的心理障碍。

  随着技术的发展,安全系数终究会达标。高精度地图的成熟、车载通讯模块的完善、传感器的融合都会让落地更加晴朗。只不过短期内“非客用”的无人车量产还是更容易实现。  2017年12月,深圳的无人公交就上了热搜。它的出现,让无人车的发展前景多了一种可能。  比如:景区观光车、垃圾车、清洁道路车等。  有研究机构预计,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接近600亿元。

未来,无人驾驶不仅仅在出行领域引起变革,甚至是物流业、环境能源业都将受到影响。无论载客还是非载客,这都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无人驾驶将会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对车企、交通、物流、能源、房地产等行业均会产生巨大影响。到那个时候,已经不再是一个汽车技术的突破,将会开拓新的消费场景,在汽车上的活动也会更加丰富:餐饮、服务、娱乐、办公等意想不到的事情都会接二连三地发生。

  只不过,还是需要时间来给我们答案。  结语  从最初的好奇,到之后学术研究,再到真正的技术落地,要满足对无人驾驶更迭变化的好奇心,还要安心地与算法进行博弈。传统车厂、科技巨头、资本力量结盟已是大势所趋,各方的相互捆绑势必能有效推动无人驾驶社会的实现,只是在过渡阶段,势均力敌之下必将掀起滚滚尘烟。。

未来汽车都无人驾驶了,还要考驾照吗?

无人驾驶汽车除非不是自己的·否则仍旧需要驾照问:使用无人驾驶汽车是否需要驾照?时间到了2022年,似乎有必要聊聊这个话题了;因为本年度必然会出现一些符合国标3-4级,对应SEA L3-L4的高度自动驾驶汽车,也许不用几年就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答案很清晰了,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自动驾驶无人驾驶不论是国标还是美标,使用的词都是“自动”而非“无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自动驾驶的使用方式为人工设定(操作)车辆的驾驶系统,之后车辆才能由电脑控制车辆进行驾驶操作。

这种操作等于间接的控制了车辆,驾驶主体是汽车,驾驶人仍旧是车辆的操作基础,这也等于是开车。无人驾驶汽车的概念理论上包括自动驾驶但又有差异,达到无人驾驶的标准应当是车辆不设置驾驶席,车辆所有与驾驶相关的操作都由系统自动实现;比如领航驾驶系统、车道保持系统、车道便宜辅助等,车辆也无需通过屏幕向乘车人反馈车辆与系统的运行状态等信息,车辆拥有者需要做的只是高速车辆行程规划即可。

同时车辆可以识别乘客的驾驶意图的合法性,以决定通勤指令是否应当去完成。这样的车才应当是标准的无人驾驶汽车,但这样的车似乎已经达到了高度人工智能的程度,当这种技术可以应用到汽车的时候,也许工业生产也已经达到了相同的技术高度;而高度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就不是单纯的汽车能否无人驾驶了,核心问题是整个世界的秩序都有可能被打乱。

目前看来汽车不太可能实现高度无人驾驶,现阶段试运行的无人驾驶汽车(不配备驾驶员)的车辆总还要配备安全员,或者通过后台远程监控车辆的运行状态,总而言之还是没有能脱离人的监控;也就是说以现在人类科技水平还难以实现脱离人的思维去掌控的无人驾驶汽车,能达到“人员操作系统、车辆控制硬件”的高度自动驾驶就已经很难得了,只是达到这个程度还是会要求用车人具备驾驶能力。

无人驾驶汽车可能普及的方式应当是以共享汽车为载体,共享汽车兼容出租车、网约车和私家车,实现满足需求的巡游驾驶,全时网络接单;并且以高度自动驾驶系统实现网络预约后由系统直接将车开至约定地点,这样的共享汽车要比私家车用起来都方便。而此类高度智能化的共享汽车还可以通过后台远程监控管理,在大幅降低人工成本的前提下保证高度自动驾驶车的安全运行。

无人驾驶汽车这么火,属于它的时代来临了吗?

无人驾驶汽车还在“养成阶段”·真正到来还需要很长时间近日,有关无人驾驶和高度(完全)自动驾驶的话题又超热了,究其原因应当与特斯拉FSD系统涨价有关;可是特斯拉官网对这台“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的解释是不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这种前后矛盾的定义也是非常可笑,这个品牌的营销内容没有什么值得讨论。其次则是部分品牌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开始试运营,这倒是真的,不过车辆还是在副驾驶配备了安全员,对于车辆的“一举一动”进行着全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

再次则是部分特殊车型的完全无人自动驾驶,这也是事实存在的,比如文远知行就有这样的小巴士;但是想要完全脱离后台的“遥控”还是很难保证可靠性,且试用的场景是封闭的疫区,所以也不具备代表性。无人驾驶汽车究竟何时能普及?个人观点是短期内不可能普及,初期只能在出租车和特种车型进行测试,其中会包括在工业园区或港口码头测试的摆渡车或卡车;想要让普通私家车实现无人驾驶或高度自动驾驶似乎不现实,撇开系统鲁棒性和硬件标准不谈,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都是对智能驾驶汽车的考验。

人车如何实现分道而行交通事故如何理性定责假设私家车都具备了自动驾驶能力,上车之前用智能设备设定好行程并上传到车机里,进入车辆后就有电脑控制实现无人驾驶;车辆经过斑马线的时候会正确让行吗?车辆面对横穿公路的非机动车或行人要怎么办?这两个最常见的场景似乎就不是智能驾驶汽车可以应付的。电脑只能按照设定程序运行,车辆也只能按照设定程序驾驶,面对违反交通法规的非机动车和行人,电脑以“车辆驾驶安全优先”运行则有可能碰撞到行人,而人工驾驶却有大概率能避免碰撞;如果以“行人安全优先”则车辆失控率会很高,对于司乘人员而言似乎不公平,化大价钱购买一台这样的车怕也是难以接受。

最终车辆只能以保证行车安全为首选项,那么结果则是会出现本不应该出现的交通事故,甚至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交通事故;这就与伦理道德产生冲突了,似乎“机器能杀人”了,所以只有道路硬件条件能实现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各自分道而行,但现实是几乎不可能做到。智能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后,责任谁来承担?司机 ×保险 ×车企 √这也是个核心问题。

司机正确操作驾驶程序几乎不可能出现错误,车辆因软硬件错误导致的所有问题司机都不应该承担,当然前提是正确使用加上正常保养与检测车辆;那保险也应该承担责任,因其承保的是以人为驾驶主体导致的交通事故,似乎还没有一个为机器错误运行产生的后果进行承保的险种,虽说理论上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会更低,但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可能会难以预料,所以保险很有可能会排斥未来的智能驾驶汽车。

最终只能由制造车辆的企业自行承担责任,现在在“实验养成阶段”还能承担风险,而当保有量过大的时候怕是就无法承担了。综上所述,智能驾驶汽车考验的不仅是科技水平,同时也考验了制定法规和交通管理的能力,目前承认自动驾驶汽车合法性的只是些汽车保有量很小的维亚纳公约契约国,车辆稍多的国家都不敢于对这种车辆给予真正的路权。

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是全球之最,比美国的保有量还要高,管理难度是非常难以想象的,所以智能驾驶汽车短期内怕是无法真正普及。未来的普及方式有可能是以共享汽车为载体,当共享汽车达到高度智能化之后,驾驶体验会与私家车不无二致,用车成本也会更低;届时会出现共享汽车替代私家车、出租车和网约车,那么让共享汽车在专用车道里规范的运行,加之行人和非机动车司机的数值的提升,真正的无人驾驶也就可能实现了。

无人驾驶汽车,真的能实现吗?实现无人驾驶汽车要多久?

其实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实现了,无人驾驶还分自动驾驶汽车,有人值守,可以随时接管操作,和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当然,无人驾驶技术还在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在不断的完善。并且在一些特定领域已经可以替代人工驾驶,但想要在大部分环境下替代人工驾驶很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现在我们看到的特斯拉这类电动汽车其实已经实现了自动驾驶功能,并能根据道路情况采取避让和减速措施。

但这并不是说它的自动驾驶就是绝对安全的,因为道路的状况瞬息万变,还是有一些情况和概率会导致自动驾驶出错而出现事故,所以现在的自动驾驶更多也还只是在路况非常好的高速公路巡航中的自动驾驶,但即便这样也是有一定风险的。真正的无人驾驶现在主要出现在一些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的特种车辆,比如公园里的扫地车,园区内的摆渡车,BRT公交,这类车行驶的路线和环境相对比较固定,交通环境没有那么复杂,无人驾驶相比在开放道路应对起来更安全可靠。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升,和城市交通设施的完善。未来如果无人驾驶会逐渐胜任在市区内的行驶,共享汽车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甚至取代出租车和城市中的私家车,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编组和零间距行驶,节省时间、道路资源,不占用停车场。无人驾驶彻底代替人工驾驶估计还要很长的时间,除了技术的不断完善,更重要的是要有配套的法律等保障、服务体系的完善。

大家讨论一下无人驾驶汽车什么时间能进入平常百姓家庭?

不是我吹,我平常出门都不握方向盘的,无论是起步加速还是减速避让或是几百公里的高速运行,从来不担心,没错,我是坐地铁APM线上班的,那条线早就是无人驾驶的了,请关注:容济点火器而当前的无人驾驶汽车,以特斯拉为例,可适配其自动驾驶软件Autopilot 2.0的在售最低配置Model S价格约70万元人民币,大大超出我国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范围。

即便是未来出售的低端Model 3,其美国售价为35000美元,进口到中国之后,售价很可能在35万元人民币左右,35万元与18万元的价格之间依然有不小差距,也很难在一般家庭的选择范围内。由此可以看出,现有的无人驾驶汽车还远没有与我国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相匹配。谷歌预测,2030年之前,无人驾驶汽车实现正式商用,所以应该不用15年,无人驾驶就可以走入普通家庭了。

可能到时候,没有必要购买私家车了,也会立法禁止私人开车了,所有的汽车都是共享的,全部都是无人驾驶。只有这样无人驾驶才可能真正走入普通人生活,因为都是无人驾驶,不会出现人的失误影响其他无人驾驶造成车祸,这样无人驾驶才可能走入社会。因为共享了,所以才可以让大家分摊昂贵的制造成本,促进无人驾驶走入社会,从而引起大规模的无人驾驶汽车批量化生产,最终进一步降低成本。


文章TAG:通用2025年推出自动驾驶汽车  无人驾驶汽车什么时候实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