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论”有道理吗?

不太认同所谓的互联网公司基因论。支持基因论的人士,往往喜欢用百度做不好电商,腾讯做不好搜索,阿里做不好社交作为论据,一言以蔽之,一家互联网公司如果是基于A业务成功的,那么和A业务形态相差越大的业务就很难做好,因为这家公司的基因就决定了只能做A业务。此种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论,其实就是基因决定论(你没这个基因,就是做不成,怎么也做不成。

。。),也可以说成是宿命论。要反驳基因论,我先抛出一个问题:所谓互联网公司的基因,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基因论者能否对此给出一个比较清楚的定义?是公司价值观,是技术核心能力,是市场资源,是对业务的深度理解,还是管理层的思维模式?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互联网公司扩展新业务失败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一种典型情况是后发困境,即目标市场已经存在一个或多个强大的竞争者。

作为新玩家,后发企业在技术积累,品牌口碑,客户资源上都没有任何优势,要击败这些已经在目标市场耕耘多年的竞争对手自然是困难重重。这种情况下,除非有特殊的资源的优势(比如腾讯利用微信的低成本流量和其它游戏公司竞争,百度用搜索流量扶植爱奇艺对抗优酷),即使复制一个和目前该市场领先者一模一样的团队,也很难在竞争中胜出。

这就看出基因论的矛盾了,如果基因是深植于团队的某种东西(比如文化,价值观,甚至技术能力),同样一批人,基因肯定是一样的吧?可是为啥就不行了呢?看来这种所谓的“基因”的重要性并不能凌驾于技术积累,品牌口碑,客户资源这些客观因素,即使真的存在所谓的“基因”,离“决定论”还差的远呢。看到互联网公司扩展新业务的失败case,不去分析具体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只是一味归咎于玄而又玄的“基因”,本质上就是思维惰性,懒的分析而已。

。。毕竟,用简单而模糊的论断解释复杂的商业案例,不用费功夫收集信息,不用费脑子思考,而且容易在大众群体传播,正中部分自媒体作者下怀啊。记得张一鸣有一次在内部工作会议上用一段生动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基因论的反对:“现在公司大了,经常有人说我们不该做某些新业务,我们没有这个基因。那我倒要问问,我们公司的基因是什么?是移动互联网吗?公司创始团队原来是做PC网站九九房的,这和今日头条没啥关系吧?是机器学习吗?创始团队也没有机器学习专家,第一版推荐系统是我和另一位同学业余学习相关文献摸索着开发出来的,技术绝对不算业内领先。

是商业化能力吗?公司成立两年后还没有商业化部门,现在好几千人。那我们的基因到底是啥呢?” 当然,反对基因论绝对不是盲目相信人定胜天,让梦想窒息,蒙眼狂奔。进入新市场前,我们需要做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尊重客观事实。目标市场的对手情况如何?在优势有多大?哪些优势是我们可以短期内赶上的?这个市场是成熟的还是快速增长的?(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对手的初始市场占有率优势并不重要,只要你成长的更快,对方的市场占有率会被快速蚕食,抢增量比抢存量用户容易的多)如果发现对手优势太大而且市场基本饱和(比如国内IM市场的微信),理性的决策肯定是不要进入。

当然,有时候论证和调研毕竟是纸上谈兵,也许论证后发现有搞头,实际干起来发现收集的情报很多不靠谱,坑比想象的深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时候只有真正去尝试做了,才能对目标市场和对手有真正深刻的认识。腾讯最终放弃搜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搜索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业务,腾讯首先在技术积累上就没有优势,而且搜索变现依赖强大的广告销售能力(百度有三万销售,包括广告代理)。

腾讯不但没有庞大线下销售团队的管理经验,搞的话成本也太高,一旦搜索做不起来的话就是个巨大的负担。之前没搞之前,只看到搜索利润高,眼红了,可是搞了两三年才发现困难有多大,越来越觉得不划算。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不如搞搞王者荣耀,吃鸡来钱快,何苦呢?如果不计成本的搞,腾讯搜索完全可以给百度形成很大压力,但是所谓不计成本,从来不是商业公司的选项。

互联网巨头把菜市场都垄断后会有什么后果?

菜市场垄断以后,你得冲VIP才能打折,这是第一步,这叫会员价。第二步,你得多花一块钱甚至五块钱才能买到你最喜欢的菜,因为这叫大数据杀熟。第三步,互联网巨头开始分区定菜价,如果你住的小区物业费高,你开的车超过四十万,你的菜会是别人的几倍。这就叫用户画像和用户分级。第四步,互联网巨头开始压榨所有的种菜人,供应商,这叫为用户节约中间成本,打通供应链。

第五步,互联网巨头开始自己种菜,养猪,喂鸡。但是猪肉价格已经达到了六十多一斤,这叫原生态无抗生素的快乐猪肉。第六步,因为太多人投诉猪肉贵,互联网巨头从美国等地运回冷冻猪肉,卖三十一斤,这叫用户永远是正确的。到了最后,你吃的菜价格不明不白上去了,但是品质不知道什么时候下降了。你想投诉,可是巨头把你封杀了,你好几天没买到菜,想打客服承认自己错了,可是客服是机器人,你随时都能打通客服电话,可是你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电子商务公司究竟应该是互联网基因,还是零售基因的改良?

电子商务四个字,核心词是什么?只要是小学语文及格的同学都知道,核心词是“商务”!如果没有“商务”这个基因,“电子”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家公司,作为一个商业机构,无疑是要具备“商务”基因的,没有这个,就难免出现那些荒唐的事情,比如黄太吉煎饼果子,比如凡客诚品……本问题的表述,实际上就是有问题的,似乎互联网基因与零售基因是本质上不同的。

腾讯只能做社交、阿里只能做电商“互联网基因论”靠谱吗?

朋友你好,感谢邀请!腾讯和阿里都从奋斗的岁月,逐渐成长为中国两个互联网独角兽消费者印象这两家公司由于进入互联网时期较早,腾讯依靠QQ、微信、游戏等社交领域,无人能及。阿里的淘宝、天猫、物流体系在电商领域首屈一指。两家凭借互联网的东风,已经各自发展成为行业领域的佼佼者。由于先入为主,他们各自携带的互联网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在消费者的印象中。

行业版图腾讯和阿里,表面风平浪静,暗地里风起云涌,相互对抗。腾讯也做过电商,不过后来不了了之,阿里也做过社交通讯,但效果也不是太好。知道各自的强弱项后,虽然自己不能做,但可以找别人做。收购投资别人的公司,反正不差钱。随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新零售、新技术,许多都在腾讯和阿里的注资下成长起来。腾讯和阿里开始构建各自的商业版图,从线上到线下,从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从国内到国外,各行各业都有着腾讯和阿里的影子。

产业帝国腾讯和阿里已经从电商、外卖、文体、金融、社交、旅游、交通、教育、健康、科技、房产、工具、手机、公益等产业已经成长为巨大的产业帝国。从目前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来看,表面是别人家的,其实暗地里都被腾讯和阿里控股,毫不客气的说:在消费领域市场,要不你在腾讯系里,要不就在阿里系里。腾讯和阿里的发展,带动着互联网的创新发展。

两家公司就像两个成长中的孩子,一个人会太孤单,两个人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成长,相互成就自己。不管是腾讯和阿里,都是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科技体验和服务。毕竟,一竞争就全民发红包的活动,消费者还是非常开心的。结束语关注“象过河软件”,畅聊企业管理软件问题,让管理更高效。了解更多行业、更多企业管理问题,私信象过河软件,给你答案。


文章TAG:辞书的互联网基因  什么是互联网基因  辞书  互联  互联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