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容不下陶潜,陶潜还以进入官埸为耻。陶潜在以前就向往田园生活。东晋安帝元兴二年(403),他因母丧离职,与堂弟敬远同居田舍,并参加农业劳动,退居后也只能是温飽状态,没有维持多久,到了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家中失火,草房全毁,只能搬到船上居住,生活每况日下,至他54岁那年,先是旱灾、继而水灾。粮食无收,全家人曾一度陷入困境,捱到六十三岁那年,他终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陶渊明有种豆南山下的诗句,他真的要亲自下地种田吗?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靠什么维持生活

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自在,陶渊明亲自“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以身体上的累换取心灵上的欢愉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种豆南山下”是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一句,说明他不只"要"亲自下地种田,而是真的"是"亲自下地种田了。

只可惜毕竟是“少学琴书”的书生,亲自躬耕劳作,种田经验不足,又不懂技术,难免“草盛豆苗稀”。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吃苦耐劳、乐此不疲;小道窄,两旁的草木枝叶又长,晚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裳不值得可惜,重要的是没有违背我的心愿!宁可露水打湿我的衣服,不让世俗的污秽沾染我的心灵!这就是陶渊明,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理想!陶渊明简介陶渊明(365—742),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故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末南宋初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著有《陶渊明集》,包括诗125首,文12篇。陶渊明的父亲生平不可考,在他8岁时就故去了;其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司马,外公是东晋名士孟嘉(“孟嘉脱帽”的孟嘉),只是母亦早亡,所以说陶渊明少时贫困,从小就是个苦命的孩子。但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陶渊明也曾走过入仕的路,29岁的时候任江州祭酒,后辞职;隆安二年即398年,他做江州刺史桓玄幕僚,后又请辞;403年,做过彭城内史刘裕的参军;405年做过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405年, 在叔叔的举荐下,做彭泽县令,结果都一样,忍受不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黑暗规则,自己辞职。他这个人真是不适合做官,你看看他在职期间写的诗“日倦旧途异,心念山泽居”(《始做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陶渊明  种豆  园田  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陶渊明种豆讲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