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嵘《诗品》提出什么标准来评价诗歌?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著作,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与同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堪称双璧。《诗品》中的诗学史观、诗歌发生论、诗歌美学和批评方法论,对我国文学理论、诗歌理论以及日本和歌理论的发展,都产生重了大影响,具有奠基诗学的意义。《诗品》的产生,有它的历史背景。因为当时五言诗蓬勃发展,社会上文学鉴赏、文学批评风气兴盛;士大夫有很盛的著书文化风气。

作者钟嵘(约468-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齐永明三年 (485) 秋天,他入国子学。因好学,有思理,明《周易》,得到国子祭酒、卫将军王俭的赏识,但长期充当幕僚,做掌管文翰的工作。《诗品》的诞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是钟嵘富于天才的创造。《诗品》包括序和正文两部分,正文共品评自汉至齐梁一百二十三位诗人。

钟嵘把这些诗人和诗歌作品分上中下三品进行品评。这种结构形式,横向可见历代五言诗人之优劣,纵向可观五言诗歌的发展。那么。钟嵘评价诗歌的标准有哪些呢?第一、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情感。钟嵘认为诗歌的本质是吟咏性情的,是人内心情感自然的流露。自然界四季更迭,万物盛衰变化;社会动荡不宁,人际悲欢离合。这一切,都使人心变的更敏感,使情愫变得更丰富,从而产生了驰骋情志、抒发情愫的诗歌。

即诗歌的创作是气、物、情、诗的过程。第二、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的原则,提出了直寻说。钟嵘认为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应该有清新、流畅的自然美,反对妨碍情感表达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重视艺术表现上的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第三、诗歌创作要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钟嵘认为诗歌的内容应该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风骨明朗简洁的特征,反对无病呻吟。

第四、诗歌的审美特征及具有的艺术感染力。即“滋味说”。这是钟嵘诗歌美学的核心。认为“滋味”是五言诗的特征,要求在艺术表现方面必须详切充分,要求诗歌必须“文已尽而意有余。”综上所述,钟嵘的《诗品》对诗歌的评价标准就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文质美;朴实而直寻的自然美;注重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的滋味美。其中,自然美是钟嵘五言诗品评的美学原则,也是批评诗歌的重要标准。

曹操宠爱曹植多过曹丕,是因为曹植文采好,曹丕比不上吗?

曹操之所以宠爱曹植多于曹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曹植1. 曹植文采好,这一点很像曹操,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其主要成就是在诗歌上,而曹丕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以及集大成者,这一点与曹操正好步调一致,正所谓心心相惜,都是对于文学的爱好,尤其曹植在曹操每次出征的时候,都会作一首诗给父亲曹操,以表达父亲出征时的心情和愿望,这深受曹操的喜爱。

而曹丕就不会,于是有的大臣就给他出主意,在曹操出征的时候也不作诗,也不说话,就是哭,以表达对父亲的愧疚,当然曹操当然也很欣慰,但感情要少于曹植。2. 曹植生性简单,坦率自然,不做作,也就是当今所说的这个人没什么心机,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会像有心机的人要反复斟酌,以便让自己始终处于有利位置。同时,在生活中,对于衣着、车马出行等等均没有什么要求,也就是不讲排场,在那个诸侯分裂的年代,百姓生活本来困苦,他这种简谱的风格很投曹操的喜好,于是曹操慢慢将喜爱的天平向曹植倾斜。

曹丕但曹操对曹植的爱仅限于父亲对子女的爱,而不涉及国家长远发展的大爱,这是小爱。在立世子的时候,曹操虽然在曹植与曹丕之间有过摇摆,但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立曹丕为世子,主要有以下原因:1. 曹丕的军事才能胜过曹植,曹植才情很高,但对于军事方面就不及曹丕,曹丕小时候就骑马射箭,经常参与军事行动,多以掌握了征战的技能,而这正是那个时代所急需的,所以在军事才能上曹丕胜过曹植一筹。

2. 曹丕在性格上胜过曹植。当然不是说曹植的性格不好,而是说曹植的性格是诗人的性格,生性风流放荡,不拘小节,甚至因为不听复命醉酒闹事,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导致负责掌管宫室车马的公车令被杀,而曹丕的性格是谨慎细微,心机比较中,对世子之争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在性格上曹丕胜过曹植一筹。

曹丕与曹操、曹植并称三曹,那么,曹丕在文学上都有哪些成就呢?

曹操,曹丕和曹植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最近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查阅了这一时期大量的历史资料,由于蔡文姬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因而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史更为看重,对题主这个问题,做一下粗浅地解答。01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其诗仅存二十余首,全部是乐府。以《薤露行》《蒿里行》为代表的诗作,描述了汉末战乱和人民的疾苦;以《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作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求贤如渴的宽阔胸襟,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曹操不仅仅是政治军事统帅,也是当时文坛的领袖。02曹植才高八斗,就文学成就来说,是“三曹”中最突出的。其生活和创作以公元二二零年曹丕称帝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

其前期诗作《赠丁翼》《名都篇》《白马篇》《薤露篇》等等,都表现了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其后期诗作《七哀》《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等,表达了对自己怀才不遇,对政治上相互倾轧的愤懑和抗争的思想。其诗不仅精神慷慨,而且艺术性很高,是建安文学杰出的代表,又是五言诗的奠基者。03相比于曹操和曹植,曹丕在文学上成就差得很多。

其由于宫廷生活的限制,在政治和思想上趋于保守,诗歌题材狭窄,缺乏风力。现存诗约四十首,描写游子思妇的居多。其中,《杂诗》《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是比较好的作品。《燕歌行》二首,描写一个妇女在不眠的秋夜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是其最著名的作品。其一尤为出色:“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qiongqiong)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首诗写景抒情都很细腻,语言清丽,艺术上很成功。它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梁肖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魏文之丽篆,七言之作,非此谁先?”但他逐句押韵,说明七言形式还未成熟。

曹丕文笔细腻,沈德潜说:“欢子的诗有文采,是他父亲悲壮的习惯。”这是一个非常中肯的评论。曹丕的《典论》是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曹丕关于一系列国家大事的论文集。但是很遗憾,大部分都已经分开了。其中,只有典论。论文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典论。《随笔》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著,对后世研究当时的文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TAG:
下一篇