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银行(金华市区)柜员月薪?

1200

还行吧!

中国银行金华市分行,中国银行(金华市区)柜员月薪

2,金华婺城区金发广场中国银行是什么支行

中国银行金华开发区支行

你好! 中国银行开发区支行 打字不易,采纳哦!

中国银行金华市分行,中国银行(金华市区)柜员月薪

3,金华中国银行联系方式

0579-82304448 保证可以打通的;这个号码我都用了四年了。

可以),主副卡样样全能

中国银行金华市分行,中国银行(金华市区)柜员月薪

4,中国银行!!

缺省帐户是你的卡的默认帐户,不论什么卡,选缺省帐户都没有错.

中行ATM使用时,第一次输入密码时,系统不进行校验,直接进入交易画面,进行实际交易时(如查询取款等),才校验密码.如果进入时输入密码不符,系统这时候就会提示密码有误.

农行的网银比较麻烦,主要是证书的问题.如果不懂,可以打农行客服95599问

存钱吧 密码错了照样存

换电脑要重新下载证书

5,中国银行几点下班?_

中国银行每周一到周五17点下班,星期六16点下班,星期日及节假日休息。不同地区的上班时间可能会有所差异,建议拨打中国银行客服电话咨询。

中国银行办公时间安排:对公业务:周一到周五早9:00到17:00,周六日及法定节假日不办理对公业务。私人业务:每周一到周五早9:00到17:00,星期六工作时间是早10:00到16:00,星期日及节假日休息。具体到某一家营业网点,可以拨打中国银行客服电话咨询,不同地区的上班时间可能会有所差异。

部分区市中国银行星期六星期天以及节假日都是不上班的,而且周末、节假日期间,中国银行只不支持办理个人业务,不支持办理对公业务,如果要到中国银行办理对公业务的用户,只能选择在周一到周五办理。

而不同地区,中国银行上班时间也各不相同,主要以本地区情况为主。有些地区银行在周六日一般上班,不过周末营业时间有所变化,一般是10:00-16:00,只有对私业务、商业银行及小银行可能不上班。银行周六日在上班期间可以办理业务,一般是个人业务办理。

6,中国银行几点上班?_

对公业务:每周一到周五,早晨9:00到下午5:00营业,节假日休息。私人业务:每周一到周五,早晨9:00到下午5:00营业;周六,早晨10:00到下午4:00营业,节假日休息。因各地区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请您详询中国银行网点工作人员进行确认,以网点对外为准。

工作日上午9点到下午5点,中午会关闭部分窗口;周六周日是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不提供对公业务办理。具体到你所在区域要查询的具体网点,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拨打当地中行客服95566人工查询或在线咨询中行官网客服,可以得到满意的答案。就近咨询网点大堂经理也可以。

一般而言,大部分地区的中国银行营业时间都是朝九晚五,五点下班,停止营业开始结账。个别网点例外。比如对公网点有可能提前下班。

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银行,国家副部级单位,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发钞行,于1912年2月5日成立。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直接投资、证券、保险、基金、飞机租赁等,先后在中国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

7,中国银行上班时间是怎样的?_

中国银行上班时间:工作日上午8点半到下午5点,中午会关闭部分窗口。周六周日是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不提供对公业务办理。由于各地区网点营业时间略有不同,可以关注“中国银行微银行”微信公众号,查询网点信息并拨打网点电话详询营业时间。

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经孙中山先生批准,于1912年2月5日正式成立。总行位于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号,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银行, 国家副部级单位。中国银行是中国唯一持续经营超过百年的银行,也是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

中国银行营业时间:

工作日:一般情况下,中国银行营业时间为上午8点30到下午5点,中午关闭部分窗口;

周六周日:一般情况下,中国银行营业时间为上午9点到下午4点,不提供对公业务办理;

法定节假日:一般情况下,部分营业网点会营业,具体安排参照中国银行的营业网点公告。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网点有可能会与此有所不同,详细情况建议拨打95566咨询中国银行客服。还可以关注“中国银行微银行”微信公众号,选择下方菜单中“微服务-周边网点与ATM-排队取号或周边ATM”功能,查询网点信息并拨打网点电话详询营业时间。

8,各银行卡号的开头号码是什么?

各类银行卡卡号开头是2113: 1、436745 中国建5261设4102银行VISA龙卡贷记卡 2、622280 中国建设银行支付宝龙卡借记卡 3、458123 交通银行VISA普通卡 4、521899 交通银行MC信用卡普通卡 5、622260 交通银行太平洋卡借记卡 6、402674 上海银行VISA金卡 7、622892 上海银行借记卡 8、622188 中国邮政储蓄绿卡借记卡 9、602969 北京银行京卡借记卡 10、622760 中国银行中银都市卡 11、409666 中国银行BOC系列VISA标准卡普通卡/VISA高校认同卡 12、438088 中国银行国航知音信用卡 13、622752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长城人民币贷记卡普通卡 14、427020 中国工商银行VISA学生国际信用卡。 扩展资料 借记卡 常见银行卡背面 1、借记卡按功能不同分为转账卡、1653专用卡、储值卡。借记卡不能透支。 转账卡具有转账、存取现金和消费功能。 2、专用卡是在特定区域、专用用途(是指百货、餐饮、娱乐行业以外的用途)使用的借记卡,具有转账、存取现金的功能。储值卡是银行根据持卡人要求将资金转至卡内储存,交易时直接从卡内扣款的预付钱包式借记卡。 3、借记卡〔debit card〕可以在网络或POS消费或者通过ATM转账和提款,不能透支,卡内的金额按活期存款计付利息。消费或提款时资金直接从储蓄账户划出。 4、借记卡在使用时一般需要密码(PIN)。借记卡按等级可以分为普通卡、金卡和白金卡;按使用范围可以分为国内卡和国际卡。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银行卡

建议提供卡号前六位,以便判断。卡号的前6位数字代表发卡行标识代码,也叫BIN号,不同的BIN号代表了不同的银行卡组织和卡片级别。

目前新2113办的卡已经没有这种了:622200-622239 中国工商行5261 622138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 622933 兴业4102银行 622517-622523 上海浦东发展1653银行 622580 招商银行一卡通 622669 中国光大银行阳光借记卡 622622 中国民生银行普通借记卡 622690 中信实业银行理财宝…… 9开头的是只能在国内使用的银联标志卡(非银联标准卡)、37) 中国银行电子借记卡是601382, 特例622开头的是中国银联标准卡北京银行的602969卡按银联标准卡处理部分银联标准卡分配,3开头的是jcb、大莱俱乐部的卡(好像分别是35,是 maestro卡(master的借记卡)、36中国工商银行 牡丹灵通卡·e时代银行卡中4开头的全部是 vsia卡、运通,5开头的大部分是 mastercard卡

中国工2113商银行 牡丹灵通卡·e时代5261银行卡中4开头的全部是 VSIA卡 41025开头的大部分是 MasterCard卡 3开头的是JCB、运通1653、大莱俱乐部的卡(好像分别是35、36、37) 中国银行电子借记卡是601382,是 Maestro卡(Master的借记卡),特例 622开头的是中国银联标准卡 北京银行的602969卡按银联标准卡处理 部分银联标准卡分配: 622200-622239 中国工商银行 622138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 622933 兴业银行 622517-622523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622580 招商银行一卡通 622669 中国光大银行阳光借记卡 622622 中国民生银行普通借记卡 622690 中信实业银行理财宝……9开头的是只能在国内使用的银联标志卡(非银联标准卡),目前新办的卡已经没有这种了,但是社会上使用的比622还多

1、622848是中国农业银行卡卡号的开头。 2、银行卡卡号是指各个银行发行的硬卡上的编号代码,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号段有统一的规定。卡号的前6位数字代表发卡行标识代码,也叫bin号,不同的bin号代表了不同的银行卡组织和卡片级别。如622848 中国农业银行世纪通宝借记卡,622568 广东发展银行新理财通借记卡,436742 中国建设银行visa龙卡借记卡。

9,中国近代金融史纲_

文章来源: 克念|近代史论语(ID: history-lunyu)

一、 民国之前中国的金融状况

基础货币

清政府对于金融业缺乏制度性的管控措施,但对于金融本身,还是有着明确的制度。这主要体现在币制方面。当时中国实行“平行本位制”,即银铜复本位制。但问题在于,政府只对铜钱的铸造进行监管,严禁民间私铸,但对于白银的铸造及流通,却采取放任的态度。

在清朝初期,已经确定“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货币政策原则,并规定一千文铜钱兑换一两白银的流通原则。但在具体实行中,银两的重量、成色和计量单位非常复杂和混乱。甚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部门间自行其道,有“库平”(37.301克)、“漕平”(36.65克)、“司马平”(37.797克)等不同的衡度标准。

为应对这种混乱的局面,民间商人逐渐摸索出一套兑换方法,并设立“规元银”这种虚拟记账单位。举例说明,当时一锭元宝为五十两纯色白银,折合成纹银差不多是五十二两七钱,再以“规元”计数,那么进账五十两元宝,在账簿上必须记录为“收到规元五十三两七钱七分五厘五毫”。有了如此统一的记账标准,各行各业的白银交易和兑换就有了清晰的规范。

银元的普及

一般近代史学者把道光二十年(1840)的中英战争爆发作为中国被迫进入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时代的开端。但略去政治含义,仅从金融意义上来评估,中国在货币交易上接纳外资注入,早在嘉庆年间(1795—1820)就开始了,其标志便是银元的普及。

在此之前的乾隆后期,苏州、松江等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专用外国银元,其流行最为普及的,是被市民称为“佛头”的西班牙银元。

一般而言,外国银元产地无论是西班牙、墨西哥还是美国,其一枚都折合纯银七钱二分,而且除墨西哥“鹰洋”之外,成色都非常统一,便于交易和计算。由此,在口岸地区银元事实上已经取代传统银两,成为大宗交易的主要货币。

1843年上海开埠,来这里的外国商人惊喜地发现,上海、苏州、宁波、杭州等地的商人早就通用银元了。

外资银行的进入

1847年,丽如银行(Oriental Bank)在上海开业,这是英资银行,也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境内的开始。随后,被香港称为“渣打银行”的麦加利银行(Chartered Bank)和汇丰银行分别于1858、1865年在上海开业。

汇丰银行于1874年开始了针对清政府的政治借款,从此深入地纠缠进中国的政经漩涡,自身也发展成亚洲最大的银行之一。由于身处租界,因此这些外资银行发行纸币(银元兑换券),不受中国政府的监管。

中央政府加强金融管控

十九世纪末期,全球金融态势发生重大转变,明显的标志就是金本位制的确立,和中央银行的设立。清政府也起而应对,朝这两个方面缓慢转型。

金本位制

当时中国富商有囤积银两(银元)的习惯,使得白银沉淀,不再进入流通领域。如此造成银价高昂,原本一两白银折合一千文铜钱,在光绪年间已经上涨到一千六百文铜钱。

而且随着世界各国纷纷转为金本位制,全球金价逐年高扬。1873年,中国市场金银比价为1:15.93,到1909年,上涨至1:40.29,三十六年间涨幅为2.53倍之多。如此,清廷不得不考虑,是否要改为金本位制。但是此时朝廷重臣各执一词,意见很不统一,因此这一项币制改革成为悬案。

中央银行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的设立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具有“官督商办”的性质,尚未具有中央银行的功能。1905年,户部银行成立,后改名为大清银行。这是中国第一家具有国家银行性质的现代化银行,主要业务在于发行纸币,以及经理国库事务和政府公款的出入。

1911年3月,该银行开始缩小普通银行的业务,以战略性、政策性的“维持币制,活动金融”为己任,准备正式转型为中央银行,但10月辛亥革命的爆发打断了这一进程。

金融风暴

1910年7月,全国性金融危机“橡皮股票风潮”爆发。

橡皮股票就是以种植橡树、割取树胶为业的公司发行的股票。1909年发生世界性的橡胶涨价,导致市场上橡胶业股票迅速看涨,票面额六十两白银的股票被翻炒至一千五百两之高。但是,随着美国政府对橡胶消费限制令的出台,国际橡胶价格又大幅度回落,橡皮股票的交易价也开始暴跌。这使得外资银行开始对市场失去信心,拒绝收取钱庄开出的庄票,并停止拆借而收回欠款。

这一系列举措,加上辛亥革命在华中的外贸重地武汉爆发,使得上海53%的钱庄倒闭,损失总额超过二千万两白银。

币制混乱,金融行业缺乏监管,外资银行独大,金融环境恶劣。就在这种严重的态势下,中国进入了1912年,进入了中华民国。

二、 北洋政府的金融局面

财政上的困窘

辛亥革命胜利后,1913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1913年10月被第一届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但是这个总统位子的压力非常之大,新生的中华民国首先要面对的是财政上困窘。

当时清廷的中央财政收入为一亿九千万元,其中92%来自全国各省的财政上缴。但到了1912年,中央财政收入只有三千万元不到,且军费膨胀,入不敷出。

由于财力的困乏,中央政府只能靠向外国银行借款度日,而且许多优秀的财政金融措施也难以推行。

币制统一

清末白银已经成为主要货币。但当时政府并不铸币,市面流通为民间熔铸的银两和外来银元。一方面,这种“两元并行”极大程度地妨碍了各地各界的金融交流;另一方面,外国货币的通行也损害了中国的金融主权。

更重要的是,由于政府在货币发行方面的缺席,使得中央已没有任何货币本位可言,无论朝哪个方向改革,都没有事实基础。

有鉴于此,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2月颁行《国币条例》,决定发行重量七钱二分的一元银币,正面为袁世凯头像。这枚被后世俗称为“袁大头”的国币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确定法定货币,也标志着银本位制的确立。

金本位制无法推行

《国币条例》的实施细则中说明,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只是权宜之计,其最终目标是实行当时已经为国际惯例的金本位制。1915年8月,财政部颁行该条例的修正案,决定发行面额为十元、二十元的金币,以为过渡到金本位制作准备。

但随着袁世凯的去世,此事没有了下文。1918年8月,段祺瑞政府决定整理币制,发行“金券”,以正式实行金本位制。但由于当时国内军政分裂造成的财政混乱,这一政策没有得到有效推行。整个北洋政府时期遂以实行银本位制而告终。

银元行市的统一

清末中国银元行市,以墨西哥“鹰洋”为主。1915年1月,被称为“袁大头”的国币正式面世,逐渐取代了外国银元的地位。本来外国银元占完全的主导地位,据财政部统计,1917年10月,上海市面上流通银币近一千五百万元,其中国币只有一百余万元。

1919年6月,上海金融界借着“五四”运动的反帝风潮,决定取消外国银元的行市,而代之以国币为主币。到1927年底的数据,国币“袁大头”的市场份额已经占据三分之一。

三、 民间金融业的勃兴

中国北方金融业的发展

自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华北的农业就开始欣欣向荣,无论品种还是产量都逐步和南方接近。检验一个地区农业的进步程度,需要考察其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整个农业生产面积中的比重。

据调查,民国的整个华北农村,差不多有7—10%的农田种植棉花,26—47%的农田种植花生,20—40%的农田种植烟叶。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标志着农业产品商品化的转型,也为华北地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物质保证和资金保证。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1914年7月欧战的爆发,导致国内的民主化历程加快和列强无暇在亚洲加大经济压迫,这两个原因从内从外刺激了中国民间金融业的现代化改造,现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纷纷诞生。

最著名的有所谓的“南三行”,即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和浙江实业银行,也有所谓的“北四行”,也就是盐业、金城、大陆、中南四大银行。“北四行”的主要根据地是天津。

“北四行”的力量

这些北方金融家和北洋政府(及其官办银行)都有着密切联系。盐业银行创办人张镇芳是大总统袁世凯的姻亲;金城银行创办人周作民是安徽督军倪嗣冲的财政幕僚;大陆银行创办人谈荔孙是中国银行南京分行经理,也是总统冯国璋的金融顾问;中南银行创办人胡笔江是交通银行北京分行经理。

因此整个北洋时期(1912—1927),由于天时、地利、人和之具备,“北四行”发展迅速,并在发展之中逐渐联合。1922年,这四家银行组建“四行联营事务所”,随后又组建“联合准备库”和“四行储蓄会”,成为现代意义上最重要的民营战略银团。

到1927年,“北四行”实收资本达到二千七百万元,与之比较的是,包括“南三行”在内的其余二十七家民营银行实收资本总额为三千二百四十万元。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成立

1917年1月,由孙中山领衔,虞洽卿、戴季陶、张静江等人附议,向北洋政府农商部申请成立“上海交易所”,从事证券和物品(花纱、金银、布匹、皮毛等)交易,北洋政府只批准进行证券交易。后因张勋复辟和孙中山南下护法,此事遂延搁下来。

经虞洽卿等人的数次努力,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终于在1920年7月正式开幕。当时每股三十元,孙中山、蒋介石等国民党人均有参股,或者代表国民党入股。主要经营者有张静江、陈果夫等人。按照当时约定,盈利所得当贡献给党组织作为革命经费。

蒋介石的投机商生涯

从设立到创建,孙中山对于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但随着1920年11月再度南下护法,他将经营任务转交给了张静江等人。这段时间蒋介石对于自己的职业前景也游移不定,既想出国考察,也想自我创业,甚至想成为一名“作棉花、棉纱买卖”的经纪人。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设立,正好满足了这一愿望。

交易所自身也发行股票,称为“自有股”,原始股价三十元,蒋介石主要是和张静江、陈果夫在一起从事这张股票的投机炒作。

交易所以一百二十五万元的实收资本额,半年内就赢利五十万元,导致自有股的大幅度上涨,最高幅度甚至达到每股一百五六十元,蒋介石从中获利颇多。因此,他这一两年常徘徊于军事前线、上海交易所和奉化老家之间,对于今后的生涯规划一直举棋不定。

“信交风潮”

由于证券物品交易所丰厚的赢利,使得许多投机商纷纷效仿,到1921年9月,上海的各类交易所竟然达到一百三十家,而许多为交易所提供资金支持的信托公司也应运而起。这些信托公司一方面从钱庄吸纳资金,另一方面用这些资金在交易所从事投机炒作。当钱庄发现交易所股票估价虚高,已经超过原价六七倍的时候,产生信心危机,及时采取收缩方针,不再对信托公司放款,导致股票投机者资金运转失灵,信托公司和交易所纷纷倒闭。

这就是继橡皮股票风潮后又一次大型金融危机——信交风潮。

对于蒋介石的影响

这次风潮的直接后果就是原有的一百三十家交易所基本上全部倒闭,到风暴过后只剩下六家。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虽然能够幸存,但张静江、陈果夫、蒋介石的股票投机活动全面崩盘,血本无归,蒋介石在上海开立的投资公司甚至付不出蒋经国十五元的服装费。

这次风潮对于蒋介石打击很大,使得他明白自己在金融方面并非长才,今后不应该以此为业。此后蒋介石虽然还不时处理交易公司的收尾工作,但自1922年10月之后,他已经决心专门从事军政工作,对于金融行业,下决心不再涉足。

四、 国民政府“中中交农”四行体系的形成

中央银行的设立

近代以来,清政府就有设立中央银行的打算,但到1928年11月,这一构想才由国民政府付诸实行。中央银行总行在上海,分行遍布全国。第一任总裁为宋子文,第二任总裁为孔祥熙,其后是俞鸿钧、贝祖诒、张公权、刘攻芸等人,他们都是民国时代最著名的金融家。

央行的职能,主要是统一国家币制,统一国家金库,调剂国内金融。在法币政策未施行之前,央行既铸造国币银元,也发行银元兑换券;央行还对外汇、金银买卖进行审核和管理。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国有化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原本都是清政府设立的国有(官办)银行,设立以后,延及北洋时期,还承担了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但随着股权结构中民间商股的增加,这两家银行在北洋政府时期逐渐摆脱了国家的控制。

国民政府成立后,训令中国银行改为国际汇兑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为全国实业发展银行,分工协作,效力国家。国民政府也逐年加大对这两家银行的官股注入。

1935年,名为“白银风潮”的金融危机爆发,为了更能形成集团抵御危机,并进一步统一币制,国民政府加大注资力度,使得中国、交通这两家银行基本完成国有化过程。

农民银行的设立

中国一向以农业立国,因此,如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一直是有良知的金融家、政治家考虑的问题。国民政府成立后,农业合作运动开始大行其道,其背景是国民党中的重要人物,如陈果夫等一向是该运动的主张者,如今政权在手,便逐渐用金融作杠杆,以资金带动生产,以生产固化信用。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等金融家也站在社会责任的角度在思考这一问题,并追随国民政府,在广大农村进行小额农业贷款和农村合作事宜,为这项运动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金融经验。

1932年11月,国民政府在华中地区成立农村金融救济处,渐而发展成“四省农民银行”,并在此基础上,于1935年6月成立中国农民银行,主要办理农业小额信贷和农业债券发行,以国家的力量推行农村合作事业。

五、 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正式实施

国民政府成立时期,全国通行货币为银元,其中三分之一为北洋政府发行的国币“袁大头”。但民间记账依然是沿用清朝中叶的旧规,即以虚拟银两“规元”为计数单位。支持“两元并行”的为全国大部分钱庄,因为在两元兑换中,这些钱庄有利可图。但币制改革不容等待。

1933年4月,财政部明令“废两改元”,确定银元为唯一本位币,全国任何商业、金融交易只能用银元记账,并规定了一枚银元折合七钱一分五厘规元的换算率。至此,银两在全国范围内被正式废除,经历千余年的银两制度从此退出货币制度,再也不复存在了。

“白银风潮”爆发

当时美国政府为缓解二十年代末大萧条带来的通货紧缩,于1934年6月实行《购银法案》,开始白银国有政策,并向全世界进行收购。受此政策影响,全世界白银价格于一年内猛涨两倍半,中国的白银也因此大量外流。

由于中国实行银本位制,白银的巨额外流造成了支付不足以致银根紧缩,物价大幅度下跌,导致出口量下降,工厂严重开工不足。受灾最严重为天津和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当时交易额只有早先的十分之一。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下跌,原本以房产抵押为主业的银行、钱庄饱受冲击,一年之间,上海有二成的民营银行和钱庄破产。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大型的全国性金融危机“白银风潮”。

孔祥熙力行法币政策

1933年11月,已经是中央银行总裁的孔祥熙被特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他临危受命,用币制改革来应对危局,即实行汇兑本位制,发行不兑现纸币(即法币)来回笼市场上正在外流的银币,将其出售给美国。

由于法币对于银元有币值上的虚估,因此一旦发行便造成事实上的货币贬值,以期产生通货膨胀,以此来刺激物价回升,达到经济回暖的目的。对于1935年11月正式施行的法币政策,有历史学家评论道:

“法币政策使中国摆脱了1934—1935年的金融危机,……实行纸币流通制度符合世界币制发展的潮流,而且客观上又为抗日战争做好了币制上的准备。”

法币政策还使国民政府回收了大量白银得以出售给美国,换回的外汇成为支持抗战进行的有力财政保证。据美国财政部的档案显示,从发行法币的1935年到珍珠港事变爆发乃美国全面援华前夕的1941年,中国政府共向美国政府出售了五亿五千万盎司的白银,换回了二亿五千万美元的外汇,用于战时粮饷械弹的采购和支付。

六、 抗战时期中国的金融危局

逆势而上的财政积累

1938年元旦,孔祥熙升任行政院院长,仍兼任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虽然两年后将院长职位主动让给蒋介石,但仍全权负责行政院事务。到其远离政坛的1945年为止,八年抗战时期,中国政坛蒋介石和他最为重要。前者以军事带动政治,负责全盘政略,后者以财政带动行政,负责经济战略。

孔祥熙的成就可以用一个数字对比来说明。根据中央银行的档案记录,在抗战爆发前夜的1937年6月,中国政府拥有的金银外汇储备总额为三亿八千万美元,其中黄金四千五百万美元;而到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他辞去所有职务的时候,国库拥有美元九亿,黄金六百余万两,合计金银外汇储备十二亿美元。

弱国的生财之道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军进入中国。因战争需要,美军在四川、云南等地修建了许多机场。由于在中国采购生活物资和支付修建机场的劳工报酬都需要用法币支付,美军就直接在黑市上用美元兑换。

按照官方牌价,一美元能够兑换二十元法币,后来上涨到四十元;按照黑市牌价,一美元能够兑换一百元法币,后来上涨到二百元。

美军去黑市兑换当然是中国财政的损失,孔祥熙及时阻止了这种行为,声称这些生活物资的采购和劳工报酬的发放先由中国政府用法币支付,最后向美国政府用美元结账。

1944年7月,孔祥熙乘赴美参加国际货币基金会议之机,要求美国偿还六亿美元的欠款,这和美国印象中的一亿多美元的数额,差距甚远。最后经两方商议,同意欠款总额确实为六亿美元,部分支付现款,部分以战争剩余物资抵债。

这些所谓的“剩余物资”其实不过是即将过期的罐头、香烟,还有服装和汽车,但孔祥熙毕竟为中国讨要到了二亿二千万美元的现款,这对于当时已被八年抗战基本拖垮的中国财政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七、 战后的金融崩溃

苏州籍金融家贝祖诒

1923年宋子文在广州为孙中山筹办中央银行并于翌年担任行长,曾为平准筹款事宜赴香港金融界商谈,时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经理的苏州籍金融家贝祖诒给予贷款五十万元,自此以后,他和宋子文成为莫逆之交。

贝祖诒一方面是中国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和中国外汇管理的顶级人物,另一方面,由于宋子文长期掌管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工作,身为中央银行理事的贝祖诒也成为国家金融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

国民政府废除银本位制,改革货币管理制度,发行全新的纸币——法币以维持市场信用,进而面对东亚越来越紧张的政治局面和军事挑战,这一过程,贝祖诒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

宋子文的金融政策

1946年3月,随着宋子文担任行政院长,贝祖诒作为宋氏最忠实的追随者和最信任的操作者而履新中央银行总裁。1946年的中国暗流汹涌,抗战造成的大量失血远未复原,国内某些势力又剑拔弩张,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可以想见。

为此,由贝祖诒参与拟订而全力执行的稳定币值政策出台了:一方面开放外汇市场,另一方面实行黄金配售,意图释放央行库存的美元和黄金,来换回民众对于国家纸币的信心。

内战爆发后的金融局面

随着1946年春末,战火从东北向关内蔓延,全国都进入了战争状态,全年的军费预算被国防部(****)于五个月内就花费殆尽。

按照常识,当百姓对纸币不再抱有信心的时候,就会对外汇尤其是黄金抱有特殊需求以获取经济安全感;而国家因战争需要,只能利用外汇向外国采购军火,用黄金支付军饷粮秣等国内开支。

如此,中央银行的第一要务并非是向国内抛售黄金以稳定币值,而是终止外汇、黄金的市场交易,对经济进行“总动员”式的统制管理,一直到战争结束。

但直到1947年2月局面不可收拾的时候,随着宋子文、贝祖诒的黯然下野,这项政策才宣告终止。

金融崩溃的“罪魁祸首”

根据时任中央银行稽核处处长李立侠的回忆,在1946年底到1947年初这段时间,因为抛售政策,国库外汇损失三亿五千万美元,黄金损失达三百五十万两,占一年前库存的四成之多。蒋介石曾为此公开批评宋子文道:

特别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间,行政院宋院长擅自动用了中央银行改革币制的基金,打破了政府改革币制的基本政策,於是经济就在通货恶性膨胀的情势之下,游资走向投机垄断,正当的企业不能生存,中产阶级流于没落,社会心理日趋浮动之中,经济崩溃的狂澜,就无法挽救;这是大陆经济总崩溃最重要的环节,亦是今后经济事业最重要的教训,不可不特别警惕。

挽救之道:金圆券

为对应金融崩溃的局面,1948年8月,蒋介石决定实行金圆券政策,以法币三百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南京政府还规定取消金银外汇的自由交易,由政府统制收购。

两个月间,国民党政府通过这一政策于民间回收了金银外汇折合美元近二亿元,其中黄金一百六十六万两。这对于推行当时的内战注入了金融支持,但也饮鸩止渴,为其后的金融总崩溃铺平了道路。

逻辑混乱的金融对策

按照国民党政府的训令,用金圆券收兑民间金银外汇的截止日期为9月30日。但到了当天,政府又宣布延长收兑期限一个月。这无疑宣告当局的纸币发行准备金不足,由此市场信心崩溃,普通百姓纷纷抢购物资,富商豪门尽力囤积居奇,经济和金融的力量冲破了南京政府的金融管制和限价政策,财政部长王云五引咎辞职。

国民党政府又于11月底重新开放金银外汇的自由交易,引起了市民抢购,一周之内,仅上海一地就流出黄金二十万两。整个开放金银存兑时期共一个多月,由中央银行流向民间的黄金高达五十万两之多。

金圆券的破产

由于限价政策的失败,金圆券剧烈的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发行量不断冲向新高。有鉴于此,当时水电费均以美元来计算单价,而民间交易改用银元。

1949年1月,由于金融、军事、政治的多重失败,蒋介石黯然下野。2月,代总统李宗仁颁行《财政金融改革案》,宣布完全开放外汇金银的自由交易,承认民间银元交易的合法,并明令一切军费开支均统一用银元结算。

这事实上宣告了金圆券的彻底破产,而此时的国民党政府也已经岌岌可危,距撤离大陆已经为时不远了。

在这个话题无孔不入且热爱阅读的新媒体编辑部,我们经常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公众号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众、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鲜玩意儿。

现在,它们都将一一出现在这个栏目里。

我们也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留言向我们推荐您读到的低调好文。

本文由公众号「近代史论语」(ID:history-lunyu)授权转载,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关注。


文章TAG:中国银行金华市分行  中国银行  金华市区  柜员月薪  中国  中国银行  银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