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以说明是后妃贤德为君王挑选贤女所作。其中提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不齐的荇菜,顺着水流在两边采摘,那贤德美好的淑女,日夜想要寻得,寻之不得,日夜牵挂,辗转反侧而不得眠。郑玄在《毛诗传笺》解释道:“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乎?”所以实际上指的是后妃担忧求不到贤女与之一起采摘挑选荇菜,辗转难眠,因“钟鼓琴瑟”之物,应是为了祭祀先祖,而不是男子对女子的求而不得。

当然了,流传至今,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衍生成为男子求爱诗,算是古为今用,仍然不能掩盖其最初体现的后妃之德。延伸:何为毛诗?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是由孔子及弟子代代相传成书的,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什么是书法的“中和”之美?

《关雎》哪里体现出徳

书法创作的过程如同“练太极拳”的过程,刚柔并济、气息丹田,任何字体的书法都讲究“阴阳协调”这样在审美上才有“平衡感”又不审美疲劳,书法有“笔法美、墨法美、线条美”,这也是人们热衷于学习书法的主要原因,然而书法还有一种美,叫做“中和”之美,所谓书法的“中和”之美,都体现在书法的“墨韵”之中,因为“墨韵”是最容易刺激人们的视觉效果,再好的笔法、结构,如果“墨韵”不足的话,那么这样的书法就有缺憾了,书法的“中和”之美是从字体内在的线条散发出来的“韵味”,不刚不柔,恰到好处,确切的说是偏向于“柔和”,比如清朝康熙时期的书法家姜宸英的书法以摹古为本,上溯晋人,又宗法米芾、董其昌,融各家之长,清逸秀俊、气度文雅;清代中期书法家王文治,其工于书法,擅长行书,宗法“二王”,受赵孟頫、董其昌影响较深,喜用轻毫长锋淡墨,书法飘逸婉柔,秀韵天成,时称“淡墨探花”,这就是“中和”之美,值得注意的是书法的“中和”之美并不能带有“流宕不羁、巍巍浩荡、气势逼人”之势,这样的话太过于刚强了;书法的“中和”之美也可理解为两种或多种字体的结合,比如“行草”“草隶”,宋代书法家杨凝式的狂草《神仙起居法》该帖肆意纵横、变化多端,并在草书中夹入行书,被称之为“雨夹雪”。

如何赏析《国风·周南·关雎》?

《关雎》哪里体现出徳

《关雎》为诗经开篇第一首,云“后妃之德也。"男婚女嫁,人伦之大者。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无邪。不是见不得人的事,男,女之爱,是永恒的主题。体现了夫子编篡诗经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诗经六论》中,概要一指出了内容和手法为风,雅,颂,赋,比,兴。现以l此标准浅析《关雎》。首先,它属国风,民歌类,周朝南方民歌。

记载风俗民情。起句采用了比兴手法,用形象的描写,勾勒了河中小岛上求偶时,相向,鸣叫的关雎鸟,然后再说到君子求淑女。比兴,先言他物,再引出要说的事物。《白毛女》中的北风吹,雪花飘,引出年来到。陕北民歌中的东方红,太阳升,引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可见诗经对后世影响多么深远。第二联引出主题内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怎样才能把楷书写出具有中和之美,中庸之气呢?请书法爱好者各抒己见?

首先,我们应明白什么是中和之美?古代书法美学中的中和美,指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二者之间的一种美,它反对纯刚纯柔,偏执一方。讲究刚柔相济,不激不厉。什么样的楷书具有中和之美和中庸之气呢?唐朝著名书法家褚遂良的作品《雁塔圣教序》,用笔细劲,轻灵飞动,有流动之美,含有隶书笔意,行书笔意,写楷书应有行书意在这里表现得很充分。

抒情味浓,书卷气浓,中庸气浓。此碑具有中和之美。《唐人书评》中,评论褚遂良的字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创作楷书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具有中和之美、中庸之气呢?我们可以先把此碑临得精熟,然后出帖,借鉴此碑的用笔、结构特征作依托性创作,必须用此碑的笔法,笔法统一了,基本调子不会变,然后用此碑的笔意去临其它碑帖,作综合临摹,就会产生和此碑风格相近,清雅流丽,刚柔相济。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诗经  体现  论《黍离》的中和之美  诗经怎么体现中和之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