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档线是什么意思

最低分数线提档线,即招生院校按照提档比例提取考生档案的最低分数线,与学校最终的录取线并不完全相符。因此,即使考生的成绩达到了提档线,也未必一定能够被取。提档线即招生院校按照提档比例提取考生档案的最低分数线,与学校最终的录取线并不完全相符。例如规定本科一,二批院校的一志愿按1:1.2的比例确定提档人数,学校按招生计划录取结束后,将把多余的百分之二十考生档案退回省招生考试院。提档的最低分便称为提档线。例如第一批的某高校理工类计划30人,填报该校且成绩在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的有80人,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2倍(30×1.2)需投档36份;计算机将这80人按招投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排序在第36位考生的招投总分即为该校本批次理工类的调档线。学校经审阅,择优录取其中30人,将不予录取的6人档案退回省招办。即使考生的成绩达到了提档线,也未必一定能够被取。如果学校未完成招生计划则有可能降低提档线录取。

提档线是什么意思

2,投档线是什么意思

投档又称调档,各地的招办根据考生分数和各大学在该地调档比例把考生档案投放给招生学校,大学招办开始调阅考生档案,即提档,对考生资格和体检档案进行审核,然后确定录取分数线。一般各个大学都有一个调档比例,在120%以内。

投档线是什么意思

3,高考投档是什么意思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一、高考投档,指的是考试院根据录取规则,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的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1、录取规则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也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两种规则,录取的原则各不相同。考生在报考院校时,一定要先关注院校投档录取规则。有关两种规则,在此就不多述。2、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比如在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下。考生A,高考成绩为600分,他填报了4个平行志愿院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按录取规则,从前到后按顺序录取,只要他上了哪一所大学的录取投档线(比如中山大学投档线是601,厦门大学605,武汉大学599,中南大学598)他的分数上了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投档线,按先后原则,他的电子档案就投到武汉大学了。如果他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就能被录取了。二、勋哥观点1、提出此类问题的家长,一般来看,应是第一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您的这种认知,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很危险,有可能对规则理解错误。2、要理解高考投档,必须对录取规则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志愿填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的志愿填报加分。3、不存在语文、英语、文综、理综都有投档线的说法。一般而言,只比较总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按单科成绩排序(这在每个省的录取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一、高考投档,指的是考试院根据录取规则,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的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1、录取规则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也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两种规则,录取的原则各不相同。考生在报考院校时,一定要先关注院校投档录取规则。有关两种规则,在此就不多述。2、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比如在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下。考生A,高考成绩为600分,他填报了4个平行志愿院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按录取规则,从前到后按顺序录取,只要他上了哪一所大学的录取投档线(比如中山大学投档线是601,厦门大学605,武汉大学599,中南大学598)他的分数上了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投档线,按先后原则,他的电子档案就投到武汉大学了。如果他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就能被录取了。二、勋哥观点1、提出此类问题的家长,一般来看,应是第一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您的这种认知,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很危险,有可能对规则理解错误。2、要理解高考投档,必须对录取规则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志愿填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的志愿填报加分。3、不存在语文、英语、文综、理综都有投档线的说法。一般而言,只比较总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按单科成绩排序(这在每个省的录取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一、高考投档,指的是考试院根据录取规则,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的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1、录取规则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也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两种规则,录取的原则各不相同。考生在报考院校时,一定要先关注院校投档录取规则。有关两种规则,在此就不多述。2、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比如在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下。考生A,高考成绩为600分,他填报了4个平行志愿院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按录取规则,从前到后按顺序录取,只要他上了哪一所大学的录取投档线(比如中山大学投档线是601,厦门大学605,武汉大学599,中南大学598)他的分数上了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投档线,按先后原则,他的电子档案就投到武汉大学了。如果他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就能被录取了。二、勋哥观点1、提出此类问题的家长,一般来看,应是第一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您的这种认知,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很危险,有可能对规则理解错误。2、要理解高考投档,必须对录取规则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志愿填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的志愿填报加分。3、不存在语文、英语、文综、理综都有投档线的说法。一般而言,只比较总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按单科成绩排序(这在每个省的录取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一、高考投档,指的是考试院根据录取规则,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的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1、录取规则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也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两种规则,录取的原则各不相同。考生在报考院校时,一定要先关注院校投档录取规则。有关两种规则,在此就不多述。2、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比如在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下。考生A,高考成绩为600分,他填报了4个平行志愿院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按录取规则,从前到后按顺序录取,只要他上了哪一所大学的录取投档线(比如中山大学投档线是601,厦门大学605,武汉大学599,中南大学598)他的分数上了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投档线,按先后原则,他的电子档案就投到武汉大学了。如果他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就能被录取了。二、勋哥观点1、提出此类问题的家长,一般来看,应是第一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您的这种认知,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很危险,有可能对规则理解错误。2、要理解高考投档,必须对录取规则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志愿填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的志愿填报加分。3、不存在语文、英语、文综、理综都有投档线的说法。一般而言,只比较总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按单科成绩排序(这在每个省的录取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一、高考投档,指的是考试院根据录取规则,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的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1、录取规则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也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两种规则,录取的原则各不相同。考生在报考院校时,一定要先关注院校投档录取规则。有关两种规则,在此就不多述。2、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比如在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下。考生A,高考成绩为600分,他填报了4个平行志愿院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按录取规则,从前到后按顺序录取,只要他上了哪一所大学的录取投档线(比如中山大学投档线是601,厦门大学605,武汉大学599,中南大学598)他的分数上了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投档线,按先后原则,他的电子档案就投到武汉大学了。如果他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就能被录取了。二、勋哥观点1、提出此类问题的家长,一般来看,应是第一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您的这种认知,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很危险,有可能对规则理解错误。2、要理解高考投档,必须对录取规则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志愿填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的志愿填报加分。3、不存在语文、英语、文综、理综都有投档线的说法。一般而言,只比较总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按单科成绩排序(这在每个省的录取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一、高考投档,指的是考试院根据录取规则,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的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1、录取规则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也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两种规则,录取的原则各不相同。考生在报考院校时,一定要先关注院校投档录取规则。有关两种规则,在此就不多述。2、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比如在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下。考生A,高考成绩为600分,他填报了4个平行志愿院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按录取规则,从前到后按顺序录取,只要他上了哪一所大学的录取投档线(比如中山大学投档线是601,厦门大学605,武汉大学599,中南大学598)他的分数上了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投档线,按先后原则,他的电子档案就投到武汉大学了。如果他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就能被录取了。二、勋哥观点1、提出此类问题的家长,一般来看,应是第一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您的这种认知,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很危险,有可能对规则理解错误。2、要理解高考投档,必须对录取规则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志愿填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的志愿填报加分。3、不存在语文、英语、文综、理综都有投档线的说法。一般而言,只比较总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按单科成绩排序(这在每个省的录取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一、高考投档,指的是考试院根据录取规则,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的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1、录取规则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也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两种规则,录取的原则各不相同。考生在报考院校时,一定要先关注院校投档录取规则。有关两种规则,在此就不多述。2、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比如在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下。考生A,高考成绩为600分,他填报了4个平行志愿院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按录取规则,从前到后按顺序录取,只要他上了哪一所大学的录取投档线(比如中山大学投档线是601,厦门大学605,武汉大学599,中南大学598)他的分数上了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投档线,按先后原则,他的电子档案就投到武汉大学了。如果他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就能被录取了。二、勋哥观点1、提出此类问题的家长,一般来看,应是第一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您的这种认知,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很危险,有可能对规则理解错误。2、要理解高考投档,必须对录取规则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志愿填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的志愿填报加分。3、不存在语文、英语、文综、理综都有投档线的说法。一般而言,只比较总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按单科成绩排序(这在每个省的录取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一、高考投档,指的是考试院根据录取规则,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的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1、录取规则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也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两种规则,录取的原则各不相同。考生在报考院校时,一定要先关注院校投档录取规则。有关两种规则,在此就不多述。2、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比如在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下。考生A,高考成绩为600分,他填报了4个平行志愿院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按录取规则,从前到后按顺序录取,只要他上了哪一所大学的录取投档线(比如中山大学投档线是601,厦门大学605,武汉大学599,中南大学598)他的分数上了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投档线,按先后原则,他的电子档案就投到武汉大学了。如果他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就能被录取了。二、勋哥观点1、提出此类问题的家长,一般来看,应是第一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您的这种认知,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很危险,有可能对规则理解错误。2、要理解高考投档,必须对录取规则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志愿填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的志愿填报加分。3、不存在语文、英语、文综、理综都有投档线的说法。一般而言,只比较总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按单科成绩排序(这在每个省的录取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一、高考投档,指的是考试院根据录取规则,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的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1、录取规则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也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两种规则,录取的原则各不相同。考生在报考院校时,一定要先关注院校投档录取规则。有关两种规则,在此就不多述。2、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比如在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下。考生A,高考成绩为600分,他填报了4个平行志愿院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按录取规则,从前到后按顺序录取,只要他上了哪一所大学的录取投档线(比如中山大学投档线是601,厦门大学605,武汉大学599,中南大学598)他的分数上了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投档线,按先后原则,他的电子档案就投到武汉大学了。如果他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就能被录取了。二、勋哥观点1、提出此类问题的家长,一般来看,应是第一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您的这种认知,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很危险,有可能对规则理解错误。2、要理解高考投档,必须对录取规则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志愿填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的志愿填报加分。3、不存在语文、英语、文综、理综都有投档线的说法。一般而言,只比较总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按单科成绩排序(这在每个省的录取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一、高考投档,指的是考试院根据录取规则,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的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1、录取规则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也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两种规则,录取的原则各不相同。考生在报考院校时,一定要先关注院校投档录取规则。有关两种规则,在此就不多述。2、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比如在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下。考生A,高考成绩为600分,他填报了4个平行志愿院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按录取规则,从前到后按顺序录取,只要他上了哪一所大学的录取投档线(比如中山大学投档线是601,厦门大学605,武汉大学599,中南大学598)他的分数上了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投档线,按先后原则,他的电子档案就投到武汉大学了。如果他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就能被录取了。二、勋哥观点1、提出此类问题的家长,一般来看,应是第一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您的这种认知,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很危险,有可能对规则理解错误。2、要理解高考投档,必须对录取规则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志愿填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的志愿填报加分。3、不存在语文、英语、文综、理综都有投档线的说法。一般而言,只比较总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按单科成绩排序(这在每个省的录取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一、高考投档,指的是考试院根据录取规则,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的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1、录取规则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也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两种规则,录取的原则各不相同。考生在报考院校时,一定要先关注院校投档录取规则。有关两种规则,在此就不多述。2、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比如在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下。考生A,高考成绩为600分,他填报了4个平行志愿院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按录取规则,从前到后按顺序录取,只要他上了哪一所大学的录取投档线(比如中山大学投档线是601,厦门大学605,武汉大学599,中南大学598)他的分数上了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投档线,按先后原则,他的电子档案就投到武汉大学了。如果他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就能被录取了。二、勋哥观点1、提出此类问题的家长,一般来看,应是第一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您的这种认知,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很危险,有可能对规则理解错误。2、要理解高考投档,必须对录取规则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志愿填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的志愿填报加分。3、不存在语文、英语、文综、理综都有投档线的说法。一般而言,只比较总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按单科成绩排序(这在每个省的录取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一、高考投档,指的是考试院根据录取规则,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的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1、录取规则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也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两种规则,录取的原则各不相同。考生在报考院校时,一定要先关注院校投档录取规则。有关两种规则,在此就不多述。2、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比如在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下。考生A,高考成绩为600分,他填报了4个平行志愿院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按录取规则,从前到后按顺序录取,只要他上了哪一所大学的录取投档线(比如中山大学投档线是601,厦门大学605,武汉大学599,中南大学598)他的分数上了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投档线,按先后原则,他的电子档案就投到武汉大学了。如果他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就能被录取了。二、勋哥观点1、提出此类问题的家长,一般来看,应是第一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您的这种认知,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很危险,有可能对规则理解错误。2、要理解高考投档,必须对录取规则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志愿填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的志愿填报加分。3、不存在语文、英语、文综、理综都有投档线的说法。一般而言,只比较总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按单科成绩排序(这在每个省的录取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一、高考投档,指的是考试院根据录取规则,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的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1、录取规则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也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两种规则,录取的原则各不相同。考生在报考院校时,一定要先关注院校投档录取规则。有关两种规则,在此就不多述。2、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比如在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下。考生A,高考成绩为600分,他填报了4个平行志愿院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按录取规则,从前到后按顺序录取,只要他上了哪一所大学的录取投档线(比如中山大学投档线是601,厦门大学605,武汉大学599,中南大学598)他的分数上了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投档线,按先后原则,他的电子档案就投到武汉大学了。如果他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就能被录取了。二、勋哥观点1、提出此类问题的家长,一般来看,应是第一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您的这种认知,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很危险,有可能对规则理解错误。2、要理解高考投档,必须对录取规则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志愿填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的志愿填报加分。3、不存在语文、英语、文综、理综都有投档线的说法。一般而言,只比较总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按单科成绩排序(这在每个省的录取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一、高考投档,指的是考试院根据录取规则,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的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1、录取规则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也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两种规则,录取的原则各不相同。考生在报考院校时,一定要先关注院校投档录取规则。有关两种规则,在此就不多述。2、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比如在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下。考生A,高考成绩为600分,他填报了4个平行志愿院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按录取规则,从前到后按顺序录取,只要他上了哪一所大学的录取投档线(比如中山大学投档线是601,厦门大学605,武汉大学599,中南大学598)他的分数上了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投档线,按先后原则,他的电子档案就投到武汉大学了。如果他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就能被录取了。二、勋哥观点1、提出此类问题的家长,一般来看,应是第一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您的这种认知,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很危险,有可能对规则理解错误。2、要理解高考投档,必须对录取规则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志愿填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的志愿填报加分。3、不存在语文、英语、文综、理综都有投档线的说法。一般而言,只比较总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按单科成绩排序(这在每个省的录取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
投档线、录取线和模拟投档线 投档线和录取线的概念为了弄清楚模拟投档线,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高招录取的两个环节。高招录取有投档(也叫提档、调档)和专业录取两个环节。在投档环节,由省级高招办主导操作,高校配合提供投档比例(不得高于1:1.20,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接近1:1)。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和考生志愿排队根据招生计划和高校配合提供的投档比例向高校投放电子档案,投档到高校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高校的投档线(也叫提档线、调档线)。这里请注意一点:高校的投档线既不是高校确定的,也不是省级高招办确定的,而是在投档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投档后的下一个环节是专业录取。专业录取环节由高校主导操作,省级高招办配合监督。高校要根据投档后考生填报该校的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按照高校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分数级差)和考生其他条件进行专业录取,如果有不合格考生就会退档。专业录取后各个专业录取考生的最低分就是专业录取线,最低的专业录取线就是高校的录取线。专业录取后如果有退档发生,录取线就有可能高于投档线。如果没有退档发生全部录取,录取线就会等于提档线。例如某高校第一批理工类在某省的招生计划100人,高校配合确定的投档比例为1:1.05。那么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05倍需投档105人,电脑投档系统自动将填报该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投档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排序在第105名考生的投档总分即为该校第一批次理工类的投档线。高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和其他相关的条件(身体、单科成绩等)对提档的105名考生进行审阅筛选,如果严格执行100人的招生计划(即不扩招也不减招),将择优录取其中100人,将不予录取的5人档案退回省招办。高校实际录取的分数排名第100名的考生的高考分数就是录取线。所以录取线是招生院校按招生计划实际录取完成后的最低分数线。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105名考生中有5名考生被投档后退档,当了一回“陪榜”,假如他们完全符合高校的专业录取条件且服从专业调剂,仅仅因为分数排名偏后而被退档,他们似乎成了这所高校的牺牲品。在平行志愿的情况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他们被第一顺序学校A退出,即便高考分数能达到第二顺序学校B的提档线,他们也不会被B校提档。只能退档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这5名考生成了“倒霉蛋”。如何避免或减少在高招过程中产生这种“倒霉蛋”?懂得了投档和录取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产生5个倒霉蛋的原因是因为只有100个招生计划,却投档了105个考生。我们自然能够想到的一个有效避免产生“倒霉蛋”的方法,就是既然只有100个招生计划,提档100人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说,采用1:1的投档比例能够有效地避免退档的产生。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仅提档100人,而这100人中有3个考生因为身体不合格或者其他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不能录取,那么实际录取只有97名考生,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样也同样不合理。从这个例子看,显然是投档103个最合适。投档比例为1:1.03。我们看到,这里投档比例的设定很关键。怎样设法既让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有能避免无辜的考生称为退档的“倒霉蛋”?到底这投档比例应当是1:1、1:1.03,还是1:1.05?于是人们想到了,能不能在高招正式投档之前先试一把,搞一次模拟投档?让高校在正式投档之前对自己的生源情况下摸摸底,比如说考生填报各个专业的分布情况,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等等。具有多年的招生经验的高校老师能够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状况确定最合适的提档比例,尽量使得服从专业调剂的提档考生全部录取。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效能精准地确定投档比例,一方面让投档数接近招生计划;另一方面当投档数少量超额的时候,高校能使用机动计划“消化掉”超额部分的投档考生,将多提档的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由此引入了模拟投档或者预投档的概念。模拟投档线的概念模拟投档就是每批次正式投档之前,省高招办按高校确定的投档比例进行的投档预演,所以也叫预投档。模拟投档同样能产生模拟投档分数线。由于模拟投档所使用的系统和方法与正式投档完全一样,模拟投档线虽然不是最终的投档线,但是与最终的投档线非常接近。模拟投档根据省级高招办要求可以进行多次,给高校足够的“试错”机会,让高校研究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在生源极佳的情况下,省级招办也欢迎高校据此决定是否调拨机动名额追加计划多招录些学生。在不能追加计划的情况下高校会适当调低提档比例,减少考生退档风险。正式投档之前进行多少次模拟投档,就产生多少次模拟投档线。虽然模拟投档线最终未必会向考生公布,但是它在保证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保证考生利益,让投档更加合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模拟投档线对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招生的录取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获得了这些特殊招生资格的考生实际上是获得了优惠加分的资格。比如说允许他们比普通考生低与投档线20分获得投档机会。可是特殊招生批次都在普通批次之前进行,这时候还没有正式投档,哪来的投档线来给他们参考。于是模拟投档线就派生了用场。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降60分录取条件规定“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分数下60分以内,且同时达到当地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模拟投档线成为特殊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一、高考投档,指的是考试院根据录取规则,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的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1、录取规则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也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两种规则,录取的原则各不相同。考生在报考院校时,一定要先关注院校投档录取规则。有关两种规则,在此就不多述。2、对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投档。比如在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下。考生A,高考成绩为600分,他填报了4个平行志愿院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按录取规则,从前到后按顺序录取,只要他上了哪一所大学的录取投档线(比如中山大学投档线是601,厦门大学605,武汉大学599,中南大学598)他的分数上了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投档线,按先后原则,他的电子档案就投到武汉大学了。如果他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就能被录取了。二、勋哥观点1、提出此类问题的家长,一般来看,应是第一次接触高考志愿填报,您的这种认知,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很危险,有可能对规则理解错误。2、要理解高考投档,必须对录取规则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游戏规则下进行志愿填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的志愿填报加分。3、不存在语文、英语、文综、理综都有投档线的说法。一般而言,只比较总分,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按单科成绩排序(这在每个省的录取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高考投档是什么意思

4,已投档是什么意思

当考生查询到自己的档案状态显示为“已投档”的时候,就表明考生的电子档案已经被投档的某一招生院校了。显示已经投档,证明考生的成绩达到了所报高校的调档线,已经在审阅考生的档案了,一般情况下来说,显示“已投档”被录取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对于多次查询都显示“已投档”的结果,考生可以直接去对应的学校官网去查询录取信息,因为这些网站更新的内容总是会更快一些。很多时候考生在查到录取信息显示“已投档”的时候,都会认为一定会被录取。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虽然已投档被录取的几率很大,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录取。因为很多高校的调档比例都是超过100%的,也就是说,投档的人数会适当多于实际录取人数,所以,就注定一些考生是会被退档的。至于退档的原因,大多是总分偏低,单科成绩偏低,身体状况不符合要求,没有服从专业调剂等等。所以,显示“已投档”并不意味着就代表录取。很多考生会问,档案信息一直显示“已投档”是不是就证明被录取了,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在录取工作总体时间内,一些院校因为招生计划不同,学校规模不同,各省录取时间也不同,就会导致录取进度有快有慢。所以,有些院校的录取显示状态就会一直相同,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和家长只能耐心等待,并及时关注本省教育考试院官网。

5,调档线是什么意思

投档分数线全称院校投档分数线,也称调档线或提档线。是指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1:1.3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投档分数线。投档分数线全称院校投档分数线,也称调档线或提档线。省招办在投档过程中,将填报了该校志愿且成绩在批次线上的考生档案,按招投总分(高考总分和政策性照顾分值的总和)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院校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进行投档,自然形成调档线。通常情况下,调档线往往高于批次线,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其调档线等于批次线。考生的档案能不能投给学校,最关键取决于招投总分是否达到了调档线。投档录取操作都是透明化的,每个考生投档的过程(投档过程在招生网上被称为“轨迹信息”或者“档案状态”)都可以在阳光工程上查到。档案状态一般有七种:自由可投、已经投档、院校在阅、预录取、预退档、录取待审、录取。例:第一批的某高校理工类计划30人,填报该校且成绩在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的有60人,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2倍(30×1.2)需投档36份,计算机将这60人按招投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排序在第36位考生的招投总分即为该校本批次理工类的调档线。学校经审阅,择优录取其中30人,将不予录取的6人档案退回省招办。

6,一次投档是什么意思

一次投档是高考投档原则之一,即在某个批次录取时,只将符合投档条件的考生档案投档一次。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被所投的院校退档,考生档案就不再投档到你填报的其它院校了,只能填报这个批次的征求志愿或者参加下一批次录取了。所谓一次投档就是在某个批次录取时,只将符合投档条件的考生档案投档一次,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被所投的院校退档,考生档案就不再投档到你填报的其它院校了,考生只能填报这个批次的征求志愿或者参加下一批次录取了,从而获得再次投档的机会。也就是说,如果考生被本科一批志愿填报的某个学校投档后退档,就只能填报本科一批征求志愿或者参加本科二批志愿投档了。一次性投档,即在某批次全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按院校招生计划并按考生志愿先后顺序及成绩从高到低投档,直至达到所要求的调档和投档比例数。对符合照顾政策的考生可“增加分数投档”或“降低分数投档”。“增加分数投档”即按考生统考成绩总分加上其应享受的照顾分后的合成分数投档;“降低分数投档”即在考生所报院校调档分数线下、考生应享受的照顾分数内按其统考成绩总分直接投档。高考投档原则之一:“一次性投档不补充投档”原则就是: 在同一档次的高校(一本院校为一个档次,二本为另一个档次,以此类推)中,只将你的档案投一次,如果被所投的院校退档,就直接归到这一档次的补填志愿中,不再投到其他院校。但是不影响其他档次的投档录取。也就是说,如果一专被退档,不会影响二专的投档。

7,已经投档是什么意思

已经投档表示“档案被成功投出,但不一定能被录取”。一般情况下来说,显示“已投档”被录取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考生和家长需要耐心等待,并及时关注本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已经投档表示“档案被成功投出,但不一定能被录取”。其实,当考生查询到自己的档案状态显示为“已投档”的时候,就表明考生的电子档案已经被投档的某一招生院校了。这种状况和被录取还有一定的区别,由于高校还要依照选取的规矩来对考生进行审阅,这样才能确定是录取还是退档。显示已经投档,证明考生的成绩达到了所报高校的调档线,已经在审阅考生的档案了,一般情况下来说,显示“已投档”被录取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对于多次查询都显示“已投档”的结果,考生可以直接去对应的学校官网去查询录取信息,因为这些网站更新的内容总是会更快一些。很多时候考生在查到录取信息显示“已投档”的时候,都会认为一定会被录取。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虽然已投档被录取的几率很大,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录取。因为很多高校的调档比例都是超过100%的,也就是说,投档的人数会适当多于实际录取人数,所以,就注定一些考生是会被退档的。至于退档的原因,大多是总分偏低,单科成绩偏低,身体状况不符合要求,没有服从专业调剂等等。所以,显示“已投档”并不意味着就代表录取。很多考生会问,档案信息一直显示“已投档”是不是就证明被录取了,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在录取工作总体时间内,一些院校因为招生计划不同,学校规模不同,各省录取时间也不同,就会导致录取进度有快有慢。所以,有些院校的录取显示状态就会一直相同,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和家长只能耐心等待,并及时关注本省教育考试院官网。

8,投档线是什么意思

呵呵~~ 刚好现在正在报志愿 所以 让我来解释一下咯! 一般学校为了避免缺档现象 都不会按1:1来投档 像我们平行志愿地区就是按1:1.05来投档 就是说假如某大学要招48人 那么就要投过去50个人的档案 而50个人中最低的就是投档分数线 但若不追加计划 那么 就会有2个人被退档 而被录取的48个人中的最低分就是录取分数咯! 明白了么?
大学录取一般按照120%的比例录取 例如如果计划招生100人 那么高校会提到120名学生 第120名学生的分数就是投档线 投档线一般要低于最低录取线
投档分数线是指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1:1.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投档分数线,简称投档线也称调档线或提档线。   投档分数线又被称为院校调档分数线,其第一个特点是同一批录取的院校中,它们的投档分数线是不一致的,高低由各自的生源情况决定,生源好的高校投档分数线可能高出控制分数线很多,生源不好的则低一些,但原则上它不能低于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生源情况非常好,一般其投档分数线都要高出一本控制分数线100分左右,而那些录取控制线上生源少于招生计划数的高校,则可执行录取控制线为投档线。此外,农、林、水、地、矿、油等六类艰苦行业的院校按照国家招生政策,如在控制分数线上投档不满额时,可以将投档线降至控制分数线下10分。   投档分数线的第二个特点是,同一所院校不同志愿的投档分数线可能也不同,主要是指那些第一志愿投档录取不满额的院校。   因此,如果一个考生的分数达到了一本录取控制分数线,未必一定能够被一本院校录取,达到二本录取控制分数线也未必一定能够录取到二本院校,关键还要看他是否能达到所报院校的投档线,甚至到达投档线也有可能落选,因为投档线一般是按招生计划数的1:1.2投档,其中低分段的20%落选的概率很大。
被该大学录取的最低分数~

9,高考投档线是什么意思

投档分数线又被称为院校调档分数线,其第一个特点是同一批录取的院校中,它们的投档分数线是不一致的,高低由各自的生源情况决定,生源好的高校投档分数线可能高出控制分数线很多,生源不好的则低一些,但原则上它不能低于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生源情况非常好,一般其投档分数线都要高出一本控制分数线100分左右,而那些录取控制线上生源少于招生计划数的高校,则可执行录取控制线为投档线。此外,农、林、水、地、矿、油等六类艰苦行业的院校按照国家招生政策,如在控制分数线上投档不满额时,可以将投档线降至控制分数线下10分。 投档分数线的第二个特点是,同一所院校不同志愿的投档分数线可能也不同,主要是指那些第一志愿投档录取不满额的院校。 因此,如果一个考生的分数达到了一本录取控制分数线,未必一定能够被一本院校录取,达到二本录取控制分数线也未必一定能够录取到二本院校,关键还要看他是否能达到所报院校的投档线,甚至到达投档线也有可能落选,因为投档线一般是按招生计划数的1:1.2投档,其中低分段的20%落选的概率很大。
高考投档线,又称院校投档分数线,是指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1:1。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投档分数线,简称投档线也称调档线或提档线。  各地招办在投档过程中,将填报了该校志愿且成绩在批次线上的考生档案,按招投总分(含政策照顾分,下同)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院校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进行投档,而投档高校的最低一位考生的成绩,就是该校的调档线。通常情况下,调档线往往高于录控线;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其调档线等于录控线。考生的档案能不能投给学校,最关键取决于招投总分是否达到了调档线。  例如第一批的某高校理工类计划30人,填报该校且成绩在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的有80人,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2倍(30×1.2)需投档36份,计算机将这80人按招投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排序在第36位考生的招投总分即为该校本批次理工类的调档线。学校经审阅,择优录取其中30人,将不予录取的6人档案退回省招办。
不是的。是按招生比例的120%设置分数线。就比如说他今年招100个人,有200个人报。那么就从成绩按高到低的第120名的成绩就是投档线,也就是说这120个人算是上了投档线,他们的档案会进学校。但是还是只招100个人,也就是说排在最后的那20个人会被刷下来。当然,如果前面的人有身体条件不符合啊或者是高考移民啊或者是某科成绩不符合啊,被刷下来的人就递补。所以 压线进档的人很可能会被退档。高个几分比较保险。
投档分数线又被称为院校调档分数线,其第一个特点是同一批录取的院校中,它们的投档分数线是不一致的,高低由各自的生源情况决定,生源好的高校投档分数线可能高出控制分数线很多,生源不好的则低一些,但原则上它不能低于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生源情况非常好,一般其投档分数线都要高出一本控制分数线100分左右,而那些录取控制线上生源少于招生计划数的高校,则可执行录取控制线为投档线。此外,农、林、水、地、矿、油等六类艰苦行业的院校按照国家招生政策,如在控制分数线上投档不满额时,可以将投档线降至控制分数线下10分。 投档分数线的第二个特点是,同一所院校不同志愿的投档分数线可能也不同,主要是指那些第一志愿投档录取不满额的院校。 因此,如果一个考生的分数达到了一本录取控制分数线,未必一定能够被一本院校录取,达到二本录取控制分数线也未必一定能够录取到二本院校,关键还要看他是否能达到所报院校的投档线,甚至到达投档线也有可能落选,因为投档线一般是按招生计划数的1:1.2投档,其中低分段的20%落选的概率很大。
过了这投档线,只能代表你入围了,但如果超的分数不高的话,你仍然会被淘汰。因为投档时按105%比例来投的,你可能就是这不幸的5%。这时就要谨慎填报。

文章TAG:投档线是什么意思投档  投档线  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