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自己探究吧!笔者查到2014年4月25日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马宝记解说许昌“三国河流”的网文。自陉山往南,渐次成为丘陵,有南北向的汉王岗、霸王岗再南延至原许昌县境,经灵井,直达椹涧。关于这个问题,许昌长葛市文促会副会长、长葛地方史志“票友”路志纯先生有一篇非常靠谱的研究文章,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曾以许昌为县治的“颍阴县”究竟如何得名?

谢谢邀请。关于这个问题,许昌长葛市文促会副会长、长葛地方史志“票友”路志纯先生有一篇非常靠谱的研究文章,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在探究长葛古城遗存之一的长社城时,知道公元548年,当时既为县治亦为颍川郡治的长社城因大规模的战事而被水所毁,颍川郡治与长社县治均由此迁往颍阴。颍阴县在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许县所置,“颍阴”可能因颍河而得名,但颍河在今之许昌城区之南,古代以“阴阳”命地名有一定之规,即:以水划分——南北走向:北为阳,南为阴;东西走向:东为阳,西为阴。

问题来了:颍阴县并不在颍河之南,而在其北,且看今之地图(图中粗的红线为今之颍河流向):依水之“北为阳,南为阴”的规则,颍水之北的这个县不能称“颍阴”呀,但事实是它就叫“颍阴县”!于是向方家请教,有学者说是因为颍河改道了。意思是说,当年颍水流经颍阴县城之北,后来“改道”于今之许昌之南了,所以……但改道于何时,为什么改道,就笔者能读到的史料却没见有学者论及。

那就自己探究吧!笔者查到2014年4月25日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马宝记解说许昌“三国河流”的网文。马教授解说了许昌市区及周边的“三国河流”——运粮河、枣祗河、艾城河、襄城县运粮河、玛瑙河以及灌沟共6条,很遗憾,没有颍河。于是,笔者查阅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的民国二十六年(1937)《禹县志》,其《卷三·山志》载:禹之为县,山川盘纡,形势险固。

具茨、崆峒亘其北,大雄、大刘峙其西,三峰屏其南,大陵环其东。颍水入自西北而出于东南,以为襟带。这就是说,颍水在禹州境内因其北、其南和其东都有山峦相阻,是无法改道的。其《卷四·水志》载:颍水又东南十四里至褚河铺又东南七里至白垌又东南六里至沟张又东南四里至化庄又东南八里至过祁台寺入许昌县境下图是一幅清顺治八年(1651)禹州境域图,标有颍河流经如禇河、化庄等地点,与今之位置一致。

那么,颍河东南出禹州流入许昌县是否会改道呢?笔者是长葛人,长葛的陉山和新郑的具茨山都是嵩山山脉的南延。自陉山往南,渐次成为丘陵,有南北向的汉王岗、霸王岗再南延至原许昌县境,经灵井,直达椹涧。原许昌县最大的水库——孙庄水库在椹涧乡政府之西两公里处,水库西边丘陵连绵,古时此丘陵称熊耳山。由长葛陉山至此,连绵的丘陵之东即为古之“颍川平原”,这也就是说,颍河要改道,也只能在进入“颍川平原”之后,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形的挟持,是不可能改道的。

因丘陵已达椹涧,而椹涧位于许昌市区西南二十多公里,即便于此地改道,依然在颍阴县城之南!这里,还要说一下影响颍河流向的伏牛山脉的另一道山系——箕山山脉。该山脉从汝阳县东北部,自西向东蜿蜒经登封、汝州、郏县至禹州西部及东部著名的大鸿寨、三封山和柏山后,消逝在“颍川平原”。箕山山系隔颍河与具茨山山系相望,形成南北两山夹颍水而峙的独特地形。

请注意,既然颍河在流入“颍川平原”之前被南北两山“夹峙”,所以只有流到襄城县东北部,箕山余脉“消失”后,遇到较大的“坡降”,便顺势转而向南而去。让我们再看看以下资料:今之“襄城县”,词条中说:该县有海拔81—128米的岗丘7个。其中包括八士岗、百宁岗、风阳岗、麦岭岗、胡岗、尧城岗、灵树岗,面积共44.8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

而百宁岗、麦岭岗,据清道光十八年(1838)《许州志》载:“百宁岗在襄城县东四十里”;“麦岭岗在襄城东四十五里”。该志还记载有一道“伯达岗”,“在襄城北三十里,下有八塜,俗传周八士墓。”这道岗可能在“海拔81—128米”之下,故该词条无载。该词条又载:该县“北部为丘陵地带”,“全县地势呈西高东低,由西北王洛乡房村至东南姜庄乡河北王村,坡降为1:1600。

”综合以上记述,就不难理解颍河在原许昌县与襄城县之间的流向,特别是流出丘陵地带进入“颍川平原”后,为何突然掉头向南而去。这一切都说明颍河在襄城县东北部南转之以上河段是不存在改道条件的。让我们看下设置颍阴县时的西汉和宋代地图(下图为西汉地图,文首为宋代地图,两图粗红线均为颍河)。潭其骧是我国最权威的古代地理学家,上面两图均出自潭先生编印的1982年版《中国古代地图集》。

从当代、西汉、宋代有关颍河的地图上,不难看出,颍河都未曾改道。客观地说,由于其流经的地形,决定了它在襄城县东北部南转之以上河段不存在这种条件。当然,未曾改道,不等于河床没有滚动过,小的滚动是难免的,但这同改道不是一个概念。既然没有改过道,西汉初年(公元前201年)设置的颍阴县不在颍河之南,但它偏偏称为“颍阴”,是因为此前先已设置了颍阳县了吗?颍阳县设置于秦,其治在今许昌市西南,应为今襄城县一带。

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视阴阳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若以地理方位来讲,南为阳,北为阴;东为阳,西为阴,如此等等,《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万物皆有阴阳,且相负相抱。阴阳二气在互相激荡中构成新的和谐体。总之,阴阳无处不在,万事万物、自然现象皆蕴含其中。

那么,是否先有了颍阳县,后设的恰处西南、东北方位的县与其“相辅相成”、“构成新的和谐体”而谓其“颍阴县”呢?但是《汉书·地理志》载:“颍阴,秦置,为颍川郡属县,因郡内有颍水南流而得名。颍阴在颍水之东。”这就是说“颍阴县”的得名还来自颍河,且“颍水南流”,造成这个新置的县在“颍水之东”。颍水南流,前面已说过“颍河流到襄城县东北部,当箕山余脉‘消失’后,转而向南而去。

”那么,颍水之东怎么就称其为“阴”呢?依地理方位的“阴阳”来说,理当“东为阳,西为阴”的。看来,还得往“阴阳学说”里寻找。还真找到了。且看下面这段出自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0年第一期(总第40期)刘沛林著《


文章TAG:颖阳镇  公交站点  查询  许昌  颖阳镇站公交站点查询  许昌颖阳镇属于什么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