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因为他担任过尚书令,所以以后的大臣都没有担任过这个职务,这样唐朝初期,尚书省的事务还是由左右仆射负责,左仆射依然是首相。在李世民时期,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都是宰相,负责朝廷议事。左仆射地位最高,房玄龄担任左仆射二十多年,成为著名的贤相。唐朝初期还规定:左仆射下管吏部、户部、礼部;右仆射下管兵部、刑部、工部。

仆射地位有多高?前面说了唐朝初期的左右仆射和中书令、侍中都是天然宰相,但是左右仆射地位超然,原因有两点。第一,左右仆射在唐朝的官员品级当中是从二品,而中书令和侍中只是正三品。这里不禁有人要说,唐朝的宰相也太寒酸了吧!清朝的宰相怎么也得是个大学士正一品啊!就是连地方的巡抚和总督都是二品以上。而事实就是这样,唐朝的官员品级比清朝的值钱,唐朝的一二品官职基本上都是虚职,没有实权,都是对朝中重臣的加封。

比如,唐朝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这里面除了天策上将都是虚职,比如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就加封过司徒,就是名誉称号。天策上将只有李世民担任过,属于特殊情况。正二品的官职就有尚书令和一些什么大将军的称号,基本上也是虚的,少数是地方大佬,尚书令根本没有大臣敢担任。这样一来从二品的尚书仆射就成了文臣里面最高的等级了,又因为左右仆射和正三品的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自然品级高的左右仆射地位超然。

第二,那就是尚书省的地位高。唐代尚书省的办事机构设在长安皇城的承天门大街东侧,全国的政令都是由这里发出。《新唐书·百官志》说: 诸州计奏达京师,以事大小多少为之节。凡符、移、关、牒(按:皆公文名),必遣于都省乃下。天下大事不决者,皆上尚书省。《旧唐书》中唐太宗曾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

”从这些记载都可以看出尚书省才是全国的中枢机构,也就是说在三省中,尚书省才是行政的实际总汇。基于以上两点,尚书仆射的地位超然。《唐会要》称左右仆射为“师长百僚,虽在别司,皆为统属。”据说仆射于都堂上书,宰相皆送,文武三品以上官均升阶列坐,左右丞、各部侍郎、御史中丞以及四品、五品以下者皆罗拜阶下,仆射不答拜,可见其威权之重。

根据这些就可以看出在唐朝初期,仆射的地位是很高的,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多重臣担任这个职务。尚书仆射权势的没落正是由于尚书仆射的地位太高,在宰相这个行列里面,太过突出,也让李世民不大放心。所以唐太宗又规定:“尚书细务属左右丞,惟大事应奏者乃送仆射”。这样就把尚书省的一些小事都交给左右丞处理,只有大事才报告仆射处理,这样就慢慢的把仆射的权力夺走。

这还不算完,李世民后来又规定一些三品以下的官员也可以通过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来参议朝政。这些新加入的同三品或者同平章事,他们和三省长官一样的权力,等同于宰相。但是皇帝依然不放心,因为左右仆射在宰相里面地位太高,于是在李世民时期就开始让左右仆射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才可以为宰相,这时候左右仆射为天然宰相的地位发生了动摇。

唐玄宗时期,已经很少有左右仆射参加议事的情况了,这样仆射基本上就被排除在宰相行列之外。尚书省由于长官被排除在权力之外,慢慢的就只是执行机构,到后来尚书省连执行的权力都不多了,因为又设立了很多专一性的制使职,直接下达皇帝的政令。所以唐朝后期,尚书省基本上就不怎么办公了,成为了清闲衙门,尚书仆射都是用来给节度使等人加封的官职,没有实际权力。

其实不止是尚书仆射,安史之乱后,就连中书令和侍中也都被排除了宰相的行列,中书令和侍中也变成了给节度使等人加封的官职,从那以后三省长官正式被踢出宰相阵营。唐朝后期真正的宰相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是真宰相为了方便领导门下和中书省,通常都是以门下和中书侍郎的身份加“同平章事”,毕竟中书省和门下省还是决策机关。

小结:唐朝初期的尚书仆射是从二品高官,并且是宰相的天然人选,能担任仆射的必然是真宰相,左仆射还是宰相的头头,地位超然,可以说房玄龄担任左仆射时,是百官之长。但是,随着“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官职出现,仆射的权力一点点地变小,后来干脆被排除宰相的阵营。可是唐朝的皇帝只顾得上防文臣了,武将和宦官没有有效的控制,最终唐朝后期还是被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所困扰,并且还被藩镇所灭,不得不让人唏嘘!。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童仆  贞是  都尉  职位  童仆都尉是什么职位  得童仆贞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