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种情况正在好转,并且方向性很明显。这应该说是得益于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行职部门的务实防控,教育部门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打黑除工作的有效推进等等。所以,校园暴力现象会逐年减少的,家长们大可不必将问题扩大化,不必过于恐慌,管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贡献。那么,怎样防止校园暴的发生呢?我想有以下几点:一是重视家庭教育和引导为什么把家庭教育放在第一位,那是因为从一名教师的角度去看,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第一位的,不管是校暴和受校暴都是如此。

所谓的好树开好花,好土结好瓜,家庭中父母兄弟及其他家人的位置是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家长对于孩子人生观的塑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宜重视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这方面,我们看得非常清楚:你很难比较出两个孩子的好坏,但是你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在五十个孩子中挑出几个孩子是特别的,好也好赖也好,他表现出的教养绝大多数来自他的家庭。

从这点上说,孩子校暴也好,被校暴也好,家长首先要反躬自省,要深刻反思,到底差在哪?在这个世界上,父母爱自己孩子来自于天性,但我们要清楚,爱孩子就要给他未来。所以,有很多时候,家长的宠溺、纵容比不负责任的不管更为严重,就是常说的“xx出败儿"。我感觉,作为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确善恶观,宠辱观,价值观;要引导孩子建立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安全意识和底限意识;要让孩子有独立自信和主体人格,不能像喜洋洋美洋洋那样,“有事都去找村长";要让孩子有合作沟通和分享意识,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给自己定位。

家长通常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其实很多时候老师很难做到很多,有时甚至很无助。二是教师要关注群体塑造和”另类学生"学校是个比较特殊的"家庭",学校的特殊之处在于她以一个神圣的名义,将同龄人集中在一个环境中培养,让他们学习,让他们互动,让他们对比,让他们交流和成长。而老师是这个家庭中的主宰者和协调者,控制节奏、步调、方向和纠偏。

所以说老师是群体灵魂的塑造者不为过,好的老师是“元帅,"是"大将军"。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老师指挥得当的话,一句话改变谁的人生不是戏言。对于“防校暴"这个项目来说,老师能做的还是挺多的,比如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儿童,孤儿,内向型孩子的有效关爱。大多数情况下,低龄学生间的肢体冲突,在本质上与成人暴力还是有偏差的,不能一概而论。

除了相当严重造成严重身心被害以外,大多数还要"淡化"。比如我接触到了一个三年级小男孩,被一群小女孩群殴了,打的鼻青脸肿,原因是小男孩顽皮把人家的水瓶子弄脏了。这种现象要是冠以"校暴"之名不依不饶,那就会天下大乱,而老师的处理方式是让女孩们的家分摊了很少的费用,让女孩连续三天观察男孩伤势并真诚道歉。不知这方式妥不妥,男孩与女孩之间没有记仇,仍然合睦相处。

所以,社会化的角色,就不要定位在声讨和惩戒的层面上,肯定要处理,更要有区分。比如让暴受双方接受一些无偿社会公益活动、劳动,各种情境教育等。另外,做好社区服务,例如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的社会关爱与救助等,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为什么说这么多,因为感觉"校暴"实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话题,而教育的尴尬也在于此:我们通常说"将门虎子",而事实是"寒门学子";家长从小就塑造孩子成为英堆,他还没长大就去“校暴"别人!有些“受暴"孩子家长对孩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去"反戈相杀“吗?所以,作为家长,防患最重要,示范最重要,引导最重要,陪伴最重要;对于老师来说,注重学生的心理关注、疗愈和疏导很重要;对于社会来说,要区多对待,不要不明真相就推波助澜,宜辅助作好社会救助和关爱工作。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校园  暴力  预防  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为什么要预防校园暴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