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阿里裁员的消息并未得到阿里方面的确定,也没有正式文件下发,真假性也就很难辨别,大概率是假消息,或者处于“酝酿阶段”。阿里究竟会不会裁撤一部分部门、员工?阿里系规模之庞大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历经22年的发展,如今的阿里电商、金融服务、物流、传媒、社区团购、网游、办公等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既有自己发展起来的业务,也有并购、收购、投资其他公司的业务。

寄托于“电商”这一基础业务,阿里迎来了近20年的黄金发展期,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员工数量越来越多,本身无可厚非,这也是一个集团公司处在上升期的基本规律。然而,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有“谷峰”规律的,当极速扩张遇到“寒流”,调整甚至裁撤部分业务和部门、降薪甚至裁员也是企业公司迎合市场环境、保持竞争力的正常表现,企业“瘦身”在所难免。

阿里在近两年的发展中也遇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经历了从一路高歌猛进到遭遇瓶颈的过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策面上的打击是巨大的:先是在去年年底,蚂蚁金服因为一些问题,上市被喊停;再就是今年因为“二选一”的垄断经营问题被处罚182亿高额罚款。政策面上的打击虽然不至于“致命”,但元气或多或少的有损伤。

第二,营收、净利润下降的问题:阿里第二季度营收2006.9亿,比市场预估少了55亿;净利润285.2亿,同比下降39%。39%可不是个小数目,利润下降更不是主动的“战略性”下降,而是“被动”下降。利润下降这意味着什么?利润是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更能体现出一家企业的经营情况,如果100元利润能养活100个员工,那么61元利润能养活多少呢?第三,不断扩张又看不到效益的尴尬:上文我们说到,阿里一些板块来自于对外投资,比如前几年对苏宁、饿了么等电商业务的投资;对天天动听、华数传媒等传媒业务的投资;对众安、浙商银行等金融业务的投资。

成功的投资能换回利润分成,也是利润的一部分,但投资都赚钱吗?不见得,比如对数字媒体、娱乐业务的投资,2016年、2017年都在亏钱;从传统业务占阿里总营收的比例来看,利润点仍需要依靠电商这一传统核心业务。当对外投资看不到效益、当主营核心业务发展遇到瓶颈,接下来该怎么办?裁撤业务、裁撤部门、降薪、适当裁员,好像水到渠成。

为了长久良性发展的需要,无论是部门裁撤还是员工裁撤,都是出于“自保”,企业正常经营之道罢了,本身无可厚非。另外,从阿里员工的增长来看,截至2019年3月31日,阿里有超过179000名正式员工,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1.6万人,而目前阿里的员工总量约为25.4万人。也就是说阿里总员工数量三年时间增加了近9万人,其中近两年平均每年增加3-4万人,如果真要裁员2万人,这一数字看上去虽然庞大,但占比不足8%,似乎也没有那么悲观。

第二,更应该关心的是员工的保障问题裁员规模如此之大,是否为真,现在还没有定论。不过,如果真的上演,作为企业正常的业务调整、人事调整,也不应该受到什么谴责,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万一被裁员后,员工的保障问题。首先,补偿方面就不做过多赘述了,一定会基于《劳动法》关于关于解除劳动合同后的相关赔偿标准。阿里的薪资待遇普遍不错,如果在本单位入职年限较长,那么补偿金额还是比较可观的,也算是失去工作后的一份短期保障。

再者,更重要的是再就业问题。互联网行业有35岁就很难找到新工作的论调,特别是对于没有走上管理岗位的技术工种来说,找一份适当的工作尤其困难,这才是员工当务之急应该考虑的问题。第三,行业问题。悲观地讲,如果作为互联网头部企业的阿里都出现如此规模之大的裁员,那么是否意味着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会引起连锁反应呢?是否意味着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生态都较为堪忧呢?数量如此之大的互联网从业人员如何安置?这恐怕已经不完全是个人应该考虑的问题了,而是涉及到整个行业,甚至相关的就业保障部门。

写在最后:但凡是有更好的选择,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愿意看到辛苦培养起来的员工被裁,我们也希望阿里能健康、长久的发展,更希望员工不失去饭碗。但愿该消息“失真”吧。但当挑战来临的时候,企业不得不作出取舍、员工不得不面对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更希望企业和员工都能双赢。另一方面,不管消息真假,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互联网行业的择业、就业问题了,是否意味着互联网行业的人才和岗位已经处于饱和阶段了?尤其是对于年轻人而言,这个问题应该深思,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就业、择业上的困难。

被高通裁员后,清华毕业的华裔工程师自杀,IT人怎么面对中年危机?

孔方兄找到了他的领英主业,他的主页的描述,引用的是《圣经》当中的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得到的越多,就会被索求更多;你被托付得越多,就会有更多托付接踵而至。其实他的主页,就是对现在职场人最真实的写照:能者多劳,能干的人会发现会被给予更多且更艰难的工作;如果你完成了KPI,就会接到更难的KPI——如此循环往复,没有休止,直至你扛不住的那天,比如说失业。

大卫·吴就是因为失业自杀的,而且失业的根本原因可能你也听过。今年3月,新加坡公司博通(后迁到美国)对高通公司发起恶意收购,但后来失败。在高通内部,一部分股东赞成这项收购,一部分则反对。在收购失败后,高通为了安抚这些投赞成票的股东,开出了一份裁员名单:裁员1500人,节省10亿美元开支。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博士,大卫·吴早在2008年就进入高通担任工程师。

他应该是之前就被高通裁掉过一次,具体时间不详,因为目前其身份是高通的“合同工”(即临时工),去年8月才入职高通。在离开高通这段空隙时间,他的经历不为外人所知。作为一名临时工,在裁员的时候肯定是首当其冲的,或许是找下家不顺利,大卫·吴才选择了轻生。硅谷是这样,在中国的“硅谷”深圳同样如此。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去年年底,中兴通讯旗下的深圳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欧某跳楼身亡,他的妻子在网上发帖求助称,事发前丈夫曾告诉她,其因卷入中兴公司内部斗争而将要被离职,是公司内部的牺牲品。

这位中兴通讯的工程师,42岁,硕士,是一家8口人的顶梁柱,就这样选择了轻生,据有些说法,他们家有两套房子,月供压力极大。在外人眼里,科技行业的工程师们,往往是名校毕业,高学历,就职的企业都是外人觉得高大上的科技公司,是天之骄子了。但在科技行业,你光鲜经历完全有可能成为负担,因为科技实在是变化太快,各种新的技术、新的算法、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在科技行业,是没有“经验积累”这个说法的,一旦某个新的技术出来,以前的经验就完全废掉了,得重新开始。由于高收入的效应(在中国,IT行业已经超过金融,成为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年轻人熬夜加班的能力,绝非中年IT男能跟得上的。而且,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负重前行,面对的压力更为巨大。

在不倒闭的前提下,高通骁龙公司不对中国提供手机处理器,用骁龙处理器的手机厂商会怎么样?

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手机品牌使用的手机处理器大部分来自于高通骁龙,如果高通骁龙公司不对中国提供手机处理器,虽然会有一点麻烦,但是答案很简单,换一家。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人要非和你分手,咱也不能强留不是。天涯何处无芳草,也没必要非吊死在高通一颗树上。我们截取了最新的手机处理器天梯图(来源:驱动之家)的部分,手机处理器也不是高通一家独大,同级别的处理器总能找到替代品。

主流处理器中有联发科、三星、英伟达等。,以及华为旗下的麒麟芯片。虽然目前只用于自家手机,但未来会对其他手机厂商开放。展讯的处理器也可以用于低端产品。小米手机也有自己的处理器。真的没有满意的芯片来研究华为和小米的自主研发芯片。只要有钱,为什么不为所欲为呢?然而,对于高通来说,它占全球处理器的42%,其中中国的成分相当大。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裁员  ARM  高通  迎来  部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