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巳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上班时候不想着怎么往上爬,不想着讨好上司,不想着好好干工作,尽想着田园居,山水梦。陶渊明的最后一次辞职最是洒脱:刚上任彭泽县令180多天,上边派来一个督邮(回去可以对太守汇报的官)刘云检查工作,他不准备酒席接风不备好土特产送礼不说,居然连官服也懒得穿,下属提醒他,他一来气索性不干了!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名言让我等望尘兴叹!归隐南山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并且能够苦中作乐自得其乐和李白的被“赐金放还”不同,和杜甫的仕途无望不同,和王维的宦海沉浮不同,甚至也和孟浩然“孟山人”的从未出仕不同,陶渊明是“四入四出”官场,而且都是自由进出,对仕途那一套是看够了,从心里厌倦了,想明白了,活通透了,宁可“种豆南山下”,也不想再去趟那浑水。

在415年,朝廷诏他为著作佐郎,他籍口抱病未征。陶渊明之归隐不出,如鸟入山林,鱼游深渊;逃离了官场的污浊和羁绊,他是如释重负,满心愉悦的。这个从他的《归园田居•其一》里就能看出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住着茅草屋,种着十来亩田;房前有榆树柳树成荫,宅后有桃有李开花结果;鸡犬相闻,充满了大自然的清新淡雅,更充满了农家纯朴简单的烟火气息。和大多数诗人一样,陶渊明也“性嗜酒”,虽然“家贫不能常得”,然“亲友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所以才留下了王弘“白衣送酒”,颜延之付二万钱的故事。

相传陶渊明常与朋友们在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诗,一大块黑褐色的花岗岩,醒时当酒桌,醉了当睡床,日积月累,石头上竟出现了枕痕,名曰“醉石”,现在已然成了著名的景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而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饮酒》),“怀良辰而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可见这种栽花种草、荷锄种豆、喝酒吟诗的生活,是陶渊明自己想要的,没有悲愤没有牢骚,更没有抱怨,有的是心灵上的愉悦和灵魂上的满足。

陶渊明的诗文里甚至没有无所适从的迷茫和得过且过的颓废,“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他也勘破了生命的无常,坦然面对生死,“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飘逸洒脱如白云,清高孤傲若霜菊。据说陶渊明有一把无弦琴,有知心朋友来,酒至酣处,就拿出来抚弄一番。

用现在的话说“哥弹的不是琴,是情趣”,人说“闻其声而知雅意”,这不闻声都知其心意了,夫复何言?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和隐逸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成为后世诸多诗人和读者崇拜学习研究的对象,包括现在的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自觉不自觉地有一个“桃花源”。结尾综上所述,陶渊明是真的下田种地了,所以才会有“种豆南山下”的诗句;他不只种豆,而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边种地一边饮酒作诗,欣然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生活的馈赠,苦中作乐自得其乐,还把豆苗,把菊花,把酒,都写进了诗文中,流传至今,丰富慰籍我们的心灵。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陶渊明  种豆  园田  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陶渊明种豆讲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