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历史?

如何客观正确地认识和学习中国史

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人民创造的历史,因为历史就是一幕幕的社会现实。她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斗争连续剧,只要有人类,就会永不休止的上演下去。人类通过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不断地创造其戏典,各类角色纷纷登场表演,并把戏曲演得生龙活虎。其戏曲的内容始终是围绕着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又被消灭了的主题,反反复复波浪式的前行着、发展着。

如何客观正确地认识和学习中国史?

如何客观正确地认识和学习中国史

如何客观正确地认识和学习中国史?这个题目有点大。那我就试着从小处着眼谈谈理解,学习中国史必须总体概况、客观分析、以小见大。一、说说总体概况。华夏文明五千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明白。中国历史(这里简要说说中国古代一段历史),自夏商周以来到元明清结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每个封建王朝在君主统治、政治文化建设、思想体系确立等诸多方面各有不同、各有侧重。

我们在学习每个朝代历史的时候,要全面把握这个朝代的特点。既要纵向关联,又有横向比较。例如,我们在研究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时候,就要结合后来王朝的制度建设,来看待制度的建立背景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同时,我们还要与同时期的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作一个横向比较,来对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或者弊端,来概括性认识和阶段性总结。

如果脱离了社会背景和时代发展要素,孤立地研究某个朝代,那么不免有遗漏,也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王朝的全貌。二、如何客观分析中国史。学习和了解历史,主要的目的是以史鉴今、以史明理。那么我们在对待中国史的研究上,就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否则的话就会陷入唯心主义,而不得要领。研究和学习中国历史,本身我们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层层剥茧,才能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来分析到事件内部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不至于“丢三落四”。例如,我们在分析刘备这个人物的时候,不能单单只从他的仁义、恩德等方面加以“美化”,还要看到他有“假”的一面。说假,并不是刘备的全部性格,他有真性情。所以我们对刘备这个立体人物的分析,必须放到整个三国时期,来综合评判,这样才不至于给刘备或者类似的历史人物“乱扣帽子”。

三、以小见大、细处工笔。对待历史事件我们要从细微处评判,也要放在历史长河中去分析。对待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我们更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加以考量。历史从未走远,历史也像一面镜子。我们有时候在研究中国史的时候就要学会比较、学会明辨。有些现象如镜中花、水中月,越辩越明。所以就像我们描绘一幅山水画一样,要想有所造诣,必须谋篇布局,必须工于全幅、整张画面,然后再细微出精雕细琢。

你们都是怎么看待历史的,为什么会喜欢历史呢?

如何客观正确地认识和学习中国史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试着来回答一下。为什么喜欢历史,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在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怎么去,研究历史,可以帮我们找到一些答案。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其含义有三: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2.沿革,来历;3.过去的事实。

中华民族,这里特指汉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这一点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仅在古代就有完备的史官制度,而且有堪称全世界最完备的信史,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700多年,加强炎黄二帝,尧舜禹的传说历史,妥妥的5000年文明史。先说史官。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夏代就已设置了史官。《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即史的初义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周礼·春官》记载周王室设有五史。

(一)大史 职位很高。新王登基,大史参加策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有时还会访问大史。如《国语·晋语》载胥臣曰:"文王访于辛、尹(辛甲、尹佚,二人皆周大史)。"有时大史还命令百官规诫王的缺点,如《左传》襄公四年载:"魏绛曰: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箴王缺。"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二)小史 秩卑,金毓黻说: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称之为"史"。

《周礼》云:"凡国事用礼法时,佐大史,掌其小事。"(三)内史其秩最尊。《周礼》说内史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书王命。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王命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有时,内史还奉王命出使诸侯国,《左传》僖公十六年载:"周内史叔兴骋于宋。"(四)外史 秩卑,《周礼》云其职务是"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五)御史秩卑,又一名柱下史。其职务是掌管图书等。西周,东周和秦都沿袭了这个制度,汉武帝提倡独尊儒术后,《礼记》被纳入治国方略,被历朝历代尊崇,史官制度也一直沿袭下来,新朝为前朝修史更是成为惯例。如今,我国依然有完备的修史制度,国务院办公厅每年都会发行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这就是本届中央政府记录的当代正史。

2005年5月18日总理温家宝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公布《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每20年修订一次。研究历史有什么用呢,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以史为鉴就是要提醒后人,避免前人的失误和教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这套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供执政者借鉴。宋神宗认为这本书是“以史为鉴,有助于治国之道”,即以史为鉴,加强统治,所以取名为《资治通鉴》。这本书一直被宋神宗以后的历代皇帝用作教科书,这就是研究历史的作用。回到开头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黄帝子孙5000年前从涿鹿场来,无论走多远,都忘不了祖先。我们要去哪里?炎黄子孙要让民族永葆生机,永远站在世界前列。为什么,以史为鉴,实践,奋斗,开拓?我们国家的使命是中流击水,拦截快船。。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