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用米价折算银两和人民币兑率是错误的!用米价折算银两和人民币兑率是错误的!用米价折算银两和人民币兑率是错误的!历史上物价都在疯狂变动,一围城或闹灾,米价腾涌。直接光拿米价来对比现代,是不行的,不能很直白地反应古代的现实。要拿就得拿正常情况下,普通百姓一月的工钱,以及五口之家正常的年消费比。无论明代还是清代,普通小工的月钱就是一两到二两之间,非常稳定。

也就是说,要想知道古代的一两银子在当时大概值多少钱,你就记住——普通工人一月工资二两银子。《红楼梦》里最好使,老太太最喜欢的袭人,拨出去的月钱是二两。普通百姓家赚的,不比这个多。如清代景德镇的小工,月钱一两四钱,而在城市中当伙计,就会赚到二两。而多数时候,他们发的是铜钱而不是碎银子,也就约有一千个钱。

不稳定的是铜钱,清朝初年(顺治年间)银子贵,一两银子顶两千个钱。二十两银子够五口之家吃两年的,后期就不行了,渐渐滑落,一两银子顶一千个钱。但这也与明代的基本情况相差不远。我找到了某个有关古代的小说,其中一段话,很符合实际情况:正掌柜一名,月钱十两;副掌柜两名,月钱六两;前堂伙计六名,月钱二两;粗使伙计十名,月钱一两;洒扫仆妇四名,月钱一两。

所以,从工资来看,一两银子大约就是现在的(以2016.12.31为准)一千五百块,二两银子约是现在的三千块。那些从米价和其他固定商品对比出来的“一两=200”or“一两=500”什么的,都无法客观反映现实。好吧,有人说古代的农副产品便宜,肉十几文一斤。这就是算术学得不好,现在两千块钱的工资,约等于那时候的一两多一点。

但难道现在的农副产品相较于两三千块钱的工资,不便宜吗?要知道城市里什么都贵,还真就是去农贸市场买东西不贵。以下是现在的农副产品大概的价格,论斤的话要除以二:我们再反转对比,看情况属实不属实。查阅笔记资料,明清民间,肉价一般是一分多一丁点(从高到低,单位分别是两、钱、分、厘),也就是十几到二十文。你换算成我跟你说的兑率,一两一千五百元,一钱一百五十元,一分十五元,每一斤的猪肉价格大约就是十五元,与现代相差不多。

在古代,银子一钱是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

同黄金一样,白银也是一种贵金属,很早就开始执行货币的功能,但是,仍然谈不上是法定货币。1974年河南扶沟县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出土一批银币,这是最早的银货币实物,有布状、版状和圆餠状。但是,人们广泛使用的仍然是黄金。至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下令以黄金为上币,不准白银为货币。汉承秦制,仍以黄金为上币,但是后来西汉政府下令以银锡为合金铸"白金之品"一一一种圆形龙文币,重八两,值铜钱3000枚;一种方形马文币,重六两,值铜钱500伩;一种是椭形龟文币,重四两,值铜钱300伩。

因为盗铸之风日盛,废止!到了公元8年的新莽时候,准许金银均为等量货币。银币有两种1.朱提银一流(8两为一流),古代一斤为16两,8两为今天的250g。值铜钱一一1580枚。2.银一流(8两为一流)。值铜钱一一1000枚。(产自云南昭通的朱提山,全国广泛使用,实在太有名气,至于考古界对此的看法令人瞪目结舌,但是,存在即为合法,況且已经两千年了)后又废止。

宋代是大规模使用白银的时候,白银在流通领域的地位超过了黄金。形状各异,常见为"锭"。中束腰,大锭重50两,小锭重量随意。短暂寿命的金朝铸行"承安宝货"银币,也就是一砣小的银锭状物。元代把白银集中于库而使用纸币,其保证就是白银。明朝以后,白银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货币。赋税以白银结算。清代的货币政策是以银为主,铜钱为辅,银铜并用,白银形状各异的元宝和中锭、锞子、碎银等。

同时,银元已经开始流进中国。虽然五花八门,但是流通领域佔主要地位的仍是白银。至民国,货币之庞杂,花样流派之多,变化之大,尤以四川银、铜币为甚,各个防区的军阀不但操袍哥,更是金融专家,各地寺庙的香炉、烛台、佛象,连同少量银元一化,铸出的所谓银元声音:"破、滥、哑"。关于古代一枚铜钱能够买到什么东西(价值)?这个问题很难统一而论,一般来讲,一枚铜钱在当时看来就是一、二角钱,吃个简单的豆浆油条是可以的,关键是一两白银換多少个铜钱。

清朝官员每年退休工资50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多少钱?

无论是在小说或影视作品里,但凡出现花钱的情节,大家总会下意识跟当下换算一下,从而判断主角团这笔开支是用的合适还是超了。——比如金庸大师经典作品《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初来中原遇见“小乞丐”黄蓉,俩人一顿饭就吃了十九两多的银子,引起一众读者引经据典考究在南宋时期,有可能发生一顿饭吃将近二十两的事情吗。由此可见,对于钱数的敏感度是刻在大家骨子里的潜意识,那么清朝官员每年退休工资50两白银,会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要想搞清楚这件事,首先需要划分出时期,毕竟整个清朝国祚绵延二百余年,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也是不停在变化的。

何时的50两白银清朝随着国力的发展和影响力的不同,大约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从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皇太极到顺治可以算清早期,康熙、雍正和乾隆是清朝中期,再到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溥仪就算清晚期了,毕竟后面几任皇帝在位时间都不算久,而且从道光开始政治和经济就已经在走下坡路。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在位期间,大清还叫大金,正统体系还是明朝,所以那会儿退休的官员若拿50两年薪的退休银,购买力得按照明末物价标准参考。

崇祯当皇帝时大明已经处于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阶段,所以物价就跟坐过山车一样,一天一个样。比如根据《中国货币史》一书所说,崇祯十三年山东每一石大米要二十两,河南更是高达一百五十两,要知道仅在一年之前每一石的米价还保持在一两左右浮动,随着明末战争不断和官员贪腐严重,白银的价值也就令人捉摸不透。待到多尔衮入关扶持顺治入主中原以后,白银的价值开始逐渐稳定,50两白银可以在顺治年间买一匹正当壮年的军马,军马虽说不必现在的坦克那么昂贵,可也得类似一辆军用汽车的存在,所以预估50两银子能值80-100万是差不多的。

这也跟那个时期的老百姓处于新旧更迭中间有关,一到战乱年代大家都不想消费,普通人都愿意把积蓄存在家里,以防不时之需。随着康熙皇帝的时代来临,大清终于来到如日中天的上升期,白银价值在几十年内波动都不大,差不多就是康熙早期值50万人民币、康熙中期值三四十万、待康熙晚期又回到五十万人民币左右。依据就是康熙年间有一位待在北京的比利时传教士,他喜欢追求诗和远方,所以花费50两白银买了一艘可以在近海航行的船只,那么就算这艘船不怎么大,内部构造也没多豪华,约等于当下三十-五十万人民币还是差不多的。

雍正时期的整体物价跟康熙差不太多,基本50两白银也等于30-50万人民币不等,所以《甄嬛传》里帝后带着甄嬛和沈眉庄算账内一集,解暑的绿豆汤整个紫禁城一天要花费将近二十两白银,换算成人民币也就是二十万左右,对于如此人数庞大的宫女 太监来说也是挺合理的。乾隆时期,白银价值也变化不大,内置一套八间房带花园的北京四合院,差不多值90-100两左右,所以五十两银子换算成人民币也就是五十万上下。

待到嘉庆开始,白银就逐渐没这么值钱了,从一开始的约等于二十万人民币,越往后价值越低,直到同治皇帝在位时,一升米都要三钱银子,一两银子约等于现在的150块钱,所以50两白银也就是两三万人民币左右。能过怎样的生活同样一位退休拿50两白银的清朝官员,假若他生活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每月的四两出头银子,也就足够糊口,如果赶上银价暴跌不值钱的年月,一家人都得饿肚子,所以推测以清朝正处于发展实力收买人心阶段,哪怕明面上年薪给开50两,其他米面油肉的福利也都得跟上。

而这位清朝官员拿着50两退休年薪到顺治时期花销,就可以过上妥妥的退休老干部生活了,不仅一整个大家子都不用考虑吃喝问题,置办一处体面的宅子再养几个仆人都是很轻松的。待到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清朝官员的50两年薪也属于不低的收入,完全可以支撑他们丰富的退休生活,比如提笼遛鸟、写诗画画,隔三差五约上三五好友吃喝一顿都是没问题的。

不幸赶到清朝末期退休拿50两白银的官员,那就相当于现在一年收入三万人民币左右,换算到一个月就是两千多的预算,在当下也属于不高的退休工资,一家人就得勒紧裤腰带精打细算的过日子,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清末很多官员都会“告老还乡”。毕竟京城无论是吃还是住花费都大,不如回到家乡把老宅修缮一下,在门前开辟一片荒地种菜,那么50两白银也可以过得有滋有味。

假如赶到光绪和溥仪年间退休领到50两白银,那估计都很难维持一个季度的基本生活,影视作品《闯关东》中开头,朱开山的大儿子传文迎亲,就因为一袋子小米被抢,硬是再拿不出彩礼错失了一段好姻缘。朱开山不顾生死去挖金运金,以一小袋金子当启动资金,才有了几块地和几大间的房子,这就能看出白银在清末期已经通货膨胀的不值钱了。

总结综上所述,清朝官员每年退休工资50两白银,会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是随着时期不同而一直在变化的。虽说银子还是那么多数量的银子,可处于不同的年代购买力就不同。——比如顺治时期,50两银子可以买一匹军马,咋说也得值100万人民币,待到康熙年间略有下降,可也能买一艘能出海的小船,直到同治时期,就成了几千斤的大米,略等于现在的三万多人民币,购买力下调的不是一丁半点。


文章TAG:一区号白银可买多少  一克白银多少钱  一区  区号  白银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