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烘染法,都是前一次染完,干后才能染下一次。否则,不会有层次感的。而染下一次时,首先要用清水打湿,然后着色,这样做,是为了能够把颜色的浓淡分清楚。因为,干后的颜色看起来要淡一些。如果你第二次配色跟干的颜色一样,那么干后,这些颜色就会比原来的颜色还要浅,等于没有着色。所以,要把画上的颜色用清水打湿,才能准确配色。

古代画画,大部分是工笔画,所以渲染是最耗费时间和工序的。北齐时代的壁画,是隋唐绘画的过渡。勾染已经分工。原因就在于一遍干后才能敷第二遍颜色,这就需要自然干透的时间。由于,画工笔画要反复这样多次,一般来说,也就是七八遍到十几次不等,所以,古人有“三矾九染”之说。这个说法也基本上是准确的。即,一次染三遍,矾一次。

那么矾三次,就已经染了九次了。不过,这也不是一个死板的公式。画要看具体怎么画,要达到什么效果。例如,有一幅画叫《延安儿女心向毛主席》,这幅画画的是延安农民到北京看望毛主席,画中有地板,需要画出反光感,人物也需要精细刻画,据说分染了30多次,远远超过“三矾九染”的说法限度了。不止“三矾九染”的绘画作品。

所以,我们说“三矾九染”不是一个固定的绘画程序和公式,而是对工笔画的一般要求。一般情况下,分染六七次也差不多了,最后收拾统一一下,也就是八九遍的样子。而个别的作品,也有两三遍就可以的。所以,我们画画 主要要视作品的需要而定分染的次数,以达到绘画作品需要对目的为宜。“三矾九染”的引申和远去的影子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三矾九染”的发展历史和具体的含义以及“三矾九染”的绘画工作方法。

因此,我们就知道,中国画的一个传统画法叫工笔画,就特别要遵循“三矾九染”的基本法则。但是,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个画法,叫“写意画”。写意画是随着宣纸在绘画作品用纸中的大量应用,就慢慢淡化了“三矾九染”的画法。中国最早的宣纸上画画,可以找到依据的,应该是韦偃,他是晚唐诗人韦应物的堂哥。韦应物的父亲叫韦銮,韦銮和他的哥哥韦鉴都是画家。

他天宝年在宣州做录事参军。唐玄宗天宝二年,已经有宣纸进贡 朝廷了。根据《唐朝名画录》的记载推测,韦偃晚年已经画写意画了。此外,五代时期南塘宫廷画家董源也使用宣纸作画了。据南宋时代刘宰所著《京口耆旧传》记载:“李后主少时遣人于庐山爽皑地为精舍,极一时林泉之胜,既成,命宫苑使董源以澄心堂纸写其图来。”于是,董源接受皇命之后,采用“细白光润,冠于一时”的澄心堂纸,在庐山精舍首开寺画山水画,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采用“澄心堂纸”绘画的宫廷画师。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工笔  写作  手法  什么是工笔写作手法  写作中什么是工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