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海子带母亲去政法大学的操场上散步,遇到一位政治系的领导,这位领导看到海子领着一位中年妇女散步,估计她是海子的妈妈,就主动向海子先打招呼,海子只是轻声“嗯”了一声,并没有过多地搭理领导的问候。等那位领导走远后,妈妈责怪他说,要虚心地和领导处理好关系,不要目中无人! 海子的回答是:那个人虽然是领导,实际上肚子里的“墨水”并不多,没有必要去和他多讲话。

母亲发了个小火,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工作怎么能够顺心舒畅! 海子知道惹妈妈生气了,马上转开话题谈论别的事,但妈妈还是咬着这个问题不放,她知道,再不好好开导教化儿子,将来吃亏的还是自己的儿子。 在法大,海子的脾气是出了名的固执。虽然已经工作了好几年,但他一般不参加学校和系里组织的会议和活动,这就意味着他只能拿到每个月的基本工资,而奖金等统统扣除,这在法大有着严格的考勤考核工作制度。

这些工作制度直接与工资奖金挂钩。 海子不在乎这些,他自认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用开会、搞活动的时间来写一些诗的收益比那一点儿钱强百倍。正因为如此,在评定海子职称的问题上,领导们一再考虑,还是让他停留在“助教”资格线上。 海子生前的挚友西川也说“要探究海子自杀的原因,不能不谈到他的性格。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 辞职下海的雄心被父亲浇灭 1989年初,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海子回了趟安徽。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 海子回到查湾村时已经身无分文,也就没有像往常那样带些礼物回家。刚一进门就喊着妈妈要饭吃,他饿极了。 这一次在家,海子发起冲刺,不要命地写诗,仿佛是一个危重的病人在同时间赛跑。

他和父母说自己的一部作品集要出版了,可能会赚取一笔稿费,海子讲得很诚恳,好像帮助改变家庭境况的机会已经来了。 海子确实被物质——这个无情的情人折磨透了。他曾幻想如何能使自己和家里变得富绰起来。单凭他写的诗歌,岂能养家糊口? 就在前不久,他和几个北大同学聚会,有人建议海子和他们一道“下海”,去海南办报纸。

海南是经济特区,经济发展迅猛,吸引了全国众多的热血青年,绝大部分知识青年都找到了用武之地,并且混得不错。凭文字功底和写作水平,海子完全有能力去报社做一名编辑,在这样的一个领域里工作游刃有余。 当海子把欲辞掉法大教师的职务和几个朋友去海南办报纸一事认真地和父亲查振全提起时,父亲勃然大怒,拍桌子狠骂他的儿子。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哈姆雷特  报仇  迟迟  自杀  哈姆雷特为什么要自杀  为什么哈姆雷特迟迟不报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