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德育模式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主要有:主体性德育模式、德目接受模式、问题解决模式、集体教育模式、体验德育模式、自我教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心理辅导模式和整体构建德育模式,其中,目前尤其以欣赏性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生态体验模式、生命叙事模式等在德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更为活跃,也更为耀眼。

通过对德育现代化时期的各种德育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1)各种德育模式都是随着德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德育模式,各德育模式各有所长,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但是不同于传统的侧重德育模式,传统的德育模式更多侧重教育目的德育方法、德育程序,而德育现代化时期的德育模式更多地侧重生活、体验、情感、生命、生态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建构,很多的德育模式来源于实践,有高于实践,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2)不管是传统德育模式还是德育现代化时期的德育模式,它们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但是,彼此之间又具有不可替代性,多种德育模式共同建构了德育现代化时期的德育模式的“根深叶茂”,所以,不能把德育现代化时期的德育模式与传统德育时期的德育模式想割裂,而是要达到各种德育模式之间的相互融合,达到德育模式组合的一体化之境界,只有对上述德育模式进行适当地“分解”和“综合”,才能更清晰地看出德育现代化时期德育的历史脉络和历史转型,才能更深入地把握德育现代化的发展浪潮。

3、本土生成:德育现代化理论缺失与本土化建构系统地研究西方的德育理论,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德育理论比我国的德育理论更为系统和丰富,有学者将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系新道德教育理论的建立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有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和杜威的生活道德教育理论;20世纪50-60年代,系道德教育理论的沉寂时期,20时间70年代以来,是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繁荣时期,主要有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体谅关心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新精神分析模式、品德教材学派、反省价值教育理论、宗教道德教育学说、自由主义道德理、朴素道德教育理论等 。

”与西方德育理论的“多元与繁荣”景象相比,中国德育现代化理论就显得相对“单一与贫乏”,为此,在德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对本土化德育的构建就显得更为迫切,为此,首先,就必须构建德育的理论视野,强调道德德性论与道德德行论的统一。有学者将德育分为两种基本范式:“一种是开展道德知性教育,解决道德认知问题,另外一种是开展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解决道德行为问题,于是,就形成了道德的德性论和道德的德行论。

” 其次,要理清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的关系,传统的德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混为一谈,严重影响德育现代化进程。最后,要确立自己的研究方法与范式,强化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方法和范式的构建和创新是德育理论构建与成熟的前提条件,所以德育现代化研究就必须形成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德育现代化的学科群。从德育的哲学层面到德育基本原理层次,再到德育工艺学层次,构建德育现代化的学科群,提高德育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多元性和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的实效性。近年来,我国关于外国德育理论的研究已经发生了格局上的变化,从早期德育研究的视野和目光投入国外,国内德育理念的传播与研究主要通过大量引用、移植和借鉴国外的德育理论为主,发展到现在的立足与中国德育实践和德育发展的国情,强调以本土化改造的“内源性德育生长模式”,大量的本土化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德育现代化充满活力,孕育着新的探索和实践价值。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学校德育  功能  我国  我国学校德育功能主要有  学校德育的功能有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