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毫不掩饰地展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际遇,郁达夫在小说创作中,带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布局自然简洁,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故事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浑然一体。

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郁达夫的小说不仅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中饱含了爱国、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等思想。但是,在一些作品中,也强烈表现出颓废与憎恨的消极一面。

郁达夫小说创作有哪几个阶段?分别有哪些特色?

应该有三个阶段。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1896出生于浙江,1913年赴日本学习,1933年隐居杭州,1945年被日军杀害。一、"自叙传"模式的书写的阶段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所以他早期的小说作品不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多是从"我"为中心创作的。这一时期,作者留学日本,阅读了大量的外国小说,特别是德国和俄国的著作影响,当时流行的日本私小说对作者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在此基础上,郁达夫正式开始了他的小说创作生涯。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严重,"东亚病夫"的称号更是深深刺痛着中国人的内心,如同郭沫若说的"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气"(郭沫若《三叶集》),郁达夫此时正怀有"青春期"的情节,时代的沉重感、社会疏离感交织,使郁达夫小说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比如短篇小说《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作者用浅白直露的写法描写的小说的人物多为知识分子,比如《沉沦》中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个留学日本的 青年知识分子饱受当地学生的歧视,而又与同期留学生又格格不入,性格内向且懦弱胆怯,承受着弱国子民的伤痛,无法把握自己命运,成为时代悲剧下的"零余者"。

值得注意的是,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初期时并不注重结构和情节的描写,而是靠人物内心的情感流动推动小说的发展,所以只有一些零碎的场面或故事的片段,情节构造上会比较单一。二、向现实靠拢的阶段周作人曾指出《过去》中的"作风变了",可以说1920年后期写的《过去》开始摆脱"自叙传"模式,但一般认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转向写实、走向工农的标志是1924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

 2/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郁达夫  浅析  小说  沉沦  创作  浅析郁达夫小说《沉沦》  郁达夫小说创作有什么特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