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铜业个股

现在跌的比较厉害,但是这类的有色金属,很快就会长的,绝对支持!

铜业股票,云南铜业个股

2,铜矿板块股票有哪些?

000878云南铜业,600362江西铜业,000630铜陵有色,002171精诚铜业,002203海亮股份,600139西部资源

建议密切关注600362江西铜业!

其作为有色的龙头大哥,后市可期!!

铜业股票,云南铜业个股

3,股票002218

002218 新能源概念,涨幅巨大,技术上有较大回调整理压力,建议及时换股

短线出局

从主力角度来看,加仓很明显,主力强势,短线上在昨天盘中形成死叉.预示着这个股票进入了风险区域.回调的可能性很大.支撑点位是在24.5附近!而且目前有一大资金开始介入此股.如果明天继续上涨.说明大游资在拉升.做好快进快出!

29.00圆有压力.可持股.

不破60日均线可持有

铜业股票,云南铜业个股

4,推荐一些铜矿股

看了对你买股票还是会有帮助的.惊天大逆转为时不远  发表于 2008-7-4 16:23:00 本周大盘再收阴线,周线已成7连阴,仅次于春节过后的8连阴,从这点看,大盘仍处偏弱状态,但是从其它很多方面看,大盘已出现向好特征,奥运前形成阶段大底的概率偏大。从周线KD看,4月下旬那次触底反弹是在周KD线均处于20以内时展开的,现在周KD已分别位于15和25的低位,D线下到20以内估计不会用多长时间了;另外周KD始终处于背离状态,一旦触底成功,相信将是较重要的底部。从个股表现来看,这2周以旅游概念为首的题材股纷纷活跃起来,出现了题材股上的赚钱效应,在目前大多个股已严重超卖的情况下,赚钱效应有逐渐蔓延的价格优势。 再从大的时间周期看,01年到05年的下跌,起始于奥运申办成功,经过05-07年的上涨,和07年10月以来的下跌,可以说大盘自01年奥运申办成功后已经历了2次较大幅度的下跌,现在距离申办成功纪念日和奥运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经历了2次大的下跌的市场正在面临新的对应01年高点的时间之窗,再具体点说,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随后经过1周左右的小幅震荡,7月23日见顶后开始了漫漫的下跌旅途,北京奥运即将开幕了,相信奥运带给中国的不只是一场体育赛事,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带动,所以经过大幅下跌的市场,现在期待的就是奥运前的时间之窗了,7月13日—23日是对应01年的最重要的时间段,相信近期大盘不论还有多少挫折反复,时间之窗一定会扫除所有的阴霾,关注7月13—23日,大盘或许将在这里来个惊天大逆转,还股民一个晴朗天空。

西部矿业 601168 002171 精诚铜业

600362江西铜业

000630铜陵有色

002203海亮股份

000878云南铜矿 今天涨的不错哦 `

5,云南铜业和江西铜业哪个股票值得投资?

建议投资江西铜业,江西铜业是我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其区域地位明显比云南好,资源丰富,生产销售一条龙,有助于公司的发展和业绩的提升,长期发展趋势向好。江西铜业的业绩优良,资产良好,而且跌幅巨大,和云南铜业的跌幅差不多,由于其股本小,一旦有色吃香,股价出现大幅度反弹的时候,小股本的股票在股价上更加容易拉升。 至于钢铁和水泥板块的看法,个人认为水泥板块的炒作有点过头了,现在投资有追高的风险,不建议介入。钢铁的话,长期受到国家政策是利好的,但是短期必须看到现在钢铁滞销 ,影响钢铁公司的业绩,但是钢铁板块前期的跌幅比大盘大,跌破净资产的公司比较大,投资价值潜力远远比水泥好,而且国家在新出台的出口关税优惠上对钢铁十分有利,因此可以考虑投资钢铁,建议关注龙头,宝钢,武钢和鞍钢

就11月14日的收盘情况来看钢铁板块的投资价值是高于水泥行业的,如果想要做主题投资获得短期收益的话建议等到水泥板块强势股回调30%左右时少量介入股价达到前期高点时了解,但是一定要设好止损点!!!切忌 我个人看好江西铜业,目前正在寻找机会介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云南铜业的估值偏高,就PE来看云铜高出江铜一倍! 有色金属板块属于在这波反弹行情中力度较小的一个板块原因就是有色金属期货价格的暴跌!但是就我看来沪铜近期可能会迎来一波反弹(包括原油)届时滞涨的有色金属板块可能会迎来一波行情! 本人也是一个小散户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明显是江铜比云铜好一点 江铜那么大的资源摆在那的 云铜只是当时炒得比江铜厉害 买的时候注意看伦敦期货铜的价格 可以下个搏易大师看外围 看期货 最近期铜大跌 小反弹是不可能支持铜股大涨的 钢铁和水泥最近是大热点 但热过头了 不建议买了 就怕买在山顶上了哭都哭不出来 不要慌 钱存银行还是有利息的 大盘现在2000点都没有了 不要拿四五千点时候的价钱来比较 拿以前一千多点的时候的价钱来比较

当然是云南铜业了,云南铜业是有色金属板块的龙头股票,而且跌幅巨大达到90%以上,是严重超跌的品种,这种跌幅一般主力资金是不能完全撤出来的,后市主力的自救行情一旦启动,该股票的上涨速度一定会很快的。

留云南

云南铜业

6,营收、净利润分别增长60%、1415%,股票却大跌,阅文集团被高估了...

上市后首次公开的年报就亮点十足。

昨日,阅文集团公布2017年年报,其实现营收41亿元,同比增长60.2%;净利润5.561亿元,同比增长1415%。财报数据超出此前国内资本市场的预期,让人们纷纷感慨网络文学的美好未来。

面对这样的可喜成绩,香港资本却不是很给面子。财报公布的第二天,也就是今天,阅文股票大跌,截止收盘时跌幅超过3%,一天跌去了近30亿港元的市值。

为什么?

因为不论是上市之初的逼近千亿市值,还是现在跌得只剩700多亿市值,关于阅文集团是否被高估一直就是一个争议的话题,乐观者看到了中国网文领域的无限增长机会,认为给予这样的龙头型企业高估值是值得的。

悲观者认为,即使在业绩大幅增长的2017年,阅文集团的动态市盈率仍然接近100倍,是其母公司腾讯控股的双倍,明显存在着高估现象。

香港作为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投资人都是用相对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对于阅文集团的高股价持有保留态度;但是在相对不成熟的A股市场,阅文的业绩让它的概念股掌阅科技和中文在线纷纷大涨,掌阅科技更是一度涨停,说明内地资本市场是认可阅文集团价值的。

结合当下最火热的独角兽回归话题,内地股民热切地希望阅文集团能够以CDR的形式回归国内资本市场。

愿望是美好的,过程是曲折的,阅文想要借CDR的形式收割国内韭菜,恐怕短时间还不行。

阅文在线阅读和版权运营收入增幅明显

阅文集团不仅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方面表现良好,在一些更为细化的指标上也相当不错。

两大主要业务在线阅读和版权运营方面均实现大幅度增长。根据年报,在线阅读板块2017年收入34.21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增长73.3%;而版权运营2017年实现收入3.66亿元,同比增长48%。

阅文背靠腾讯体系这个大树,是其这两块业务增长的逻辑。腾讯体系内手机QQ、QQ浏览器、腾讯新闻及微信读书给阅文带来巨大的流量,在2017年贡献了超过10亿元的收入,接近总营收的三分之一。

在线阅读用户和付费用户数据这两块同样实现双位数的增长。2017年阅文平台及合作伙伴分销平台上的自营渠道的平均月度活跃用户数达到1.91亿,同比增长12.7%,其中包括1.79亿移动用户及1210万PC端用户。

阅文集团的平均月付费用户同比增长33.7%至1110万人,且每名付费用户平均每月收入同比飙升28.2%至人民币22.3元。

而在版权运营方面,因为阅文集团几乎垄断了网文行业的白金、大神级作家,所以在IP内容库的保有量上来说,阅文集团是绝对的龙头。

其中的一些代表作比如《择天记》《将夜》《庆余年》《全职高手》《黄金瞳》《美食供应商》等,一部分已经制作播出结束,另一部分则正在影视开发的过程中,靠出售版权阅文就能获得高收入、高毛利。

700亿市值、100倍市盈率,阅文是否被高估?

虽然阅文拿出如此多的业绩亮点,但是在业绩发布的第二天,也就是今天,阅文的股票却开始大跌。

截止到今天收盘,阅文的股价收盘为每股79.5港元,每股跌去2.55港元,跌幅超过3%,市值跌去近30亿港元。

如果将这个时间维度放大到阅文登陆资本市场为止,可以发现跌幅更为厉害,目前阅文的市值为720亿港元,相较于刚上市时一度突破千亿港元的市值,已经跌去近30%。

为什么跌幅如此之大?

一个重要的争议是阅文到底有没有被高估。即使根据最新的5.56亿元净利润,720亿港元市值计算,目前阅文集团的市盈率接近100倍,在港股这样成熟资本市场上,这样的市盈率明显偏高,其母公司腾讯控股的动态市盈率仅为53.98倍,几乎是其二分之一。

估值反映的是未来,并不一定是当下的情况。但是从未来看的话,阅文集团也存在着估值过高的嫌疑。

一是在阅文已经成为行业绝对垄断者,占有超过80%的市场情况下,还能开拓的天花板有多高?根据茨威格定理,当一个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的时候,市场占有率无法再翻番了,也就是说会遇到增长瓶颈问题,很难再实现高速增长。

二是对比2017年年报和2016年数据,会明显发现在线阅读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是上升的,从2016年77.1%增长到2017年的83.6%。

众所周知,在线阅读的利润非常低,除去作者的大头分成,还要支付广告、人工等成本,盈利能力十分差,所以在线阅读业务比重的上升,会进一步压缩公司净利润,长期来看也是不健康的。

阅文集团以CDR形式回归国内可能性有多大?

与阅文集团股价在香港下滑相反的是,它的概念股掌阅科技和中文在线却接连大涨。其中掌阅科技一开盘即大幅度上涨,更是在下午的时候直接涨停封死,而中文传媒涨幅也超过5%。

这是什么逻辑?为什么远在香港的阅文股价下跌,而国内的上市公司却涨停?

这一方面是由于阅文集团业绩向好带动网络文学概念股的提振,A股喜欢听故事;更大的在于A股市场传闻阅文集团将会以CDR的形式回归A股。

CDR形式是近期资本市场上热炒的一个概念,从国家层面到民间企业纷纷发声,希望互联网独角兽企业能够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让中国股民分享到互联网的红利,而要实现BATJ、网易等公司回归国内资本市场,CDR是最为可行的一种方式。

顾名思义,CDR是Chinese Depository Receipt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存托凭证,比如阅文集团有9.06亿股本,它拿出5亿股流通股本托存在国内,那么就可以在国内市场交易这5亿股本了,和国内上市交易区别不是很大。

阅文已经拥有700多亿的市值,是网文行业绝对的龙头,自然属于新经济独角兽,国内资本市场对于它的回归也是心存迫切,因此它在香港的风吹草动传到内地资本市场上就会被放大。

目前深交所等机构已经在着手研究CDR的相关政策,一旦条件允许,阅文将会和BATJ、网易等新经济独角兽一样,重回国内资本市场。

愿望是美好的,但是过程是曲折的,一方面阅文集团已经公开称还没有接到CDR回归的相关邀请,另一方面新经济公司回归到底是“独角兽”还是“毒角兽”还存有巨大的争议,因此短时间内阅文回归可能性不大

7,清仓凶猛:A股1800亿市值减持版图_

编者按:本文来自“棱镜”(ID:lengjing_qqfinance),作者:李超,编辑:杨颢。36氪经授权转载。

重要股东减持,永远是悬在中小股民头顶的一把利刃。博天环境(603603.SH)近日一份三大股东的拟清仓公告,让减持再次成为A股年底的总结话题之一。

根据wind系统数据,截至12月10日,2018年A股共有121起重要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及一致行动人)拟进行清仓减持的公告,涉及上市公司75家,仅在11月份,就有24起重要股东发起清仓减持的计划,而涉及减持的上市公司全年更是多达千家。

与减持相生相伴的还有解禁。2016年至2018年,A股限售股解禁规模逐年上升,而今年上市的众多明星公司也将在2019年迎来解禁。

作为投资变现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二级市场减持本身并不应该成为股民攻击的靶子,但缺乏业绩支撑下的粗暴套现,如同经不起租售比推敲的房价一样,在这个时候自然受到质疑。

一边纾困,一边清仓

博天环境被聚焦,不是因为傲人的业绩,而是始于11月19日的一则公告。这家登陆A股不满2年的上市公司当时宣布,三位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计划清仓减持。

这三位股东分别为国投创新(北京)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上海复星创富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和平潭鑫发汇泽投资合伙企业,持股比例分别为15.48%、8.96%和6.91%,总比例接近总股本的1/3,而对应当天股价拟减持的总市值达到了23亿元。

方案一出,舆论哗然,质疑的焦点在于博天环境刚刚拿到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牵头、江苏银行北京分行为其提供的1亿元“纾困”资金,三名重要股东便转手清仓借机套现离场。上交所也随即发声,一纸问询函要求博天环境披露资金的来源和减持的具体安排。

博天环境在随后的问询函回复公告中表示,公司自2016年开始便与江苏银行合作,被外界称为“纾困”资金的1亿元信贷,来源于早在2018年初便获得的2亿元综合授信,并非临时下拨,其中5000万元贷款11月8日已获得,还有5000万元贷款正在审批中。

尽管其否认了“借纾困套现”的说法,但之前的减持方案还是作出了调整。博天环境表示经过公司进一步沟通,为避免市场波动并长期支持公司发展,国投创新、复星创富和鑫发汇泽三家股东均承诺在6个月内不在二级市场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实施减持。可以看出,相较之前的减持计划,新方案仍然保留6个月后在二级市场清仓的可能,并且目前仍然可以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

但资本就像一台永动机,一方面是老股东离场,另一方面新股票继续发行——减持公告发布后,博天环境的一宗并购也宣告过户完成。

在该起并购中,博天环境斥资3.5亿元,从自然人许又志、王霞和王晓手中获得高频美特利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70%股权,其中现金对价1.5亿元,股份对价2亿元,新发行股份锁定期为12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高频环境账面净资产仅为2431万元,交易估值达到5亿元,增值率接近20倍。

减持公告发布前,博天环境连续7个交易日上涨,其中有两个交易日涨停,公告发布后第二天随即跌停,截至目前已由11月19日收盘的18元/股左右,下跌至15元/股左右,跌幅17%,股东减持计划尚未实现,市值已在半个月里蒸发掉了12亿元。

总市值在缩水,减持额却上升

风口浪尖上的博天环境并非个案,实际上,进行清仓减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选择。

腾讯新闻《棱镜》通过wind系统梳理发现,以首次公告为指标,截至12月10日,2018年全部沪深股市共有121起重要股东拟进行清仓减持的公告,涉及上市公司75家,而在2017年全年,这项数字仅为13起,涉及上市公司仅有13家。

如果将时间缩短到最近一个季度,共有39起重要股东拟进行清仓减持,涉及上市公司28家,仅在11月份,就有24起重要股东发起清仓减持的计划,单月占全年比例达到20%。除博天环境外,星湖科技(600866.SH)、麦迪科技(603990.SH)、太平鸟(603877.SH)均有重要股东在11月份发布了清仓减持计划,并且占总股本比例都在10%以上。

在这些清仓减持案例中,股东减持理由五花八门,包括自身资金需求、基金到期、基金投资人要求退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鉴于对目前资本市场的认识等等,而股东清仓减持的公司也来自各行各业。

按照证监会行业划分,在2018年74家有重要股东清仓减持的上市公司中,来自医药制造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公司占比最大,各有11家总占比达到30%,包括诚意药业(603811.SH)、富祥股份(300497.SZ)、金石东方(300434.SZ)、思特奇(300608.SZ)、诚迈科技(300598.SZ)等,此外,还包括了来自餐饮业的全聚德(002186.SZ)、公共设施管理的九华旅游(603199.SH)、专用设备制造的普丽盛(300442.SZ)、批发业的鹭燕医药(002788.SZ)、服装纺织业的星期六(002291.SZ)等。

除开这些减持计划外,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在近一年已经完成的减持,规模同样不小。

腾讯新闻《棱镜》根据Wind数据计算,以每月最后一个交易日市值为基准,2017年A股12个月末的市值平均为59万亿元,而2018年则为56万亿元,在有IPO作为增量的情况下,总市值下降了5%。

与此同时,以公告发布日为准,2017年A股共有985家公司发布了重要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减持的公告,参考减持市值为1795亿元;而2018年截至12月7日,共有1136家公司发布了减持公告,参考减持市值达到1852亿元。也就是说,在总市值缩水的情况下,减持金额反倒上升了3%。

在2018年公告减持的公司中,有20家减持的参考市值均超过10亿元,位列三甲的分别为万科A(000002.SZ)、海康威视(002415.SZ)和顺丰控股(002352.SZ)。

其中,万科A参考减持市值为290亿元,主要为“宝能系”退出;海康威视参考减持市值为73亿元,来自于龚虹嘉、胡扬忠等创始人和高管,而近一年海康威视市值从3525亿元下跌至了2520亿元;2017年初才借壳上市的顺丰控股在2018年公告完成的减持则为38亿元,顺丰控股股价已经从去年底的60元/股左右跌至近期的35元/股左右。

业绩越难看,套现更积极

作为投资变现的重要途径,减持无可厚非,但让中小股东诟病的是,在没有踏实业绩支撑下,重要股东的减持套现行为更像是一种“跑路”。如博天环境,股东清仓减持之所以引发市场的负面反馈,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业绩的不稳定。

博天环境主营水处理和环保业务,2017年营收30.46亿元,同比增长20.9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1.32亿元,同比增长0.12%;而在2018年前三季度,其营收29.2亿元,同比增长92.35%,扣非后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171.29%。

表面上看,博天环境的增速十分可观,但其PPP和BOT模式下快速扩大的业绩,却是以牺牲应收账款和现金流为前提实现的。

2017年,博天环境应收账款18.18亿元,同比增长42.93%,远超营收增速,而进入2018年以来,博天环境前三季度“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由去年同期的1.55亿元上升到了3.5亿元,2017年和2018年前三季度经营现金流分别为-4.65亿元和-8064万元。

与博天环境属于同行业的昔日大牛股神雾环保(300156.SZ)和三聚环保(300072.SZ),都曾因现金流和PPP类模式而受到质疑,前者股价从2017年初的35元/股左右跌至目前4元/股左右,因拖欠应付款等资金问题已深陷泥潭,而三聚环保则从2017年初超过30元/股下跌至目前的10元/股左右。

这两家公司股价巅峰之时,也是博天环境上市之日。根据招股说明书,在准备清仓减持的三位股东中,国投创新是在2010年和2012年总共投资4000万入股,鑫发汇泽在2012年斥资4000万入股,复星创富则是在2014年斥资1.4亿元入股,上市不到两年,减持金额参考市值23亿,与业绩分红相比,减持的确更具“价值”。

博天环境的情况并不孤立。麦迪科技(603900.SH)2016年12月登陆A股,主营临床医疗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上市首个完整财年业绩变脸,2017年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65%和7.68%,这两项数据在2016年分别为19.21%和21.95%,增速大幅下滑,而在2018年三季报,麦迪科技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61亿元和672万元,同比分别下降了3.68%和71.64%。

从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麦迪科技两大原始股东WI Harper和JAFCO刚满解禁期便清仓减持,分别套现1.7亿元和1.5亿元。这两大股东是在2012年分别斥资约1600万元(258万美元)和1400万元(222万美元)入股,通过上市A股五年时间便达到十倍。

彼时,上述两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方式清仓减持,接盘者为杭州义浩涌兴投资管理合伙企业和杭州鼎知资产管理合伙企业。11月15日,麦迪科技再发公告,义浩涌兴和鼎知资管在接盘7个月后拟计划清仓减持,两家接盘时的价格为32.5元/股,在这7个月时间里,麦迪科技股价一度触及45元/股,最低到达30元/股,最新股价在32元/股左右,相比前任退出时的盆满钵满,最新的清仓减持只能说是保本出逃。

解禁潮来袭,堰塞湖待破

在今年许多减持中,像博天环境和麦迪科技这样的原始股或定增股限售解禁,是重要特征之一。

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6年到2018年,A股有限售股解禁的公司分别为1677家、2171家和2362家,解禁对应的参考市值分别为2.28万亿、2.85万亿和3.07万亿;而在2019年,有限售股解禁的上市公司有1172家,参考市值2.67万亿,相比之下,2019年的解禁规模有所下降。

有私募投资人对腾讯新闻《棱镜》表示,限售股解禁不代表就一定会减持,加之监管方面对减持也不断有新规出台,两者不能直接划等号,但另一方面,解禁后的限售股不断累积以及减持意愿的提升,确实存在“限售股堰塞湖”的说法,两者仍然存在微妙的关系。

在2019年的限售股解禁名单中,有不少像宁德时代(300750.SZ)和药明康德(603259.SH)这样的明星公司。

宁德时代有两位数IPO原始股东将在明年6月10日解禁9.8亿股,而其目前股价在80元/股左右,对应市值将近800亿元;药明康德则是在明年5月8日解禁,20位原始股东有6.2亿股解禁,药明康德股价目前同样在80元/股左右。

在2019年超百亿市值的限售股解禁大户中,还包括了上海银行(601229.SH)、长江电力、迈瑞医疗、紫光股份、恒力股份和巨人网络(002558.SZ)等。其中,借壳回A的巨人网络在明年4月22日有16亿股解禁,来自于8家投资机构,巨人网络当前股价在20元/股左右,解禁参考市值320亿。

A股整体估值重构下,这些手持海量低成本筹码的“大玩家们”,将会如何选择?

8,不再错过下个BAT!科创板来袭,官方出手有何深意?A股将迎巨变?...

刷屏一天了,“科创板+注册制”这一组合的到来,将给A股带来怎样的影响?其中又有何深意呢?

来源:新财富(ID:newfortune)

作者:张天伦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表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他同时提到,为了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作出三个关键决定:

一是将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鼓励和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二是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三是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其中,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政策的发布,最为投资者所关注。受此消息影响,创业板率先回调,今日开盘一路冲高至1371点后一路下跌至1325点,振幅超过3%。

“科创板+注册制”这一组合的到来,将给A股带来怎样的影响?其中又有何深意呢?

01

科创板及注册制试点

官方有何深意

今天下午,证监会与上交所均针对科创板、注册制的相关问题答记者问。新财富总结了其中的三大看点,并摘录了部分分析师的点评。

看点一:为什么推出科创板?

证监会称: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是落实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激发市场活力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安排。

上交所称: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增强市场包容性,强化市场功能的一项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举措。通过发行、交易、退市、投资者适当性、证券公司资本约束等新制度以及引入中长期资金等配套措施,增量试点、循序渐进,新增资金与试点进展同步匹配,力争在科创板实现投融资平衡、一二级市场平衡、公司的新老股东利益平衡,并促进现有市场形成良好预期。

看点二:科创板如何定位?

证监会称:科创板旨在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是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将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做出更为妥善的差异化安排,增强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上交所称:科创板是独立于现有主板市场的新设板块,并在该板块内进行注册制试点。

看点三:投资者如何参与科创板?

证监会称:将指导上交所针对创新企业的特点,在资产、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加强科创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引导投资者理性参与。鼓励中小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等方式参与科创板投资,分享创新企业发展成果。

02

分析师如何解读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朱振鑫

对宏观经济:利好。扩大直接融资,刺激科技创新,利好实体经济。创业板九年四万亿市值,科创板条件更宽松,这对面临资本寒冬的实体经济来说是个好事。

对A股市场:分化。高规格的重大改革,过去几年由于地方以及各部门的利益冲突一直没搞成,现在顶层直接推动,对市场长期发展肯定是好事,但短期来看,注册制开闸,市场可能担心拉低市场估值。尤其是对创业板以及高估值的科技股是大利空,同类标的在科创板可以更便捷地上市,已有标的稀缺性当然会下降。试想,如果750亿估值的今日头条能在科创板上市,你会怎么选择?

对拟上市企业:利好。试点注册制,上市更便利,门槛更低,时间更快,独角兽不用背井离乡了。比如,今日头条是不是可以留住了?

对投资者:分化。对存量投资者可能会有短期冲击,但对增量投资者来说是利好,以前投不到BATJ,以后在科创板可能投到,毕竟TMD们还有好多没上市。

对VC/PE:利好。主板市场上不去,海外市场太拥挤,这里将提供一个新退出渠道,对于度过资本寒冬不失为一个好消息。

对新三板:大利空。中国版纳斯达克不用争了。新三板的冬天可能过不完了。不过优质的新三板公司多了个转板渠道,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中原证券分析师 王哲

预计科创板的推出将为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加多元的融资服务,体现资本市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有利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有利于全面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联讯证券分析师 朱俊春

一是细节部分比如覆盖行业、上市门槛、审批时间,二是拟上市标的从何对接而来,以及首批试点的公司数量、融资规模、定价模式等。而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科创板政策有助于新经济产业龙头的形成,加速企业的优胜劣汰;反映到资本市场,或在不久远的未来看到国内出现类似当前BAT这些海外上市的科技巨头。

另一方面,注册制的推进也将意味着更多的概念炒作公司估值向下回归,反向思考下的科技龙头、明日之星则将受到市场资金的更多追捧,从而形成有上有下、有进有出的资本市场气象。

东北证券 付立春

科创板的设立是有很强的必要性的。对于中国的双创、科技、新经济企业来说,在选择资本市场多了中国国内的一个方向。过去这些企业,更多选择海外的资本市场如纳斯达克,或港交所等。中国资本市场现有的体系里并没有一个这样的板块,与之完全适应。另外,一些海外的中概股公司,要回归中国的资本市场的话,也没有完全对应的承接。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特别是新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需要设立对应的一个板块。

银河证券前首席策略分析师 孙建波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有利于创新创业企业直接对接资本市场,改善科技创新企业的资本环境,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

国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李立峰

设计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也就意味着后续“垃圾股、壳公司”炒作价值的终结,资本市场将更加有效,公司优胜劣汰,有助于价值投资,科创板设在上交所,将助力上海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03

科创板与创业板将有何不同?

在科创板之前,创业板一直被人们解读为中国版的纳斯达克,也有投资者发问,二者未来将如何区隔?

2009年10月开板的创业板,成立初衷是为那些成长型的、处于创业期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平台,与主板相比,创业板对于上市公司盈利要求、股本要求、资产要求、募资要求等的审核更加宽松。创业板推出后也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数据显示,首批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平均市盈率为56.7倍,而市盈率最高的宝德股份达到81.67倍,远高于全部A股市盈率以及中小板的市盈率。

如今,创业板经过九年的发展,股票总数已经从28家增至734家,股票总市值高达4.2万亿元,同时也孕育出了诸如东方财富(300059)、爱尔眼科(300015)等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就在今年,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300750)、国内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300760)等行业巨头纷纷登陆创业板,也给创业板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虽然创业板的推出让国内一大批中小企业找到了上市的途径,但是由于机制原因,诸如阿里巴巴(BABA.NYSE)、小米集团(01818.HK)等优秀公司仍然在登陆时面临阻碍。而科创板的推出,很有可能将一举解决之前科技企业上市时所面临的同股不同权、成长期尚难盈利等一系列问题。

作为对比,早在今年4月24日,港交所便宣布从4月30日开始正式接受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未有盈收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所谓“同股不同权”,又称双层股权结构,是指资本结构中包含两类或者多类代表不同投票权的普通股的架构。一般表现为公司股份分为A、B两类,其中A类股为一股一票表决权的普通股,由公众投资者持有;B类股为超级表决权股,由公司创始人或原始股东等内部人持有。双层股权结构的存在,令企业在取得外部融资的同时,可以依旧将控制权保留在家族内部或内部团体中。在美股上市的一大批知名企业均是采取这样的股权架构,包括Google(GOOGL.NSDQ)、Facebook(FB.NSDQ)、阿里巴巴、京东(JD.NSDQ)、百度(BIDU.NSDQ)等。其中,港交所正是因此与阿里巴巴失之交臂。此次港交所宣布“新政”之后,便先后迎来了小米集团、美团点评(03690.HK)等独角兽上市。

目前为止,A股的大门并未对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开放,而创业板“2年连续盈利”的要求,也让A股错失了诸如蔚来汽车等高科技公司。但是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国已经开始了对这一领域的尝试。

3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市场最为关注的创新企业盈利指标问题首次得到明确: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不再适用有关盈利及不存在未弥补亏损的发行条件。这也为国内投资者通过中国存托凭证(CDR)投资境外优质企业扫清了障碍。随后,6只CDR基金同步获取发行资格,单只基金的投资上限为500亿元。进入CDR名单的包括小米、百度、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网易、携程、舜宇光学等。不过由于之后A股市场的动荡,最终CDR基金认购不尽如人意。

此次科创板的推出,可望解决国内优秀科技企业上市期间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打通海外优质公司回归A股的阻碍。而具体细节如何安排,将是科创板未来制度设计的焦点。而在A股全球化的进程中,境外企业能否通过科创板登陆A股,也值得投资者期待。

投资者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科创板的推出,是否会让中小板以及创业板的一些股票边缘化?毕竟科创板的推出,将导致科技公司的扩容。而近三年,无论是美股还是A股,均出现了二八分化的现象,即好的公司股价不停涨,差的公司股价不停跌。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赢家通吃的现象也愈发明显。而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11月5日,纳斯达克共有上市公司2730家,市值排名前20家上市公司市值总和达到6.36万亿美元,占到纳斯达克总市值的48.5%,而市值后2000名的公司总市值仅占到纳斯达克总市值的5.2%。

其实,扩容的影响,既有资金分流,也可以通过吸引好公司上市来吸引更多资金。所以,科创板的推出,直接影响的应当是成长经不起推敲的公司的估值,而引来的好公司,反而可以让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同时,根据证监会的回答,证监会和上交所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抓紧完善科创板的相关制度规则安排,特别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把握好试点的力度和节奏。这应当也是给既有市场的投资者一个定心丸。

04

注册制只在科创板试点

此次注册制试点虽然在科创板之内进行,但也引发试点成功后会否向其他板块推广的讨论。

一直以来,投资者对于注册制推出的最大担忧,在于其会加速公司上市的节奏,分流市场的存量资金,从而降低A股的估值水平。虽然从长期来看,注册制将为A股带来更多的市场活力,但是对于高溢价的股票来说,短期将会对股价有一定的冲击。而在2月2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说明,建议股票发行注册制授权决定期限延长两年至2020年2月29日。受此消息影响,2月26日创业板大涨3.61%,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注册制的忧虑。

事实上,即使没有注册制的影响,伴随接轨国际化等背景,A股市值的估值水平已在变化。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上证A股市盈率为11.75倍,深圳A股市盈率为22.33倍,创业板市盈率为43.65,A股估值的逐渐走低,对外资的吸引力正逐渐加强。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日,北向资金近6个月合计流入1762亿元,而在此期间南向资金则回流82亿元。今年8月14日,在A股被证实纳入MSCI指数一年之后,明晟公司发布了2018年8月指数评估报告,将实施中国A股部分纳入明晟MSCI中国指数的第二步,纳入因子从2.5%提升至5%,提升后占明晟新兴市场指数的权重为0.75%。根据申万宏源的测算,按照5%的市值纳入因子,2018年被动增量资金可能达到1000亿左右,而在更远的未来,100%纳入将到1.8万亿左右的增量资金。

与此同时,退市制度的变革成为了今年证券市场上的亮点。3月2日,证监会就修改《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公开征求意见,一周后的3月9日,沪深交所便祭出了退市办法细则——同时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而随着长春生物“疫苗案”的发生,深交所官方微信公众号于7月29日晚间发布文章,表态称,要严把退市制度执行关,特别是对于严重危害市场秩序,严重侵害群众利益,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重大违法公司,坚决做到“出现一家、退市一家”,不姑息,零容忍,净化市场环境,维护退市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如今,管理层从上市、退市两手抓起,一方面通过注册制来增强市场的活力,另一方面,则通过完善的退市制度来确保市场的健康,从而避免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假以时日,随着上市公司质量的不断增强,A股市场对投资者们的吸引力也会逐渐提高。

- END -

《私募实战营》开讲了!

11月24日 · 深圳

两位私募大佬联袂主讲

《极端行情下的投资与投资管理》

9,近6000亿市值股票质押悬顶,国资进场能否扭转乾坤?_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财经》,文张建锋、杨秀红、陆玲,编辑陆玲。36氪经授权转载。

今年以来,随着政府部门推行“去杠杆、降风险”等一系列调控政策,一大批实体民营公司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不利局面。反映在股市上,IPO数量有限,一级市场资金紧张,叠加二级市场股价持续低迷。

近期,沪深A股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频频爆仓,股东被动减持也频现公告中,更多的公司股价位于平仓风险边缘。根据测算,2018年四季度,A股市场的股票质押风险将迎来集中释放期,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对监管层和相关上市公司均是巨大挑战。

据《财经》记者统计,截至9月21日,A股市场超过97%的上市公司存在股票质押,质押公司总数达3466家,其中质押比例超过30%的公司有764家;股票质押比例超过50%的公司约150家。

外界关注到,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问题成了监管层重要的监控风险点。8月24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将股票质押风险与网贷风险并列讨论,足见股票质押风险的严重性。

部分上市公司试图在危局中自救。但此前频频使用的停牌“绝技”在严监管下开始失效,部分资金实力仍存的上市公司通过回购等措施来提升股价,缓解股东所持公司股票质押危机。

据统计,2018年初至9月25日,大股东股票质押比例超过80%的公司中,有88家公司进行股票回购,涉及金额合计72.28亿元。

在市场信心渐失之际,包括地方国资、财政厅等旗下的国有资金开始大举接盘22家上市公司股票,已产生股票质押危机或高比例质押的近10家上市公司股权,是这轮国资关照的重点对象之一,成为近期市场独特的风景线。

有券商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国资近期大举进入资本市场,一方面部分公司业绩优异但估值较低,是较好的购买时机。另一方面,向市场传递信心的同时,有利于暂时稳定行情,亦能缓解相关公司、股东流动性紧张的问题。但由此引发的股市“国进民退”争议,也成为重要的市场关注点。

质押爆仓频现

在市场人士看来,A股市场几乎“无股不押”,整体质押市值规模高达4.92万亿元,占A股整体市值的10%以上。今年以来,沪深股指持续创下新低,导致诸多公司股价大跌,部分公司的股票质押爆仓危机随之频现,有的已经发生股权变动,为市场带来诸多隐性风险。

今年9月有多起股票质押爆仓案例被爆出,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此前的创业板明星公司乐视网(300104.SZ)。

由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及市场行情惨淡,乐视网今年以来跌幅已近75%。9月19日,乐视网发布公告,公司大股东贾跃亭所有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已触及协议约定平仓线,且其所有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均已违约。9月14日,贾跃亭所持约1.37亿股乐视网股份已被解押。

《财经》记者发现,上述1.37亿股解押股份,系此前贾跃亭质押给民生信托的股份,该部分股份占贾跃亭持有乐视网总数的13.35%。由于这些股份已触及平仓线,故而未来存在被减持或被处置的可能。

贾跃亭名下其他被质押股份,也因爆仓而面临被减持的风险。乐视网9月17日收到国泰君安证券通知,后者拟于2018年9月13日起的三个月内通过司法可售冻结二级市场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处置贾跃亭质押的乐视网股份。这可能导致贾跃亭被动最大减持3954万股,约相当于其持有乐视网股份的0.99%。

无独有偶,在乐视网股权被处置期间,另一家创业板公司邦讯技术(300312.SZ)也遭遇类似命运。

9月20日,邦讯技术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张庆文部分股份被动减持,原因是股票质押爆仓。

公告显示,东方证券采用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分别于9月18日和19日处置了张庆文质押的5.5万股和13.3万股邦讯技术股票,占公司总股本0.0587%。截至9月19日,东方证券已累计处置144.97万股邦讯技术股票。

今年以来,股票质押爆仓案例已持续在A股出现。据新时代证券统计,截至2018年7月31日,已有35家上市公司发布控股股东股票质押触及或跌破平仓线的公告,其中有19家公司采取了紧急停牌的方式自救。

股票质押频繁爆仓背后,是A股市场庞大的股票质押规模。根据中证登公司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21日,A股市场超过97%的上市公司存在股票质押,质押公司总数达3466家。

其中质押比例超过30%的公司有764家;股票质押比例超过50%的公司约150家。部分公司股票质押比例甚至达到70%-80%。

其中,以银亿股份(000981.SZ)股票质押比例最高,该公司被质押股份达33亿股,其总股本为40.28亿股,整体质押比例高达82%。此外,茂业商业、藏格控股、贵人鸟、印纪传媒等公司的股票质押比例也均在75%以上。

从股票质押融资方来看,主要为上市公司大股东。800多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质押了手中七成以上的股份。据中债资信评估公司统计,2018年3月初至8月中旬,大股东质押比例在70%以上的A股股票数量达835只,占全部股票数量的24%左右。此间,这些股份的参考市值已由1.76万亿元降至1.55万亿元,质押股本数量并未明显减少,主要为股票市值下降导致。

在上述高比例质押股份的大股东中,部分大股东爆仓风险较高,这些股东质押了手中90%以上的股份。

根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比例达90%以上的公司超过470家。有分析认为,这类大股东剩余可用股票数量较少,所能承担的风险也最脆弱,如果股票持续下跌,将面临较大的补充质押压力。

但高达90%以上的高质押比例,令这些大股东后续面临无股可押的境地,如果后续不能补充质押股份或者不能提供足够资金,这些大股东将率先面临爆仓风险。更坏的结果是,如果手中股份被减持或处置,这些大股东未来可能失去上市公司的控股权。

股票质押风险加速暴露背后,股市持续下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年以来,沪指屡创新低,指数从1月底的年度高点3587点跌到近期创下的年度低点2644点,期间最高跌幅达到26%。9月下旬,沪指点位已经接近此前2015年股灾后的市场最低点2638点。今年以来,截至9月26日,沪指累计跌幅达15.13%、深成指下跌23.73%、创业板指下跌18.94%。

此间,3100多只股票下跌,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九成。其中,跌幅超过30%的股票有1400多只,占上市公司总数的四成;跌幅超过50%的股票也有200多只。

市场担忧的是,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质押风险正在2018年集中释放。资料显示,自2014年起,股票质押进入加速扩张时期,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常见的融资手段。从历年新增质押规模来看,2015年股票质押新增规模大幅提高,2016年达到高峰,2017年出现回落。

《财经》记者统计得知,截至2018年9月26日,市场总质押市值规模达到4.92万亿元,同期A股市场总市值约为48.55万亿元,质押市值约占沪深两市总市值的10.15%。

2018年9月末,股指迎来短暂反弹,沪指从2644点低点反弹至2800点上方,这令股票质押爆仓风险有所缓解。然而,对于股票质押而言,目前小规模的反弹只是杯水车薪,爆仓风波可能远未结束。根据测算,2018年四季度,A股市场的股票质押将迎来集中释放期。

从到期规模来看,中债资信评估公司分析指出,存量股票质押中约定到期期限的质押,主要集中在2018年及2019年到期,其中2018年四季度和2019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分别将面临0.58万亿元和0.85万亿元的解质押压力,其后到期规模逐渐下降。

监管新规排雷

早在2017年下半年,A股二级市场的波动导致股票质押爆仓等风险凸显,便引起了监管层以及市场各方的重视。

2017年9月8日,沪深交易所和中国结算祭出针对股票质押的史上最严新规征求意见稿:《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以下简称《业务办法(试行)》)。

2018年初,证监会对《业务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发布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2018年修订)》(下称“股票质押新规”),并自2018年3月12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股票质押新规,股票质押率上限不得超过60%,单一证券公司、单一资管产品作为融出方接受单只A股股票质押比例分别不得超过30%、15%,单只A股股票市场整体质押比例不超过50%。

相关规定还显示,融入方不得为金融机构或其发行的产品,融入资金应当用于实体经济生产经营并专户管理,融入方首笔初始交易金额不得低于500万元,后续每笔不得低于50万元,不再认可基金、债券作为初始质押标的。

此次股票质押新规出台,旨在进一步聚焦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服务实体经济定位,防控交易风险。

今年5月份,证券业协会发布通知,要求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子公司及其管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或定向资产管理客户,不得作为融出方参与场外股票质押交易;不得提供上市公司股票质押融资的第三方中介服务。通知自发布之日实施,存续合约可以延期购回,期限不超过1年。

“证券业协会的通知是对3月股票质押新规的补充,旨在堵住券商参与高风险质押融资交易的规则缺漏,避免质押违约风险向金融机构传导。”有券商人士分析认为。

进入6月, 沪深股市持续震荡,上市公司大股东股票质押频繁触及平仓线,市场担心强制平仓引发踩踏效应,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而强烈的避险情绪又进一步放大了个股及行业爆仓风险,致使市场产生了’下跌-爆仓-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和负向反馈。”一德期货分析师陈畅表示。

进入6月, 沪深股市持续震荡,上市公司大股东股票质押频繁触及平仓线,市场担心强制平仓引发踩踏效应,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 图/视觉中国

6月26日,沪深交易所和中国证券业协会纷纷发声稳定市场,称当前“股票质押融资风险总体可控”。银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也同步发声,要求银行业合理评估风险、支持企业合理需求,避免“一刀切”。

根据沪深交易所统计数据,两市股票质押市值加权平均履约保障比例维持在200%,低于平仓线的股票质押市值在两市总市值中的占比1%。股票质押融资风险总体可控。其中,低于平仓线的股票质押市值在沪市总市值中的占比不到0.2%,低于平仓线的股票质押市值占深市总市值的比例不到2%。

据《财经》记者了解,从7月份开始,监管部门开始对当前市场股票质押情况摸底,部分地区的券商受到监管要求,对违约和被动展期的客户情况进行专项申报。随后,市场上有消息称大额股票质押需经监管部门同意方能卖出,不允许强行平仓,强平需要上报申请。

不过,据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证监会并没有直接明令禁止股票质押平仓操作。券商填报质押情况表、向证监会报风险情况,都是正常的定期报送常规动作。

中国证券业协会表示,质押融资方常为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大股东,相当部分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保持对公司影响力和控制权,一旦出现违约风险,相关股东倾向于与证券公司协商通过补充标的证券及其他质押物、合同延期、展期等多种方式避免进入处置程序。

8月24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题会议。针对股票质押风险,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创造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和帮助市场主体主动化解风险。

“将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坚持‘稳’字当头,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随后的网易经济学家夏季年会上,原证监会主席助理张慎峰如此表示。

光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A股全市场接近300只股票存在爆仓风险,情况比2015年股灾时更严重。单就股票数目来看,目前应该是近年来股票质押风险最大的时候。股票质押的平仓风险加剧了近期股票市场的下跌。

徐高建议,去杠杆政策需调整,股票质押强制平仓线需下调。根据徐高的估算,如果假设质押率为40%(借出资金是抵押股票市值的40%),平仓线为140%(抵押股票市值低于借出金额的140%即平仓),那么目前A股市场有接近300只股票存在平仓风险。如果质押率或平仓线比假设得更高,则面临平仓风险的股票数量还会更多。

“一旦股价回升,股票质押的风险自然就小了。”徐高称。

一旦股票质押出现大面积爆仓问题,资金融出方或将面临较大压力。其中,券商尤甚。根据中信建投测算,场外股票质押股数3728.72亿股,约为场内交易的2.41倍;参考市值45227.84亿元,约为场内股票质押交易的2.17倍。场内交易券商占比超90%,场外股票质押银行和信托占比均超过20%。

目前股票质押新规实施5个多月,股票质押融资变得越来越难。据《财经》记者了解,多数券商的股票质押增量业务处于停滞状态,而场外质押基本叫停。曾经连续4年快速增长的业务规模开始缩减。

Wind数据显示,2018年1月-7月,券商股票质押数量678.84亿股,市值7069.46亿元,其中股票质押新规至今券商股票质押数量434.73亿股,市值4240.0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滑近三成。

重要股东质押风险,亦正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审核的屏障。8月24日,证监会披露的再融资反馈意见显示,在核查喜临门再融资方案时重点关注了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高比例股票质押一事,要求公司补充披露质押所获资金用途、是否有平仓风险,是否会导致控制权变更等情况。

据《财经》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近40家公司在再融资反馈意见环节被问及质押事项,占发行监管部同期发出再融资反馈意见的三分之一。

穆迪副董事总经理钟汶权称:“由于今年股市下跌,同时大量债务到期,未来12个月,将所持股票质押进行融资的大股东面临的再融资风险加大。因此,如果这些股东在履行还款义务方面遇到困难或违约,就可能会对上市公司造成连锁反应。”

根据Wind数据,2018年下半年贷款提供方即将解除质押的股票市值规模预计将达到1.04万亿元的峰值水平。此外穆迪预计未来12个月将有大量公司债券进行再融资。

国资因何接盘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9月27日,沪深两市第一大股东累计质押数占持股数比例超过90%的473家上市公司中,415家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民营企业占比高达87.74%。

频频爆仓的股票质押,犹如悬挂在A股市场的一把利剑,让高质押股东倍感压力。为化解危机,部分公司采取停牌来解燃眉之急。然而在交易所严管停牌后,这种临时措施也难实施。

也有资金实力仍存的公司开展股票回购提升股价,化解质押危局,但对于整个市场来说仍杯水车薪。国有资本大举进场接盘,给市场带来了些许希望,包括深圳、四川、山东、河南等地方国资委或财政部旗下公司纷纷在资本市场出手。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初至9月25日,大股东股票质押比例超过80%的公司中,有88家公司进行股票回购,涉及金额合计72.28亿元。

如2018年6月13日至9月4日,均胜电子(600699.SH)累计回购股份数量为5635.9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 5.94%,成交的最高价为27.26 元/股,成交的最低价为 23.51元/股,支付的资金总额为14.45亿元。

凭借股份回购及股东增持等利好消息的支撑,以及公司不俗的业绩,虽然均胜电子控股股东均胜集团所持公司股份股票质押率高达81.73%,但公司股价依然较为稳定,没有爆出质押危机。

远不如均胜电子上半年货币资金高达60亿元宽裕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平仓”是这些公司股东在高质押率困境下不愿看到的情况。在市场信心渐失之际,各路国有资金相继接盘上市公司股东高比例质押的股票。

虽然在2018年上半年,金一文化(002721.SZ)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658.16万元,同比增长(调整后)高达190.05%,但公司股东也陷入了股票质押危机中。

5月28日,金一文化实际控制人钟葱持有公司1.08亿股,1亿股被质押,其中,5865万股触及平仓线。公司控股股东碧空龙翔和钟葱在今年上半年分别存在2亿元、1.88亿元的到期未清偿的股票质押融资业务,也暴露了两者流动性不足的困境。

7月10日,金一文化公告,碧空龙翔及钟葱因相关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涉及违约,如两者未能追加保证金、补充质押或提前回购,上述质权人可能按照协议约定对其质押的股票进行违约处置,导致被动减持公司股票。雪上加霜的是,碧空龙翔、钟葱分别持有的公司1.49亿股、1.08亿股全部处于质押和冻结状态。

平仓风险下,钟葱、钟小冬拟将其分别持有的碧空龙翔69.12%、4.20%的股权,以1元价格转让给北京市海淀区国资委控制下的海科金集团,金一文化实际控制人也将变更为北京市海淀区国资委。

海科金集团是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区国资委通过整合区属金融服务资源所组建的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与实施平台,其2015年-201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48亿元、10.31亿元、8.9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34亿元、1.39亿元、1.5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海淀国资将为金一文化提供流动性累计额度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的支持。

因连续亏损存暂停上市风险的腾信股份(300392.SZ),其控股股东徐炜所持公司1.24亿股股份几近全部质押。截至2018年7月4日公司股票收盘价格为8.43元/股,徐炜所持1.2亿股触及平仓线。

随后,徐炜及腾信股份第二大股东特思尔引进崂山区财政局旗下青岛浩基作为战略伙伴,9月20日,特思尔向青岛浩基协议转让的5760万股完成过户。

无独有偶,6月份出现股票质押平仓风险的豫金刚石(300064.SZ)控股股东河南华晶,在9月份将所持公司1.01亿股以4.67亿元价格转让给河南省财政厅旗下农投金控。

四川国资旗下的川能集团,也拟受让盛运环保(300090.SZ)控股股东开晓胜手中13.69%股权。

深圳国资委表现较为抢眼,其旗下深圳投控受让怡亚通(002183.SZ)股东怡亚通控股、周国辉所持5%股份,远致投资受让科陆电子(002121.SZ)控股股东饶陆华所持1.51亿股,深圳国资委下属公司拟大比例战略入股梦网集团(002123.SZ),拟以支付现金方式购买公司股东持有的部分股份,及/或战略增持公司更多股份。

上述公司股东中,梦网集团控股股东余文胜及其他部分股东所持公司股份质押率在90%左右,余文胜股票质押率一度高达97.89%。饶陆华股票质押率更是高达99.45%。

远致投资表示,持有科陆电子股份的原因是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及结合自身战略发展需要。

据Wind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已有近160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其中22家接盘方均为国资,接盘总市值已超过1330亿元。

东吴证券高级投资顾问潘绍昌对《财经》记者表示,近阶段国资大举进入资本市场,一方面是目前估值整体较低,虽然有些上市公司股东面临股票质押危机,但部分公司本身业绩并不差,是个较好的抄底时机。另一方面,国资大举进入是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稳定行情,有助于化解股票质押危局。对于相关股东和上市公司而言,国资的进入能大大缓解其资金紧张的窘境,共度时艰。

不过,国资这些接盘动向,亦引发了有关资本市场“国进民退”的争议。不愿具名的业界权威人士表示,民企上市的本来就不多,因为股票质押出现风险而失去上市平台,对更多拟上市的民营企业来说,绝非积极信号。之前为了上市想尽办法,或以为上市了就万事大吉的民企,应重新评估上市的必要性,以及上市之后如何在业务和资金层面保持连续性等重要问题。


文章TAG:铜业股票  云南铜业个股  铜业  股票  云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