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商贾捐资修建三原城中龙桥更被称为古今佳话。凤翔的塔寺桥亦是由商民1520余户,集资1600余缗,重新扩建而成的人车分道,三轨行驶的石拱桥。《两淮盐法志》曾记载,“两淮商人籍隶徽西,各为善于其乡,如建宗祠,置祭田,立义庄,义学以及修理学宫,兴复书院,于夫桥梁道路一切利济事各有其郡志可考”。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在北方修筑了从云阳达九原的“直道”,新修了从咸阳到成都的 “栈道”,在咸阳城设“咸阳市”,作为商贩贸易的最大场所,还设置直市、平市、奴市、军市等专业市场,秦对国外商人采用“轻税”政策,使各地贩运更加频繁。

同时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增长,使陕西商人进入封建社会后,获得了第一次发展机会。秦因暴政,二世而亡。汉兴,承秦制,商品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汉王朝多次强制迁徙六国旧贵族及高赀商人的后裔于长安周边地区,培植了陕西商人的社会基础,使陕西商人的力量获得了巨大的增长,有力地冲击了自然经济的束缚。

汉王朝建都长安,使“长安商人”第一次名副其实地流播于世。长安规模庞大,是罗马城的三倍,有人口24.6万人,是国际大都市和全国商业中心。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强盛,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使陕西商人以天子脚下,首善之民的优势获得了第二次发展浪潮。隋炀帝大业元年“迁天下富商大贾数万于东京”,培植了陕西商人的社会基础。

进入唐代后,唐太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使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长安成为当时最大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区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陕西商人以“帝都商人”的雄姿,在唐帝国的广大区域内纵横捭阖,将大唐商人的雄姿释放得淋漓尽致。隋时的陕西商人已是“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进入盛唐后更是“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在通商贸易中,陕西涌现出了许多富可敌国的大商贾,形成了陕西商人历史上的第二次发展高潮。

明朝以前的秦商,位居三大商帮之首,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国商’。明清时期明政府为巩固边防,在陕西实行“食盐开中”政策,直接诱使了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网络的形成。同时,为了安抚边外少数民族在陕西实行“茶马交易”的特殊政策,为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陕西商人抓住了明清中央对陕西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历史机遇,以西北川贵蒙藏为势力范围,输茶于陇西,贩盐于江淮,运布于苏湖,销皮于江南,在中国中西部贸易通商领域迅速崛起,号称“关陕商人”或“西客”,成为明清商品经济和市场网络中活动的主体。

 6/12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伊陕  斜坡  鄂尔多斯  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  伊陕斜坡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