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出门拿的东西为什么被叫做“行李”?

“行李”之演变由来,最早“行李”二字是出自于春秋时期,在《左传》中就有记载,“若舍郑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可以看出这里的“行李”并不是单指我们现在外出所拿的物件。结合上下文来看,“行李”二字指的是“使者”的意思,在僖公三十年九月时,秦、晋两国包围了郑国,郑文公派大臣烛之武前去游说秦国退兵。

烛之武在来到汜南秦军大营后,对秦穆公说明厉害关系,点明郑国国土近晋而远秦,灭了郑后,受益最大的是晋国,如果保留了郑国,让其作为秦国东路上的主人,两国使者往来,互相供应,对秦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最早“行李”的意思,是指两国之间的使者,属于官方人物的代称,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代称,据隋朝辞书《博雅》所著:“行李,关驿也,又与理通”,行李在发展到后来,除了指使者之外,还可以指关驿,但总归是官家之物。

北宋《泊宅编》有记:“李理义通,人将有行,必先治,如孟子之言治任”,我们所熟知的通假字一般有三种: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此外还有避讳字、凭音字等等,而义通就是异体字的一种。在古代李、理是具有相同意义和读音,但写法不同而已,所以在文书中有时会出现“李、理”互换的情况,“行李”也即是“行理”的通假字,因为以出使的使者来说,他们外出需要带的东西不比普通百姓,尤其是两国的文书、礼物等等,所以出发前必须整理完好才能出发,有理有礼,才能做好差事。

所以后面“行理”也延伸为称呼出差等比较官方的情况,“行李”也是如此,而普通人外出的话,则用“行旅”代替,一般都是出外游玩,游学时所用,所开始使用的时间大概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到了唐朝,“行李”的地位有所下降,由外交人员变成了导从人员,也就是接待员,这一点在唐朝五代的很多官方文件和诗词中可见,其原因也没什么值得说的,不过就是“行李”的又一延伸而已,大员和下人都可以用“行李”二字来称呼。

至于行李怎么发展为现今的“行李”意思的,那就更简单了,因为最早的“行李”,或者说“行李”,本就是和物件有关,是需要整理好再出发的,古代所可以用的字不像现代这么多,也不敢随便造字,故一字多用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个“备”字就有准备、具备、完整的意思。而相比较起“理”、“旅”二字,“李”字的写法更为简单,也更为人熟知,毕竟唐朝是个空前强盛的大帝国,它的国姓“李”虽然和“行李”的“李”是个美丽的巧合,但不妨碍人们对“李”字的认知度要高于前面二字,在明朝之后,“行李”就开始用来指代出行时的物件了,并且一路沿用至今。

在一些城市,东西都叫街,南北都叫路。为啥有这样的叫法?

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城市的决策者在设计城市道路框架时,可能就会根据各自城市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来给道路命名。就比如说我们河北邯郸新开发的东城,东西方向的道路有一条叫联纺路,因为这条路的西头曾经是邯郸市几大纺织厂的厂址所在地。有一条叫丛台路,因为邯郸这个千年古都的丛台公园就坐落在这条路的路南。而南北方向的大街则分别被命名为秦皇大街,廉颇大街,荀子大街,蔺相如大街,众所周知这些历史上的王侯将相都出生于燕赵大地古都邯郸,以他们给大街命名是不是更展示出一个城市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是多么地高深?至于说为什么东西方向叫路而南北方向就叫街,或者反之,我想其实很简单,城市越来越大,怕大家身在其中容易迷了方向,这么区别一下,起码能保证大家走在路上分东西,逛在街上知南北,这个解释还算圆满吧!当然上海那曲里拐弯的弄堂小街可是不按套路出牌的,请大家慎行!。

为什么我们泛指一件物品叫"东西"。(拿东西,搬东西)而不叫“南北”?

我们的祖先以五行的生剋制化认识研究世界,甲乙属木(震卦)居东,丙丁属火(离卦)居南,庚辛属金(兑卦)居西,壬癸属水(坎卦)居北。再配十二地支。一智者提竹篮上市,被问去买什么,他就回答,甲木乙草庚金辛石皆生于大地,而金削木,木悔金可成器,成物什,成型可用。南北一火一水偶有既济,多不相融,况水火难以装带,不以成型,故用朴素的物象论给我们留下了沿用的词汇,“买东西”。


文章TAG:人们为什么叫买东西  为什么叫东西  人们  为什么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