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你是怎样,孩子也是怎样。 ……孩子的问题,孩子的症状都是来自父母,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父母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 一 翰卫教育作为父母,最大的乐趣在于:在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小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怎么做才对?

根据年龄特点有相应的教育方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要解决的问题与需要完成的任务,问题的解决与任务的顺利解决将形成较好的个性品质、性格特征,即优秀的心理素质!小孩子不仅处在生理的成长发育期,心理也一样,身体需要加强营养,那么心理也也一样。而心理的营养就是成长的环境、辅助的教育。

具体可出门左转查看我的文章(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里面有相应的教育措施!总之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一般中小学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学校会有课程(一般是游戏活动类型),但家庭环境非常重要,父母在这方面要根据每一个阶段孩子的不同特点做好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孩子好的个性品质。不是最近有个很热的新闻,“北大高材生、留学生与父母断绝关系”,说的就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导致自己心理受损,成年之后与父母发生的矛盾!。

你比较关注儿童哪些心理素质的培养?

谢谢邀请,其实我看了很多的答案,有的说是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有的孩子要培养孩子的这个进取心,有的说要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勇于说不,有的是要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有的是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有的是要培养孩子的礼仪。等等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但是总结起来他就是:健全的人格。在意识疗法里面提到人格,他是一个人跟这个世界相处的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

它大致可以表现在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在拉丁文原意里面,人格就是面具的意思。是你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工具跟基石。当一个人的人格跟这个整个社会出现偏差的时候,他就不能很好的与这个社会建立起良好的互动以及人际关系,缺乏同理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障碍了。人格障碍患者个性会表现出极度固执,偏执,狭隘,睚眦必报。

他们认为都是这个社会的错,都是这个世界的错,唯独他自己没有错。那么人格障碍是怎么形成的呢?她是跟这个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那我们小时候,父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接受父母传递给我们的一些限制性信念,以及思维模式,我们把它奉为金科玉律。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是依照这种父母给我们传递的这些性限制性信念,跟这个社会互动打交道,如果我们能够取得成绩,父母就会夸奖我,你看我教导的孩子多好呀。

为了获得父母的表扬于是我们也慢慢放弃了父母不赞同的自己,我们也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长大成人,当我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发现,父母教导的那一套,往往不起作用的。于是他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你总会自责自罪,然后你就抑郁了焦虑了,出现心境障碍。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你会把所有的问题,所有的责任推向社会,认为都是社会的错。

你会变得怨天尤人。偏激极端。这就是反社会人格障碍,或者是边缘性人格障碍。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他能够进行自我整合,自我调节。他会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所以我经常也说,凡是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往往长大以后,他的心里人格,会比乖巧懂事的孩子要健全得多。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会挑战父母的限制信念,他会形成自己的一些信念。

所以他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好的,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都能够融进去,他不需要回过头来,重新整合心身疗愈心身了!那么他在外界所取得成就,比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肯定要多得多。那么父母如何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呢?首先,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控制欲。等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你要把选择权慢慢的交还给孩子。被父母以爱之名死死控制了的孩子往往是自卑的,不自信的,是匮乏的,是恐慌的,是不安全的。

长大以后,她会过度去寻找这种安全感。于是就会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当小时候孩子的诉求不被回复,他的行动不被肯定,他的爱不被满足的时候,长大以后,他就会欲求不满,他需要从别人那里来获得肯定赞赏以及表扬,慢慢发展为讨好型人格障碍。当小时候孩子得不到很好的照料,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感到被冷落,被孤立的时候,他就会用一些比较奇怪的举动,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心理的情绪,引起别人的关注。

比如说惊声尖叫,比如说奇装异服,这就慢慢演化为表演型人格障碍。任何一种所谓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它往往会形成孩子的一个限制性信念,比如说我们开始尝试要给孩子培养这所谓的礼仪教育,那么孩子他不懂为什么要做这个礼仪?她可能在头脑层面觉得礼仪是一种形式,然后他可能会慢慢演化为她的这种攀比的心理或者爱慕虚荣的心理。

实际上是父母向外求索的这么个过程,往往向外求,你达不到你的预期。《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建议将你的意识从外界拉回来,你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疗愈师,你的陪伴,你的爱护,你的共情,你的尊重,都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基石。这就像是银行一样,前期不断的进行一个投资储蓄的过程,以至于孩子长大以后不再透支它的未来。

小学生心理健康班会如何和同学们和睦相处?

心理健康课要在把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前提下,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主线,突出心理知识、心理训练的系统性。要坚持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原则。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放低身价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为学生创造出想说,敢说的课堂氛围。要想上好这堂课,教师要在课前准备上下功夫。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要知道他们现在最关心什么?他们又最困惑什么?他们最需要老师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只有深刻的了解这些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切入主题。

父母和老师应该如何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谢谢邀请。教育孩子是一门深不见底的高深学问,人世间再也没有比教育孩子这样的神圣职业了。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凡那些明智的家庭都把教育孩子放在首要位置。如今各个年龄段的教子书籍,都可从书店购到,并且有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育儿资料。(一)教育孩子从家庭开始,父母长辈的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未来性格的形成。(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父母、老师、是指导者、协商者、引领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对孩子任何形式的教训、惩罚都是教育者的无能,其结果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逆反心理,这样的教训太多了。

在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感谢提问我从个人和专业角度尝试着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一个健康的孩子首先要从孩子生命题起源开始。当一个准妈妈打算要生一个身心健康的宝宝的时候,在整个孕期1.母亲情绪平和;2.环境包括外在的居住、人际、夫妻关系等等健康良好;3.顺产和母乳,对于孩子和自然、母亲建立稳定的联系,减少潜在的焦虑和恐惧有益。稳定的重要他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ta首先要去和重要他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一般来说,一岁半左右,妈妈的陪伴对孩子很重要。

稳定的关系对于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和毕生的人际关系能力有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1—3岁,是习惯的雏形出现,3—5岁,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教会孩子从小学会表达觉察和关注自己的内在情绪,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可以帮助孩子建构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完整稳定人格形成,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有你#儿童心理#亲子教育#。

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怎样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

对于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的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而不良的家庭教育则会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影响一辈子,非常重要。大量调查研究已表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必须尊重孩子许多家长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以为孩子“人微言轻”,忽视他们的喜怒哀乐,觉得他们小不,懂什么感情。

其实,孩子虽小,但也和大人一样有着很强的自尊心,父母应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他们。而在发现孩子有了缺点或错误时,父母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说一些伤他们心的话,更不能在众人面前训斥孩子,使孩子失去自尊,从而产生反感情绪或叛逆心理。并且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孩子树立自信心。

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和平的交谈让孩子懂得他们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只有尊重孩子,以理服人,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②要平等对待孩子有些家庭以家长为核心,认为家长就是权威,这类家庭笼罩着权利与强制,孩子都得听家长的,家庭情感处于霸道与无理之中。在这种缺少平等精神的家庭中,孩子容易养成怯懦、自私、自卑、任性等不健康心理。

调查情况也表明,一些容易冲动的孩子古怪多变的性情与父母经常发脾气有直接关系。所以当父母自己心情不佳时,应尽量克制不向子女发泄,对孩子做错事时,也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③重视加强与孩子沟通开放就是要坚持说心理话。家庭成员之间应用习惯的方式,平静地直截了当地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

心理上的开放有益于养成孩子开朗活泼的性格。许多人豁达大度、直言不讳、善解人意的性格与他们开放的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的。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父母有一天会觉得“这孩子怎么啦?”的情况。成功的教育应该是适合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把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内在的心理需要的教育。


文章TAG: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