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卷三之“活人手段”中提道:“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进出,儿得不死。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即儿童)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这是此故事迄今所见最早的版本,内容与现代流行的版本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汉代陶瓮  瓮是个什么东西呢?据了解,瓮与缸的器形有些相似,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渐张开;而瓮一般是大肚,瓮壁呈一定弧度。简单来说,缸口一般是向外敞开的,而瓮口则是向内收敛的。瓮的形状特殊,动物放在其中不会轻易逃出,所以古人还用它来养蛇。  如果司马光砸的是“瓮”,那么故事里的情形就不难理解了:孩童失足落入盛满水的瓮里,由于瓮的器形呈一定弧度,且器口较小,孩童在水中慌乱挣扎时接连触壁,无法找到出口,眼看就要溺水。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司马光以石头砸破瓮壁,救出孩童。据了解,在后来的一些史料中,也有“司马光砸瓮”的说法,由此看来司马光砸的确实是“瓮”而不是“缸”。  那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又从何而来呢?据考证,“砸缸”一说出现于清朝,例如清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册中就有:“温公(司马光)俯取石,急击缸。

缸破水流,儿不得死”这样的文字。民国时期,各种白话版本与童谣版本纷沓而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逐渐被描述得绘声绘色,并单列出来成为儿童启蒙的必读之物。  对于“司马光砸缸”一说流行的原因,有学者认为这是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很明显“司马光砸缸”比“司马光砸瓮”更合仄押韵。  品赏古代珍贵瓮器  在古人眼里,瓮与缸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从使用方法上看,缸与瓮虽然都可以用来盛水,但缸偏向于陈设,瓮更偏向于厨具。从材质上看,陶器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更加坚固的石质以及金属器具取代,而瓮却一直保持着陶器的本色。有个成语叫“瓮牖绳枢”,就是说拿破损的瓮做窗户,形容家里穷,可见瓮是古代百姓生活里常见的器皿。  瓮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1950年,甘肃临夏积石山县三坪村出土了一件彩陶瓮,其精美绝伦的造型和图案,引得无数参观者惊叹,被誉为中国的“彩陶王”,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件彩陶瓮属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代表作,被命名为马家窑文化旋涡纹彩陶瓮。瓮高约46厘米,口沿有4只提耳,平口、短颈、阔肩,腹部逐渐下收,平底,系泥制红陶。陶器外壁用黑彩绘出上、中、下三层纹饰,上层为花卉纹,中层为旋涡纹,下层为水波纹。上层的花卉纹和下层的水波纹,纹带均窄;中层的旋涡纹纹带最宽,是主体花纹。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司马光  读后感  范文  心得  《司马光砸缸》读后感范文5篇  司马光砸缸得到什么心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