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浒传》中,其实读不到赵员外给五台山做了什么,求智真长老剃度鲁达,不过是带去了几盒礼物而已。也就是说,鲁智深的正果是除了智真长老而外,五台山所有的僧人都不及他。赵员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直接揭晓,他隐喻的是北宋的皇帝,其中,与这段五台山故事最相关的就是宋徽宗。

五台山方丈为何人,为何对鲁智深那么好?

五台山方丈为何人,为何对鲁智深那么好

鲁达-鲁智深的故事中隐藏着北宋灭亡的历史真相,因而,从赵员外领着鲁达来到五台山的那一刻起,智真方丈就开始对形容丑恶、相貌凶顽的鲁达另眼相待了。鲁达剃度后,智真长老赐法号智深,与自己平级,简直好得不得了。鲁智深不守清规戒律,大闹五台山,而智真长老对鲁智深一如既往地好,不仅没有责罚他,还把他送到了东京大相国寺做职事僧人,在皇家大寺院挂搭。

那么,智真长老凭什么对鲁智深那么好,鲁达-鲁智深的故事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值得智真长老对他好的玄机呢?智真长老原型出自《宋史·太祖本纪》五台山方丈智真为何对鲁智深那么好,这个疑问还得从赵员外这里找答案。却说赵员外从七宝村把鲁达带上了五台山,说要了却一桩心愿,在寺里剃度一名僧人。智真长老也不多问,满口应承,还说“这个事缘是光辉老僧山门”。

寺里的僧众听说智真长老要剃度这个关西军汉,立即商议阻止,劝说长老不要剃度这个人,恐日后累及山门。智真长老却说: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鲁智深入了佛门,不遵守寺里戒律,还在半山亭喝酒后醉闹山门。僧众极其不满,要求智真长老惩戒花和尚。智真长老每次都说:无奈何,且看赵员外檀越之面,容恕他这一番。

五台山方丈总是看在赵员外的面子上,对鲁智深无限的好,连佛门清规都不要了。难道,赵员外因为是寺里的檀越便有这么大的面子吗?恐怕不是。从《水浒传》中,其实读不到赵员外给五台山做了什么,求智真长老剃度鲁达,不过是带去了几盒礼物而已。智真长老之所以每称赵员外为檀越,却是因为赵员外的祖上与五台山的关系。在七宝村的时候,赵员外对鲁达说: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

所以,智真长老说的“赵员外檀越”并不是一个人。这件事,还得从《宋史》中去找答案。《宋史·太祖本纪》中说,赵匡胤早年时时运不济,漫游到襄阳,就住在了襄阳僧寺。寺庙中有一个老和尚深通先天神数,看了赵匡胤的面相,就对他说,你往北边去就会发达。老和尚以丰厚的川资相赠,赵匡胤便来到北边,投奔到郭威帐下,果然发迹。

赵匡胤知恩图报,做了皇帝后,终止柴世宗时期开始的灭佛运动,大修寺院,弘扬佛教,推行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宗教政策。《宋史》中的赵匡胤与老和尚的故事被移植到《水浒传》中,五台山老方丈的原型就是襄阳寺庙中深通先天神数的老僧,而赵员外所说的祖上,指的就是赵匡胤,也包括敬佛礼佛的赵光义。这大概应当是智真长老对鲁智深很好的缘故。

智真长老天然的喜欢花和尚假如跳过书中的情节,直接看鲁智深第二次大闹五台山之后的情况。那么,智真长老看赵员外的面子而对鲁智深好,那就说不通了。为何?鲁智深第二次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终于忍无可忍,开始出手了。但是,智真长老的出手却不是针对鲁智深,而是向赵员外发难。智真长老修书一封,以严厉的口气责令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长老命送信的两个直厅守在赵员外身边,立等回信。赵员外虽“好生不然”,但迫于智真长老的催逼,不得不立即写信承担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一切后果。这段故事,其实讲的就是宋徽宗于宣和元年(1119年)下革佛诏革佛的历史,赵员外隐喻的就是宋徽宗。我在其他文章中以“七宝村”、鲁智深禅杖的重量、花和尚吃狗肉等细节,详细解读过“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距洪太尉误走妖魔的第六十二年(1058-1119)。

赵匡胤、赵光义因佛门而发达,得了天下不忘佛缘,是天下第一大檀越。而宋徽宗却数典忘祖,下革佛诏革佛,智真长老原是怕他,而不是看他的薄面。到了宣和二年,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僧众的反抗下,宋徽宗下诏废止革佛诏,北宋这段革佛闹剧宣告终结。因而,智真长老强势要求赵员外重修文殊院。历史的真相在《水浒传》中如此演绎,可谓丝毫不爽。

但问题是,鲁智深是赵员外送到寺院的,又做了宋徽宗的狗腿子(宋徽宗属狗,所以,鲁智深吃狗肉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还对他好吗?智真长老对鲁智深好是天然的,因为,鲁达曾经三拳打死过“狗一般的人”。我曾经解读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隐藏的是导致北宋迅速灭亡的历史,也就是北宋与金国签订“宋金海上之盟”夹攻辽国的这段历史。

所以,深通先天神数的老僧原本就知道鲁达的来历。这是怎么回事呢?鲁智深将成就佛道两家正果剃度鲁达之前,为了平息众僧的非议,智真长老上了禅椅,以一炷香的功夫真魂出窍,神游三界之外。然后,对僧众说: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 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从这个情节中,也可以证实,《水浒传》中的智真长老就是资助赵匡胤那位神僧的化身。智真长老的这段话寓意极深,大致有三重意思:第一,鲁达是道家的天罡星煞,心地刚直。所谓心地刚直,意味着鲁智深将上梁山聚义,造赵员外的反。果然,鲁智深与杨志联手,打死了一条“浑邓之龙”,占据了宝珠寺(与赵员外的七宝村对看),又配合梁山斩杀了赵员外的国舅慕容知府。

最终,鲁智深将以天孤星的身份,与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起“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在东京大相国寺参与东京保卫战,抗击金兵,成就道家正果。第二,鲁智深将成就佛门正果,这个正果就是“汝等皆不及他”。也就是说,鲁智深的正果是除了智真长老而外,五台山所有的僧人都不及他。鲁智深先是做了二龙山宝珠寺的住处方丈,后来,再度“遇林而起”,夺了东京大相国寺,与林冲一道“京国显英雄”。

两次做皇家大寺院的住持方丈,五台山所有僧众能及他吗?第三,点明了鲁智深为何是花和尚。书中以鲁智深脊背上的绣花,结合智真长老的预言,交代了鲁智深为何是“花和尚”。智真长老说,鲁智深“命中驳杂”,驳杂,就是花的意思。鲁智深原本只能叫“智深”,入了佛门还带着俗家姓氏,这是道士的称谓。因而,鲁智深亦佛亦道,成就佛道两家正果,难道不是“命中驳杂”吗?智真长老深通先天神数,当然能够知道鲁智深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正果。

因而,他预言了花和尚鲁智深将按照“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的旅程,完成佛道两家正果。如此一个“光辉老僧山门”的佛道合体,智真长老当然得对他格外的好了。这其中,还隐含了佛门对道家的敬重。这样的故事及隐喻了历史真实,又阐明了施耐庵的宗教主张:佛道合一,佛道联手,佛道一同降妖除魔,“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巜水浒传》描写的佛教重地五台山有什么特点?

巜水浒传》描写的佛教重地五台山有什么特点

《水浒传》中的佛教重地五台山被写成了皇家寺院,这里发生的故事都与赵宋官家息息相关。五台山发生的故事,是一段北宋的家史、宗教历史,更隐藏着北宋的亡国历史。这就是《水浒传》中描写的佛教重地五台山的特点,其中藏有真实的历史。怎么讲?五台山的故事暗喻赵员外数典忘祖书中最先提到五台山文殊院的人,就是雁门县的赵员外。

赵员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直接揭晓,他隐喻的是北宋的皇帝,其中,与这段五台山故事最相关的就是宋徽宗。为什么赵员外主要指的是宋徽宗呢?我先说两条证据来证明:第一,赵员外家住在雁门县,但却有一座名叫“七宝村”的庄子。七宝,说的是佛门七宝,以《阿弥陀经》所说的佛门七宝,指的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

这个七宝村对应后文二龙山宝珠寺,二龙,说的就是北宋的两代皇帝,无论指的是宋真宗、宋徽宗,还是宋徽宗、宋钦宗,都以“二龙”隐喻。“九天玄女庙”的故事中所说的“二龙戏水”,暗喻的就是宋徽宗、宋钦宗坐井观天。第二,赵员外在七宝村对鲁达说,他祖上曾经给寺里舍过钱,是五台山文殊院的檀越。这就是说,赵员外并没有布施过五台山,“赵檀越”不是引鲁达上五台山的赵员外。

《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赵匡胤年轻时四处寻找机会不遇,寄居在襄阳僧舍。一位深通先天神数的老僧看了赵匡胤的面相,便厚赠于他,指引他往北边去。赵匡胤在老僧的资助下,来到北边,遇到了后来成为后周太祖的郭威,因而发迹。赵匡胤做了皇帝,十分重视佛教,一改柴世宗灭佛的政策,促进了佛教的迅速发展,确立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宗教格局。

所以,赵员外说的“祖上”指的是这么回事,他本人并没有给五台山舍过钱。宋太祖得国,与襄阳老僧资助有很大的关系。而那位神秘的老僧,便投影在了智真长老身上,这位《水浒传》中的神僧念在赵员外祖上的恩义上,不断给赵员外的薄面。但是,赵员外却数典忘祖,弄来了一个狗腿子大闹五台山,对佛教重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智真长老也毫不客气,派人给赵员外送信,要求赔偿。

而且,命下书僧人必须拿到赵员外的回信。拿不到,就一直等。赵员外无奈,只得承认有错,这才重修文殊院。这段故事寓意极其深刻,隐藏了北宋徽宗时期的一段革佛历史,更隐藏了北宋已经不是原来的“祖上”,赵员外的祖上不是得到襄阳老僧资助的赵匡胤。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发生在宣和元年鲁达做了和尚,就是鲁智深。既然做了和尚,就应当遵守三皈五戒。

但是,赵员外却不断地给鲁智深送酒送肉。几天不送,鲁智深便“口中淡出鸟来”。于是,私自下山,来到半山亭喝了一桶酒,第一次大闹五台山。鲁智深这次醉闹五台山,不过是小打小闹,赵员外似乎感到不过瘾,便召唤鲁智深下山,策划了一次破坏性极大的大闹佛门闹剧。第一次醉闹五台山之后的三四个月,天气忽然暴暖,书中交代正是二月天气。

这一天,铁匠铺的“待诏”以打铁的声音把鲁智深召唤下山,来到一处市井。书中写得明白,铁匠铺的掌柜的是“待诏”,而不是手艺人“待招”。待诏,是皇帝身边的人,主要职责是陪皇帝附庸风雅,文娱消遣。同时,也有传诏的职责。鲁智深所到的“待诏”铁匠铺,就在“父子客店”的隔壁。父子客店与“二龙”一样,说的就是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待诏”可不就是在皇帝的“间壁”吗?既然“待诏”把鲁智深召唤下山,必定是要传达皇帝的诏令了。

那么,“待诏”给鲁智深传达的是什么样的诏令呢?“待诏”所传的诏令就是“革佛诏”,宋徽宗下诏令革佛。《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下革佛诏,其主要内容是把佛降为道教的大觉金仙,僧人要入道学,称姓氏,寺院不准挂寺院的牌额,一律要改成道观。那么,又如何从书中找到证据证明,“待诏”给鲁智深传达的就是“革佛诏”呢?其一,鲁智深在待诏的建议下,打造了一条重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

六十二,是个时间概念,指的是从嘉祐三年(1058年)误走妖魔起,经历六十二年,就是1119年,即宋徽宗宣和元年。其二,打造完禅杖后,鲁智深吃了一顿狗肉,怀揣狗腿大闹了五台山。宋徽宗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1082年,这一年干支壬戌,属狗。因而,《水浒传》中的“狗”指的就是宋徽宗。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隐喻的就是这样一段革佛历史。

宋徽宗对佛教的破坏,施耐庵认为,也是宋徽宗误国的一大罪行,更是盗贼蜂拥乱世的一大诱因。大量的僧人失去寺院,依附于寺院(五台山附近)的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揭竿造反。五台山隐藏了北宋王朝家史赵匡胤得到襄阳老僧的资助,因而,才得到了后周天下。做了皇帝后,大兴佛事,五台山有书中的气象,是赵员外“祖上”的感恩结果。

但是,赵员外却鼓励、唆使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破坏佛教重地,这等数典忘祖的行为,赵匡胤的后代是做不出来的。上文讲到,大闹五台山的故事发生在宣和元年二月,那么,这段故事中的赵员外必定就是暗指宋徽宗了。宋徽宗难道不是赵匡胤的后代吗?当然不是。《水浒传》“引首”故事中,施耐庵交代了自宋太宗之后,所有的皇帝都不是赵匡胤一脉,而是宋太宗的后代。

宋太宗做皇帝时,基本上沿袭了宋太祖的宗教政策,在宫廷中信奉佛教,他的几个女儿带发修行。其中,最小的女儿申国公主在父亲去世后,向宋真宗请求出家为尼,以了父亲的敬佛之心。宋真宗批准了妹妹的出家请求,在开封城西给她建了一座寺院,题名“崇真寺”。申国公主出家为尼得到了宋真宗的批准与资助,也是“祖上舍钱”做檀越的暗喻。

“祖上”如此敬佛,宋徽宗却革佛,岂不是大逆不道的数典忘祖?宋真宗虽然有这么一段佛缘,但却是一个崇道至迷的皇帝,因为信奉玄武真君,因而得了这么一个庙号。《水浒传》中不承认这个皇帝的存在,认为他原本就不该做皇帝。施耐庵的这个观点是这样表述北宋传位家史的:(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

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施耐庵说,宋太宗把皇位直接传给了赤脚大仙宋仁宗,其中,就“遗漏”了宋真宗。为何这样写呢?因为,宋太宗篡位后,炮制了“金匮之盟”。但是,宋太宗并没有遵照盟约,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孙。假如按照盟约的约定,应当是四弟赵廷美做皇帝,然后,再把皇位还给大哥赵匡胤的儿子。如此,历史上恐怕就没有宋真宗了。

所以,赵员外对鲁达说的那句话一语双关,宋徽宗违背了祖上的儒道佛三教并立的格局,而且,他不是感恩佛门的赵匡胤的后代。智真长老记着赵员外“祖上”的恩德,给赵员外面子,但赵员外如此革佛毁佛,智真长老也绝不妥协。《水浒传》中的佛门重地五台山就是这样的“特点”,隐藏着北宋王朝的家史、宗教史,甚至是亡国史。后来,施耐庵又以火烧瓦罐寺的故事,隐藏了革佛运动的失败,僧人鲁智深反叛,北宋王朝便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文章TAG:五台山  山西  山西五台山介绍  五台山是什么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