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准是战略,投得狠是执行。VC和PE资在中国兴起也就二十多年的时间,无数行业起起伏伏,其中给投资人回报最高的且不需要太多背景来背书的就是互联网行业。而在这个行业中又出现了各种此起彼伏的潮流:门户、社交、游戏、电商、移动互联网、O20、互联网金融每次潮流的出现都会有几个赚大钱的投资机会,其实也有无数人很早就看到这些战略机会,然而赚钱的基金总是少数:战略是一句话,执行是一盘棋。

这里可以有一个正反例对比。2007-2009年,智能手机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不少基金都宣称移动互联网是战略级的投资方向然而最终赚到大钱的是经纬及红杉等基金,因为他们孜孜不倦得盯住每一个App的品类,甚至不惜使用人海战术来跟踪行业发展和各类下载排行榜,几乎把每个品类的前两名都下注了。而反观其他一些号称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战略的基金,只关注一个细节就可以发现战略和执行的不匹配,整个团队上下使用智能千机的人密密无几络的结里可想而知管=投后管理在回答(PEVC的投后管理都做些什么?-何明科的回答中对投后管理的有所涉及,核心领域是:人才、钱财、资源、方向和退路。

基金在投后管理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就围绕这些方面展开,但说来说去,最核心的还是找退路。某基金在早年间投资的项目并不出色,但却十分善于对接资本市场,快速将各种公司搞到PO,不管好歹总是条退路。但世人不看对错看利弊,不纠结过往算当下,哪怕是PO之后因为会计丑闻惹麻烦,导致以后所有公司去该国PO的道路完全堵死。

人才创业企业常常为缺乏各类人才而头疼但投资人人脉广且跨领域,并自带金字招牌来增强吸引力,因此在为被投企业引荐和吸引人才最容易创造价值。特别是在CFO这个特殊的岗位,涉及到与各类投资人的沟通且CFO候选人群体与投资人的交集甚多,所以投资人最爱为被投企业介绍甚至是安排CFO钱财。创业企业不仅缺人,而且缺钱,而且往往是从创立开始到PO成功都一直处在缺钱的状态。

投资人真正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帮助创始人把握融资节和开拓融资渠道,特别是当企业的融资需要对接国际融资平台之时(IPO或者巨型的私募),投资人在中介管理、人脉引荐和信用背书等方面,都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源。投资人吃的就是信息饭:信息不对称 信息交易因此投资人可谓是三教五流无所不交,汇集各种信息,可为被投企业介绍各类资源:技术、商务、政策等等。

特别是中国的创业企业往往都是在开拓政策尚不明确的新领域,在由灰转白过程中,创业企业特别需要投资人介绍资源搞定资质或牌照等核心资源。2010年12月,在北京宣布买车摇号之前的两三月内,联想重金入主神州租车并在这段宝贵的窗口期内,大批量买车并挂上京牌。这件事情就很值得玩味。方向。投资人往往具有国际视野并横跨多个领域,在指引方向和启发思考上,也可以为创业者带来增值。

退路。能有两次成功退出经验的创始人,就是连续创业成功者了。成功的投资人往往都是n次经验的隔壁老王,熟悉各种姿势的退出:IPO、兼并收购、换股、借壳上市、换股重组、资产注入等等。而且在人脉上和利益制衡上,也能对退出环节的核心玩家一投行,往往能施加很大的压力。因此无论在经验上还是人脉上,只要和创始人利益绑定一致,势必会给创始人及被投企业带来极大价值,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退=退出退出和上面提到的退路略有不同,许多人认为基金投资的公司上市了,就算退出和赚钱了。殊不知,没有变成现金的,都是虚空。退出有多种方式:股市上公开卖出股票或者 Block Trade、卖私有公司的老股给新投资人、寻求兼并收购以及兑换成现金等等。对于退出时机或者方式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笔投资的回报。

因此别看有些基金无数PO的案例,但是细究起来,根本没赚到太多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退出时机的选择不够好以腾讯为例,DG和李泽楷都是早期的投资人,大概以1亿美元的估值出手;而MH作为接盘人,腾讯几乎是其在中国唯一成功的投资,目前估值大约在700亿美元左右,就这一个项目所获得利润,基本超过其他所有PE和VC在中国投资获利的总和以上都是非主动的退出方式—选择时机而出手反映了一个基金的嗅觉、敏感度以及退出技巧。

当然也有一些积极主动出手退出的案例,这就更加反映了基金的资本运作能力,更加堪称核心竞争力,因为往往是化腐朽为神奇。比如拉着有关联的上市公司接盘砸在自己手中的另一上市的股票而最终获利,然后这家公司的股票最后跌成翔害死无数小散;或者强行将自己手中某公司的股票卖给上市公司兑换成其股票,形成全面收购。商场如战场,这些经典案例层出不穷,这才是终极竞争能力的舞台。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顶级  vc  马斯克  VC  舌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