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碑具有中和之美。首先,我们应明白什么是中和之美?古代书法美学中的中和美,指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二者之间的一种美,它反对纯刚纯柔,偏执一方。体现了夫子编篡诗经中以人为本的精神。书法创作的过程如同“练太极拳”的过程,刚柔并济、气息丹田,任何字体的书法都讲究“阴阳协调”这样在审美上才有“平衡感”又不审美疲劳,书法有“笔法美、墨法美、线条美”,这也是人们热衷于学习书法的主要原因,书法有一种美,叫做“中和”之美,所谓书法的“中和”之美,都体现在书法的“墨韵”之中,因为“墨韵”是最容易刺激人们的视觉效果,再好的笔法、结构,如果“墨韵”不足的话,那么这样的书法就有缺憾了,书法的“中和”之美是从字体内在的线条散发出来的“韵味”,不刚不柔,恰到好处,确切的说是偏向于“柔和”,比如清朝康熙时期的书法家姜宸英的书法以摹古为本,上溯晋人,又宗法米芾、董其昌,融各家之长,清逸秀俊、气度文雅;清代中期书法家王文治,其工于书法,擅长行书,宗法“二王”,受赵孟頫、董其昌影响较深,喜用轻毫长锋淡墨,书法飘逸婉柔,秀韵天成,时称“淡墨探花”,这就是“中和”之美,值得注意的是书法的“中和”之美并不能带有“流宕不羁、巍巍浩荡、气势逼人”之势,这样的话太过于刚强了;书法的“中和”之美也可理解为两种或多种字体的结合,比如“行草”“草隶”,宋代书法家杨凝式的狂草《神仙起居法》该帖肆意纵横、变化多端,并在草书中夹入行书,被称之为“雨夹雪”。

《关雎》哪里体现出徳?

《关雎》哪里体现出徳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为中国先秦时代民歌,后世引为男子求爱诗,其中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人知。结合历史时代具体情况来看,这并不是一首爱情诗,原因在于其中提到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面上看是各种求爱的手段,实际上是今人忽略了琴瑟与钟鼓在先秦时期的用途,不是一般的乐器,而是祭祀专用的雅乐,不像现今社会小伙子拿把吉他随意弹奏个小情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古人读《关雎》,认为这是后妃之德,对于《诗经》的解读最可靠的注本当属齐鲁韩三家《诗》和《毛诗》,这些注本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弟子一代代传下去,到了汉代书写成书,里边的解释自然最具权威性。《毛诗》里关于《关雎》,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诗经  体现  论《黍离》的中和之美  诗经怎么体现中和之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