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吗?如果可以,应怎样读书?

读书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吗如果可以,应怎样读书

当然可以!正所谓"开卷有益",读书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才干。现在,我以一个家长的身份给家长朋友们提几条带孩子读书的建议:其一,读书要趁早。一定要从幼儿启蒙开始让孩子读书,当然,这时候以画册为主、以家长讲孩子看为主。家长要不厌其烦地讲解,要让孩子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其二,让读书成为习惯。

随着年龄的变化,书本式样内容也要跟着适应。在我家孩子小时候,我坚持这样一个习惯,就是在重要的节日、孩子的生日、或者我出差,都会雷打不动地送给孩子新书做为礼物!每一次,孩子都很期待爸爸买了什么书。当然,书不是赠送给孩子就算了,还得和孩子一起来读。其三,做好孩子的书童。儿童读书,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家长必须参与、引导、描述、讲解和模仿。

尽量把图文变活了,把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故事,争取让家长和孩子都成为故事中的一员,让孩子感到书籍很神奇、很神秘、很有趣。其四,让孩子看的书,家长必须先读懂、读活了。孩子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有了讨论问题的能力。所以,以后的读书,亲子之间就多了一道工序:就书的内容开展讨论。家长必须要有自己正确的、高水平的理解,否则会影响读书效果。

语文应该强调阅读能力,但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能力呢?

之前,对温儒敏教授转引的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谈高考语文阅读的一段话,说实在的,我没怎么理解。后来,看了我的朋友北大才子@燕园博雅教育的回答,我才有了些浅显的认识。第一,阅读能力是高考语文的关键能力,这一点毫无疑问,实际上可以用四个字来阐释,即“又快又好”。因为高考语文别的不说,单止试卷题本上的汉字就有上万个,语文改革是还要增加到12000字以上。

一般人默读速度是300-500字每分钟,单单看完试卷上的文字就需要30分钟左右,但这仅仅是阅读速度,不是理解速度!随着高考阅读文本来源的海量化,难度进一步增加,很多文本根本无法做到即看即懂,需要反复思量才能正确理解。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地理解文本才叫出色的阅读能力。第二,信息时代对阅读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这句话的意思我理解有两层含义:其一,高考语文阅读文本取材范围在信息时代将会大到无边无际,在宇宙量级的信息流中,任何人也不可能试图去押中题目;其二,既然取材是万变的,我们只有掌握阅读能力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第三,阅读能力的训练有两个方面:其一,从过去字斟句酌、反复涵泳的精读转向现在精读、泛读相结合,这是阅读的策略,侧重点是形式方面。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信息时代,各个领域的变化日新月异,各种前沿的东西我们根本无暇去精读,只能尽量做到“但当涉猎”,略懂。其二,从过去对文本内容的被动接受、理解转向现在的主动筛选和准确阐释,这是阅读的标准,侧重点是内容方面。过去是给我什么我就读什么,现在是我需要读什么我就去读什么;过去是我读懂了就可以了,现在是不但懂了我还要能准确无误地表述出来。

综上所述,于涵副主任想传达的信息是今后高考语文阅读文本的选取将会更不可捉摸,学生应该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跳出课本之外,广泛阅读,结合命题范围,精心筛选值得阅读的文本,多做主题阅读,提高抓取、分析、综合和表述能力。总之,高考语文更活了,或许对很多考生来说也更难了。本意是好的,要让学生更注重阅读能力这个终身受用的能力的培养,但会不会让学生因为无从下手而索性放手呢?您有何高见?欢迎留言探讨。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素养  语文  读是  体现  综合  什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读是语文素养的什么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